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谁影响了历史-玄武门之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下大悦。

    ——《旧唐书》

    我们都读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讲中国历史往往都会讲到唐太宗,他一直是作为一个正面人物被充分肯定的,好多例子都会拿唐太宗作为一个典型,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过,我在读历史时,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么一位伟大的皇帝,生前做过一件其他皇帝不大敢公开做的事,就是他几次三番要看史官为他所记的历史,并且亲自督促他们修改某一段历史记录,直到他满意为止。按规定,皇帝的言行、日常活动是专门由史官随时记录,记下以后放入一个密封的柜子,等到皇帝去世以后才能打开,再根据这些资料整理成书,永久保存。唐太宗为什么要一反常规亲自做这样的事呢?他也不会不明白,这样做肯定要被史官记录下来,完全可能会给他造成不利的影响。

    究竟是哪段记录让唐太宗明知不合常规仍坚持查看并修改呢?那就是他登上皇位的过程,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有好几个儿子,主要的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还有就是秦王李世民。照正常的程序,李渊死了以后继位的人当然是他的太子,也就是长子李建成。李世民不管有多大功劳和多高声望,都是轮不到的。但是在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这个格局。那天早上,李世民带领他的部下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早早埋伏在玄武门(也就是长安城太极宫的北门)。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前几天发生了一些事。李渊得到密报说根据星象的变化,秦王可能要夺取皇位。李渊就把李世民召来,问他是否图谋不轨。李世民作了一番解释,表明根本没有这件事,同时他又密告说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跟后宫发生淫乱。李渊听了很生气,说现在你们兄弟之间互相告发,那就等到初四这一天,三兄弟统统来当面对质。所以初四是他们三兄弟要去见李渊的日子。

    等到李世民做好准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来了。他们行至临湖殿时发现情况不妙,周边的人都不认识,意识到事情有变,赶快调转马头准备回去。这时,李世民带了长孙无忌这些人冲了出来。李元吉拿起弓箭就去射李世民,但是因为一边奔跑一边射箭,心急慌张,连发了三支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也拉起弓来,一箭就射中了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赶紧回射,而此时李世民的马冲到了路边,被树绊了一下,李世民从马上摔了下来,李元吉赶快过来夺了李世民的弓箭,并且勒住了他。正在这个时候,尉迟敬德带了骑兵赶来,一声大喝,一箭把李元吉射死了。李建成东宫的侍卫和齐王李元吉的侍卫看到这个情况,两千多人围攻玄武门,形势很紧迫。这个时候,李世民的部下割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拿到玄武门上。部下一看主人已经被杀,纷纷作鸟兽散。尉迟敬德拿了武器,冲到了后宫。李渊根本想不到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来,当时他老人家还在湖里的游船上,他看到尉迟敬德带着武器冲过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要杀害秦王,我们先来保护皇上。”眼看太子被杀,一批武士又包围着自己,李渊只好下令立李世民为太子。这个时候李世民才赶来,据说父子俩抱头痛哭。为了斩草除根,以李渊的名义下令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十个儿子,也就是李渊的十个孙子,统统以叛乱罪杀掉。两个月以后,李渊又把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唐朝的官方史书,也就是后人编的《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些书中所记录的玄武门之变。如果根据这些记载,此次事变肯定是因为李建成、李元吉要加害于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采取措施提前杀了两个兄弟。

    历史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知道,中国现在留下的史书,特别是那些正史,往往都是胜利者的记录。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仍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一些疑点。比如有这么一个细节,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当了十年太上皇的李渊去世了,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被奉为“高祖太武皇帝”,隆重安葬。可是就在葬礼举行的十天前,唐太宗通知史官,说要亲自看一看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录是怎么写的。这些史官严格遵守传统的规矩,婉言谢绝。第二个细节是到了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唐太宗又问谏议大夫褚遂良:“你还负责记我的《起居注》吗?能让我看看吗?”(皇帝左右专门有人记录他的日常活动、言行,叫做《起居注》)褚遂良回答:“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和行动,好的坏的都要记录。这样才能够使君主不敢做坏事,从来没有听说君主自己拿来看的。”唐太宗就问:“那我如果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也记吗?”褚遂良回答:“这是我的职责,不敢不记。”另一位黄门侍郎刘洎也在旁边补充说:“假如褚遂良不记的话,天下人都会记。”于是唐太宗又碰了一个钉子。

