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江陵是什么地方?就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的江陵。公元555年正月初十,梁元帝萧绎一把火把自己收藏的十四万卷书全部烧掉了。当时江陵是梁元帝的首都所在,被西魏大军包围了。梁元帝在王朝覆灭之前,下令把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书统统烧毁。
秦朝的时候,曾经发生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对此事的细节今天好多人还有争议,但不管怎么样,秦始皇的确曾经下令收缴一部分图书并且把它们烧了。当时为什么没有烧尽呢?因为有一部分被老百姓偷偷藏起来了。当时毕竟不像现在这么交通方便,而且秦朝统治的时间比较短,一部分人拿了儒家的经典藏起来,另外还有人把一部分书以口头形式保存下来了。那些儒家经典是很多学者都能背得出来的。但是总而言之,这一次焚书坑儒事件造成了中国典籍的很大损失。等到秦亡之后,汉朝征集儒家经典,有人就依靠记忆把这些背出来,然后记录下来。现在的《尚书》有两个版本,《诗经》有三个版本,《论语》、《春秋》都有不同的版本,主要就是因为在流传的过程中,有的是后来背诵出来记录下的,有的是藏起来的,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版本。西汉成帝还专门下了命令,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所以说到西汉后期,这些藏书已经比较丰富了。
在还没有印刷出版技术的条件下,这些书都是手抄的。在纸张还没有普及时,有的是抄在木简上的,有的是抄在竹简上的,有的则是抄在帛上的,所以流传很困难。一种书往往只有一卷,或者是少数几个版本。到了西汉末年,好不容易皇家图书馆征集到了总共三万三千多卷的书,但是到了王莽覆灭的时候,首都大乱,皇家图书馆的书又被烧了。东汉初年,政府又重新在全国征集图书。每次发生战乱,图书都有很大的损失。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去收藏保管这些图书,所以民间尽管有零星散落的图书,但大多数还是集中在首都。而一到战乱,首都的书往往不是被烧掉,就是被抢走,又是一次散落。
王莽以后,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接着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长安、洛阳甚至南方的都城建康,都几次遇到战乱。在江陵集中的十四万卷图书,可以说是中国从古到公元6世纪期间的瑰宝,而这些都被梁元帝一把火烧掉了。有人把这一次的损失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最大劫难之一。尽管梁元帝以后的皇帝也花了很大精力重新搜集图书,但直到隋唐时期都还没有办法集中到那么多的书。隋文帝开皇年间,曾经到全国各地收集图书,并规定只要上交一卷书就奖励一匹绢。隋朝灭掉南方陈朝的时候,南北方加在一起,也仅仅有三万卷书,与江陵烧掉的十四万卷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妨设想,要是当时江陵的十四万卷书,哪怕有一部分能够保留下来,那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难解之谜或许就可以找到答案,很多已经湮没的学术流派,很多思想,很多著作,今天或许都能够知道。所以这个损失是没有办法用数量和简单的话语来评估的。
梁元帝为什么要烧书?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西魏入侵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抵挡了。公元554年11月,西魏派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领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攻打梁元帝的都城江陵。梁朝的首都本来沿袭了从东晋至南朝宋、齐的建康,也就是南京。梁元帝在平定了“侯景之乱”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根据地,把首都从建康迁到了江陵。江陵背靠长江,北面无险可守,而且距离南朝长期经营的政治军事中心建康很远。梁元帝此举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备外敌,而是为了对付自己的兄弟、宗族。
