马一浮生前死后都尽享学术界的推崇,但他本人却卓尔不群。20年代新儒家发轫之时,他隐居西湖,闭而不出,直到1939年复性书院创办,他人川主持,其著作和思想才渐渐公诸于世。马一浮的思想,世人多推崇其醇正,但也明显地开新不足,正好与梁漱溟、熊十力等人相反。也许正因为不同,才能形成互补;只有称得上“正统”,才表现出承继来。承继和创新,对于传统文化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马一浮特别推崇六艺之学,主张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东西方学术尽是六艺之后裔,儒家则是六艺的真正继承者。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教弟子所用的“教材”。因此,马一浮认为,中国后来的一切学问皆出于此。诸子之学与六艺是方术与道术的关系。他以墨、名、法、道诸家为例,来说明“六艺统诸子”。墨家之学可归于《礼》、《乐》,但于六艺是得少失多,名家呈思辨之能事,无益于道,是得少失少;法家可归于《礼》,其论道又可归于《易》,但亦是得少失多;道家统于《易》,于道所得较多,但却流于阴谋,固其失亦多。至于其他诸子,如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又在五家之下,卑陋粗浅,实为六艺之末流。
马一浮认为,六艺不仅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西方的一切学科。《易》探讨天道自然,故自然科学可归属之,而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政治、法律、经济统于《书》、《礼》。就哲学而言,“大抵本体论近于《易》,认识论近于《乐》,经验论近于《礼》”(《泰和会语》)。
六艺之所以能统摄人类一切学术,就在于其道的崇高和义理之精善。六艺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使人的智识和德行获得全面提升。因此,六艺之学并不因其是古学而作古,反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发显现出其可贵。马一浮满怀信心地宣称,世界人类一切文化的最后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充当此文化的领导者的,只有中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