    不过两个月以后,唐太宗忽然下令将十六年前被杀并且被追夺了太子封号的长兄李建成恢复为皇太子。原来,李建成被杀以后,李世民以唐高祖的名义,命令撤销太子的封号,给他一个称号叫“息隐王”。现在,李世民突然又恢复李建成太子的称号了。李元吉原来被称为“海陵剌王”,这时候也改为“巢剌王”。所谓剌,这个字就是说行为错乱,巢是个地名。为什么“海陵”要改成“巢”呢?历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估计可能是因为当初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是被放逐到了南方的巢,也许唐太宗以为把他的兄弟封为巢这个名称,要比封为海陵好一点。我们也弄不明白这件事情到底与唐太宗要看自己的《起居注》有什么联系,但这也传递出一点信息,就是唐太宗在对待他的哥哥、弟弟问题上已经感到了内心的压力,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弥补的措施。

    第三个细节是又过了一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唐太宗的儿子、皇太子李承乾因为有罪被废为庶人,而他的叔父汉王李元昌也因为参与阴谋被杀。唐太宗当时曾经答应立自己最宠幸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魏王李泰为皇太子,但后来又改变主意,立第九个儿子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魏王李泰被降封为东莱郡王,后又改封为顺阳王,表面是王,实际上是把他软禁在湖北西北的山区。几天时间内的一系列事件让唐太宗一度心力交瘁,他哀叹:“我被这三个儿子、一个弟弟搞成这样,想想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啊。”说完就从座位上跌倒在地,还没等到周围的人把他扶起,突然拔出佩刀想自杀,被褚遂良一把夺下。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向被人认为英明勇敢的唐太宗,竟会做出这种举动,可见他受到的打击之深。之后他亲自到太庙去祭拜,为了儿子李承乾的事向祖宗谢罪。李世民立太子反复无常,这到底跟他对待他的哥哥、弟弟那一幕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年的六月初一,出现了日食。日食其实是很正常的,但是古人把它看得很重。当时讲究天人合一,太阳被遮挡了,这就意味着皇帝有什么事,或者被奸臣蒙蔽了,或者他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总会引起大家的联想,连太阳上面出现黑子都马上会想到这意味着皇帝有什么过错,所以这次日食当然会引起唐太宗以及民间的联想。到了七月间,民间居然传出流言,说皇上要派恶鬼来挖人的心肝拿去祭天上的天狗星,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以至于唐太宗不得不派人到各地去辟谣,抚慰老百姓,闹了一个多月才平息下来。这些事是否与宫廷中的变故传到民间有关呢?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证据了。但是,这无疑促使唐太宗更加关注史官究竟给自己记了什么。

    如果说前几次唐太宗只是询问一下,那么这一次他则明确下了命令。他向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提出要求,说自己的用心和以往的君主不一样,他要亲自阅读国史,以便了解自己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警戒,所以要求房玄龄按顺序整理《起居注》并呈上来。谏议大夫朱子奢极力反对,说:“陛下身负圣德,言行从来没有过失,史官记载自然是尽善尽美,所以陛下如果要查《起居注》并无不妥。但是从此以后,如果成为一个制度传下去,我恐怕到了您的玄孙、曾孙辈难免有达不到上智标准的君主会文过饰非,史官如果如实记了,也许就要受刑罚惩处。这么一来,史官为了保全自己、避免后患,肯定会逢迎顺从皇上的旨意。如果这样,悠悠千载的历史还能相信吗?我想这就是历来不允许帝王察看自己历史的道理。”

    但唐太宗不为所动坚持要看,房玄龄没有办法,只能和许敬宗等人删改了《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各二十卷敬呈御览。其实,唐太宗最关心的是实录中的哪一部分,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史官们在这上面已经下了功夫,总之我估计已经写得他们认为能让唐太宗比较满意了。