为什么?因为梁元帝继位以后,害怕自己的兄弟、侄子来抢皇位,所以宁可在自己的根据地守着。为了防止内乱,他又把军队分别驻扎在各地,而对北方的强敌西魏,非但不加以防范,还妄想利用它来消灭异己。梁朝的旧臣中有一个叫马伯符的人,从西魏发来密报说西魏准备入侵梁朝。梁元帝根本不相信。
西魏的主帅于谨在出兵的时候就已经对梁元帝可能采取的战术有了三种预测。他说,上策是梁元帝应该带军队赶快渡江到江南,回去据守南京一带;中策是把城外的百姓统统集中到城内,加固城防等待援兵;下策就是不做任何主动的措施,听天由命。他断定梁元帝这个人必然是采取下策。以后的发展果然证明了于谨的估计,而梁元帝甚至连下策都没有用好。
于谨出兵不久,到十一月二十日,梁朝武宁太守宗均派人报告魏军即将南下,梁元帝于是召集大臣商议。结果,他手下大将胡僧祐和谋臣黄罗汉都说两国之间关系很好,没有什么利害冲突,认为魏军不可能来进攻。有一个叫王琛的人,上一年刚刚从西魏出使回来,也说西魏没有入侵的可能性。梁元帝决定派王琛再到西魏出使,可就在三天以后,魏军已经到达今天的湖北襄阳一带。梁元帝这时才不得不下令全国戒严。但是王琛到北方以后,又给黄罗汉送急信说边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不可靠。梁元帝又犹豫不决了。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他才派人到建康去送信,征调握有重兵的大将王僧辩到江陵担任大都督、荆州刺史,主要目的是让他带军队来支援。
梁元帝本人对抵抗西魏的军队毫无信心。十二月初,他夜登凤凰阁,哀叹没有希望了,认为与魏之战必败无疑。尽管对外他无所作为,对内却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控制。当时郢州刺史陆法和的驻地就在今天的武汉,离江陵最近,只要陆法和派军前来,就有生力军了。但梁元帝怕陆法和来了以后找他麻烦,所以派人去阻止,说自己完全可以抵挡敌人,让他镇守在郢州不要随意调动军队,这样就失去了最近的一支援兵。到十二月初十,魏军已经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攻占江津,截断了江陵以东的长江水路。当天,梁元帝在江陵城外阅兵,没想到一阵狂风后突然下起了暴雨,阅兵仪式只能草草收场。
第二天,魏军就攻下了武宁,俘虏了太守宗均。梁元帝到城外去部署防守,下令建起一道六十里长的木栅,同时命令胡僧祐跟王褒负责城防,让太子在城上巡逻,让百姓也去搬运木材石料。但是当天夜里,魏军到达距江陵只有四十里的黄华。十四日,魏军就进抵木栅下。第二天,梁军开门出战,新兴太守裴机杀掉了魏将胡文伐,照理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可是谁知到了二十四日,木栅内失火,烧掉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魏军趁机渡过长江,于谨下令筑起包围圈,把江陵和外界的联系完全割断了。梁元帝几次向外面求救,但是没有一支救兵到达,而他实力最强的大将王僧辩带了从建康来的军队,却迟迟不动。梁元帝实在等不及了,撕下一块旗帜在上面写下求救书,派人送出去。但是实际上他的手下像王僧辩这些人都在观望形势,所以很多援兵都没有到达,魏军却已经兵临城下。接下来,魏军全面进攻,梁主将胡僧祐中箭而死,军心动摇,有人打开西门放魏军进来。梁元帝退到内城,立即派了自己两个侄儿去求和。城南的将士先投降了,城北的将士一直坚持到黄昏,但听到其他人投降了,也纷纷四散而逃。梁元帝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下令烧书的。他烧书的时候,还想自己投火自杀,被左右阻止了,于是只好准备投降。梁元帝的另一个大臣谢答仁劝他连夜突围,只要到了江南,有一支梁军等在那里。但是梁元帝不会骑马,所以他认为这样不仅行不通,而且只会徒增自己的耻辱,因此非但没有听取谢答仁的建议,反而听信了小人的挑拨,怀疑谢答仁的忠诚,不再跟他见面。谢答仁没有办法,只好出走了。
梁元帝穿上素色的衣服,出门投降,在备受羞辱以后,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被杀。魏国军队从梁朝投降的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出几万人,押回长安去做奴婢,把其余的老弱幼小几乎全杀掉了。当时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家。