    唐太宗看了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以后,嫌他们写得不好,认为太隐晦了,没有把该写的都写出来。他说:“当初周公杀了管叔、蔡叔才使周朝得到安定,季友毒死了叔牙才使鲁国太平。”可见唐太宗的意思是,只要使国家安定,必要的时候杀了宗室大臣都是应该的,所以他又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社稷,史官执笔的时候,何劳再专门曲意隐瞒呢?应该加以修改,直截了当把事实记下来。”有了唐太宗这样明确的指示,以房玄龄为首的这些史官自然只能体察圣心,他们就将这两朝《实录》中有关的文字进行修改,一直修改到唐太宗满意为止。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在《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所看到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长期以来流传的这样一种说法。

    唐太宗那样做真的就把所有的历史痕迹都消除了吗?难道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就这样被长期隐瞒了吗?不见得。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发掘的话,就算从现成的史料中还是能够找到蛛丝马迹并且大致复原出历史真相。

    这样一种由史官记录历史包括记录君主言行的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据说上古三代的时候就有了。在君主身边有两类人:一类是占卜的,负责有重大事件时卜卦,判定吉凶;另一类就是史官。中国的史官也有人说是从巫师转化过来的,他们负责把历史记下来,不受君主的影响,他们要独立,是好是坏都要记下来。

    据说齐国大臣崔杼发动政变把国君杀了,史官就记下来,“崔杼弑其君”。崔杼觉得很丢脸,所以就把那个史官杀了。杀了这个史官,史官的兄弟接替其职务,崔杼问他怎么写,拿来一看,仍是“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这个史官杀了。史官的另一个弟弟又继任,还是要这样写。当时因为听到这个消息,已经有人准备好了,如果崔杼敢再杀第三位史官,他们还继续这样写。最后崔杼害怕了,这个记录也就留下来了。

    那些帝王君主为什么害怕别人把他们的历史记载下来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虽然死了,但还有子孙,如果史官把自己的缺点特别是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记下来的话,对自己、对子孙都是不利的,并且还有道义上的谴责,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恐惧。当然,我们现在看了唐太宗这一幕就可以明白,其实有的时候记录下来的历史并不会完全实事求是,史官们还是逃不出专制集权的束缚。

    唐太宗煞费苦心修改了历史,而唐朝一代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当然就没有人敢为玄武门之变翻案。但是到了宋朝,就不断有人揭露这些史料中存在的矛盾。因为唐朝虽然修改了官方的历史,但是来不及修改民间记录的历史,所以总有一些记载留了下来。将这些记载与官方记载进行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矛盾。

    首先,唐高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兵反隋的?唐高祖李渊本来是隋朝的官员,当时隋炀帝让他在晋阳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做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是在公元617年,当时李世民只有十九岁,而他的哥哥李建成已经二十九岁了。根据唐朝官方的记载,李渊对反隋一事举棋不定,简直是个窝囊废,很多重大的决策都是受到李世民的影响。其中就记载,当时李世民一再催促他赶快起兵,但是李渊犹豫不决。此时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也就是山西东南一带。李渊因为抵抗突厥人时打了败仗,隋炀帝一度要把他押解到江都去治罪。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李渊还不愿意起兵反抗呢?其实他是在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从河东回到晋阳,然后才能起兵。为什么?如果李渊公开反叛的话,他留在河东的两个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因为河东还在隋朝的控制下。

    我们从一本叫做《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书里找到了这样的记载,李渊告诉李世民:“我之所以不早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还没有汇集起来。”《大唐创业起居注》是谁写的?是一个叫温大雅的人,他曾经担任李世民的秘书。李世民的秘书总不会专门说反对他的话或者故意歪曲这个事实吧!李渊起兵不久,李渊的侧室万氏所生的儿子李智云就被隋朝捕杀了。李世民明明知道自己的哥哥、弟弟还在隋朝控制地区,却催着李渊赶快起兵,岂不是早就想借刀杀人吗?如果说他连这一点都没有考虑到,可见他的智商也不是很高,这是第一个漏洞。