在这样一场浩劫中,真正的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实际上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梁朝的军队根本没有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抵抗,所以这次战争最大的损失有两个,一是十四万卷书,二是江陵城里的无辜百姓。
在中国历史上,这场战争根本算不上什么大战,与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西晋末年还有东晋十六国期间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相比,江陵之战只是小菜一碟。有的战争动不动涉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要不是因为有这十四万卷书,江陵之战也许会为大多数历史学家所忽略。为什么这十四万卷书在历史上引起那么多人的重视呢?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中国历史上积累到6世纪中叶书籍的结晶都在里面了。很多书可能就是唯一的抄本,也在这次被毁灭了。其他物质也许可以通过重建得到恢复,但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文明的结晶一旦被毁灭了,也许永远无法再恢复。物质财富是可以积累的,可以越聚越多,而人的精神境界、精神财富则不能保证随着时间而一定发展或者一定进步,某些精神方面的顶峰过了以后,也许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不能再到达。所以,这一次战争所造成的损失,因这十四万卷书被烧毁而空前巨大。
江陵焚书的直接原因当然是魏军的进攻,要是没有这场战争,没有敌人包围,要不是他无路可走了,梁元帝也不会烧这些书。但问题是,即使有战争,即使被包围,临死前是不是一定要采取烧书这样极端的办法呢?这又与梁元帝的为人有关,这是他主动犯下的罪行。照理说,梁元帝要战要降,跟书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被俘以后,于谨问他:“你为什么要把那些书烧掉?”梁元帝怎么回答呢?他说:“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这样的下场,所以都烧了。”可见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亡国的真正原因,或者说他知道却不肯承认。
梁元帝的一生的确是爱书,所以才能在这样战乱的情况下收集保存了这么多的书。但是,他又从极端的爱变成极端的仇恨,让这些书做了他的替罪羊或者是殉葬品。梁元帝这个人是相当复杂的,这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很大关系。梁元帝自幼残疾,瞎了一只眼睛,但是异常好学,据说五岁的时候就能背出儒家经典《曲礼》上半部。他博览群书,下笔成文,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大家都比不过他。他也不好声色犬马,所以名气很大。但因为是一个残疾人,往往受到歧视,连他老婆也瞧不起他,当然那个老婆大概也不情愿嫁给他。有一次,他老婆化妆只画了半边脸,问其原因,她说:“你只有一只眼睛,有半边也就够了!”
梁元帝刻苦好学的程度的确是常人不能比的,他对学问的爱好到了什么程度呢?他特别喜好玄学,在魏军进攻的那一年十月十九日,开始在龙光殿给大臣们讲解《老子》。到了十一月二十三日,魏军已经逼近襄阳,“内外戒严”,他才暂时停止讲课。到了二十七日,看边境没有什么动静,他又恢复讲课了,所以当时文武百官只好穿着军装听他讲课。到十二月二十七日晚,江陵已经处在魏军的包围之中。他上城去巡逻后还是雅兴不减,随口作诗,又命令大臣们一起和诗。梁元帝的著作也非常多,动不动就几十卷,加在一起不下几百卷。当时的一卷不像现在的书,字数可能没有那么多,但这样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人,要写出几百卷来也是很了不起的。尽管梁元帝只活了四十七岁,而且经历多年的乱世,但是他的诗文、学术著作在中国的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能占一席之地。他曾经先后在今天的浙江、江苏南京、江西九江和湖北荆州一带做官,其间千方百计收罗图书。可以讲梁元帝的确称得上一个学者,也称得上是一个爱书的人。