    第二个漏洞,唐朝的官方史书里都说李建成、李元吉这些人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没有功劳,预先也没有参与和李渊之间的密谋,因为没有功劳所以就怀疑自己的地位不稳固。其实是怎么回事呢?温大雅的记载也完全不同。李渊为什么让李建成到河东去活动?因为河东是军事战略要地,李建成留在那里有一项特殊使命,那就是结交当地的豪杰。李建成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在那里大量撒钱,很客气地对待那些有本领的人,于是他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拥护。等唐朝的军队打到霍邑的时候,河东沿黄河的老百姓争先恐后送来了渡船,帮助李渊的军队渡黄河,可见李建成在这里的活动已经收到了成效,怎么能说他没有功劳呢?他不仅参与了策划,并且预先为李渊起兵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使李渊能够顺利地从太原出发进入关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从河东赶回太原以后,就跟李世民一起指挥了关系到他们事业成败的首次大战,一举攻克了西河城,从此安定了后方,奠定了进军关中、直取长安的基础。而在唐朝的正史史料里,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役,只提到李世民奉了李渊的命令去征讨西河,却没有提到李建成的功绩。实际上,西河之役以后,李建成就被封为陇西公,统率左军,而李世民被封为敦煌公,统率右军。可以说在前期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中,比如定西河、取霍邑、包围河东、屯兵永丰、据守潼关、攻克长安等,李建成都是直接参与者和指挥者。连属于李世民一党的温大雅都做了这样的记载,当然,他写这本书时还没有预测到李世民兄弟之间以后的绝情,但是也不会贬低自己的主上李世民、抬高李建成,应该讲他的记载比唐朝官方的记录、比经过修改的《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更加真实可信。

    李渊平定长安以后,自己称帝,并马上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作为储君,李建成主要是帮助李渊处理日常政务。史书上还说,唐高祖怕他不熟悉政务,只要不是最重要的军国大事,统统让这位太子去处理作为锻炼,而且派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李纲和郑善果辅佐他。李建成是窦皇后所生,是嫡长子,立他为太子名正言顺。李建成为大唐的创建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还掌握着东宫独立的一支武装——长林军,并且又获得了四弟齐王元吉的支持。高祖最信任的宰相裴寂是李建成忠实的支持者,唐高祖宠信的两个妃子张婕妤与尹德妃也经常在唐高祖面前说李建成的好话。可见李建成接班人的地位是非常稳固的,完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阴谋诡计。再来看唐太宗李世民,他当时是秦王,是次子,在正常的情况下绝无可能做皇帝,除非发生意外或者采取政变夺权,所以只有李世民才有必要背着唐高祖和李建成进行秘密活动。

    李世民有没有这个野心呢?其实早有端倪。即使在《旧唐书》里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证据。《旧唐书·杜如晦传》里说李世民平定长安以后封了秦王,手下很多官员都被调到外地去做官,他心里感到不安。这时候,他的谋士房玄龄告诉他:“其他人走得再多也不用可惜,但是杜如晦不同,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如果您只是想当一个藩王,安心做秦王,那么杜如晦这种人是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但是如果您想经营四方、占有天下,非此人莫属。”李世民听后大吃一惊,说:“你要不说,我差一点失掉这个人才。”所以赶紧把已经被外放的杜如晦调了回来。

    这些对话绝不会是出于史官的杜撰,肯定是贞观年间史官的实录,而这个实录无非是要显示李世民的英明——他早就看中了这个人才,但是却在无意中暴露出他早就有了一争天下的图谋。当然,在这个争夺中,唐高祖李渊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东都之役以后,李世民以洛阳为基地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设立了文学馆,把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所谓“秦府十八学士”召集在一起,在他的武将中间又有所谓“八百勇士”。这就引起了唐高祖的不满,所以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时候,唐高祖就对宰相裴寂说:“这个孩子带兵的时间长了,又掌握了很大的权,被那些读书人教坏了,不再是我原来的孩子了。”可见唐高祖已经洞悉了李世民的野心,还曾经当面斥责李世民:“皇帝是有天命的,不是靠智力就可以获得的,你何必那么急着想要呢?”李渊在确定接班人这个问题上,态度始终没有变化,从来没有倾向于李世民。从那时候开始,李渊就限制李世民的军政权力。这一年四月,李渊将李世民的兵权转归齐王李元吉。不久,又罢免了李世民陕东道大行台、都督山东河南河北诸军事的职务,并把这个职务交给了太子李建成。陕东道大行台、都督山东河南河北,就是说以洛阳为中心整个关东原本都是由李世民管辖的。这个职务当然非常重要,所以李渊就把这个职务从李世民手里拿来交给了太子李建成,接着又把李世民的心腹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调派到其他地方,不让他们集合在李世民身边。所以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召见这些人密谋的时候,他们都是化妆后悄悄回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如果要除掉企图篡权的李世民,应该是相当容易的。