其实,不仅梁元帝如此爱书,历代的帝王中也有不少人包括被后人称之为昏庸无道的亡国之君的隋炀帝也是很爱书的。隋炀帝在保护古籍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在他当皇帝的时候皇家图书馆又收到了三万卷书。隋炀帝还做了一件好事,他下令每一种书抄五十个副本。要不是他采取这个措施,等到隋唐之际大乱的时候,这些书大概又要来一次像江陵焚书一样的浩劫。正是因为隋炀帝已经抄了五十份,所以这些书大多数都流传下来了。一个昏君在这方面倒是做了一件好事,而梁元帝也是这么一个很复杂的人。
梁元帝可以说是典型的双重人格。一方面他勤奋好学、富于创造、追求创新;另一方面,又极端虚伪残忍、优柔寡断、贪生怕死。他学术上取得的认识,从来不想亲自实践。比如,他专门写过一本《孝德传》赞扬儒家的孝道,还写过一部《忠臣传》,但他自己的行为既不忠也不孝。他的父亲梁武帝晚年时发生“侯景之乱”,侯景包围了建康,梁武帝危在旦夕,天天在等自己的儿子们来救援。而当时的梁元帝在长江上游的江陵拥有重兵,非但不去营救,甚至还杀了阻止他退兵的大臣。为什么?因为梁元帝认为去了就会减弱自己的实力,即使救了他父亲,八十多岁的梁武帝还是继续做皇帝,对他也没什么好处,还不如坐视不救,等父亲死了,可以趁机继位。由于梁元帝不是太子,如果照正常程序,他是做不了皇帝的,只有在战乱中拥有了实力才有希望。等到建康陷落,他又忙于骨肉之争,先趁机逼死了亲生儿子萧方,又杀掉或赶走了他的侄子们。他又把自己的兄弟逼得起兵反对他,为了诅咒那个兄弟,梁元帝叫人画了兄弟的像在上面钉钉子,咒其早死。此外,梁元帝还请西魏出兵夹攻在成都的弟弟萧纪。等到萧纪兵败,梁元帝下令不许让萧纪活着来见他,实际上就是要把萧纪杀掉,免得兄弟见面难堪。萧纪的两个儿子就是梁元帝的侄子也被关了起来,梁元帝断绝了他们的饮食。这两个人最后咬了自己手臂上的肉来吃,饿了十三天以后也死掉了。
侯景有一个帮凶叫王伟,侯景所有的行动几乎都是他策划的。这个人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快,诗也作得好,被俘虏后他在监狱里写了一首五十韵的长诗献给梁元帝。梁元帝一看,欣赏王伟的文才,准备赦免他。这时候嫉妒王伟的一些人就对梁元帝说:“以前王伟写过一篇声讨你的檄文,也写得不错啊。”梁元帝找来一看,上面有这么几句话:“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所归!”什么意思?说项羽眼睛里两个眼珠,最后落得乌江之败,湘东王一只眼睛,难道天下会归他吗?这当然是对梁元帝的侮辱。梁元帝勃然大怒,叫人把王伟押来,把他的舌头钉在柱子上,开膛破肚,一刀刀剐死。当然,王伟的罪行早就够判死刑了,梁元帝因为欣赏他的才能本打算不杀他,但当知道他曾经挖苦过自己之后,却又如此残酷地对待他。所以,梁元帝这个人没有什么是非善恶的标准。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因为梁元帝有这些行为,就否认他的文才、否定他的才能。今天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往往还会拿出梁元帝的作品来赏析。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知道不少君主政治上腐朽,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有的还做了亡国之君,但他们中有一些人确实在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比如五代的李后主、宋朝的宋徽宗都是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讲到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还是要对他进行全面的分析。当然,历史往往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如果梁元帝不是皇子,也没有做皇帝,而是一介平民,那么他凶残险恶的一面可能就没有机会表现出来,或者不会充分地显示。如果他是普通人,也就没有办法害人、没有办法杀人,或者没有办法采取那种酷刑。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历史对于他没有留下什么记录,今天能看到的只是他的作品,那么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和好学不倦的学者。但不幸的是,历史给了他皇帝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无论他是否愿意,无论我们怎么感到惋惜,只能用皇帝的标准、用政治人物的标准来评价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