    我们知道,后来成为李世民忠臣的魏徵以敢于犯颜直谏而名扬天下,为人正直的他当时正是李建成的谋士。大家想想看,要是李建成真是像唐太宗所描述的那样荒淫无道,魏徵怎么肯做他的谋士呢?当时魏徵也劝太子应该早一点把秦王除掉。尽管李建成也采取了不少维护自己地位、打击秦王势力的行动,但始终没有采纳魏徵除掉李世民的建议。

    到了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矛盾越来越尖锐。齐王李元吉自告奋勇要为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据说李元吉让他的护军宇文宝躲起来准备刺杀李世民,但是被李建成发现了,李建成下不了手就制止了他们的暗杀行动。后来的史书上说,李建成日夜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这到底是不是事实呢?退一步讲,就算真的都是事实,也只能说明李建成想让他的父亲做主,按照正常的程序解决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而不愿意骨肉相残。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已经接到了密报,说李世民在李渊面前状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准备找他们兄弟三人当面对质。当时李元吉主张把军队组织好,然后假托有病不去以便观察形势。但是李建成却认为既然父亲召见,就应该跟弟弟一起去见父亲并亲自说明情况,所以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坦然入宫,可见的确是“心颇仁厚”。而李世民在不利的形势下,为夺取皇位,只有发动政变对自己的同胞兄弟下手。

    由于唐太宗和贞观史臣合谋篡改了历史,我们今天要完全复原出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已经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这是唐太宗蓄谋已久的一场政变,而太子建成跟齐王元吉却毫无戒备,以至在获得了明确的情报以后,也没有采取对策,遭到伏击后才夺命而逃。在武力威胁下的唐高祖李渊,也只能老老实实宣布儿子建成、元吉的罪状并杀死十个年幼的孙子,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转移权力的手续完成后,他这个皇帝已经没有什么用了,所以又老老实实做了太上皇。

    其实在二十二年前,也就是隋文帝的晚年,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据说太子杨广因为有被废掉的危险,于是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了他的父亲和已经被废掉的太子杨勇。所不同的是,发动政变的人已经当了接班人,只是因为位置受到了威胁。隋文帝知道了杨广的种种恶行,这使杨广感到了威胁,所以就把他父亲给杀了。我们想,要是当初李渊不愿意接受李世民杀掉兄弟的事实、不主动配合的话,那么尉迟敬德带的这些武士完全可以制造出另一个结果,也许历史书上就能看到说唐高祖李渊突然病死了,因为他当时已经六十岁。隋炀帝是作为一个亡国的暴君被记入历史的,他的恶行被完完全全地记录了下来,而导演了一场宫廷政变的李世民则被视为大唐帝国的缔造者。提到唐朝历史,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唐太宗,而不知道在唐太宗之前还有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事实是一回事,历史的事实怎么样记录又是另一回事。这也就使我们更加明白唐太宗晚年为什么千方百计要改写那一段本来已经记载得很明白的历史。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能只用道德的标准,而要根据他全部的功过作出评价,尤其是对帝王和政治领袖,我们主要还是应该看到他对当时所起的作用和对以后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不必过于注重他个人的品德和他的私生活。尽管李世民是通过这样一种残酷卑劣的手段成了唐太宗,但是唐太宗的历史贡献还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谁当皇帝,只是一个个人的问题,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做了什么,那就关系到国家命运,关系到历史。从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唐朝历史来看,应该充分肯定唐太宗的贡献,毕竟唐朝从这个时候开始走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当然,我们对史料也要认真分析,比如以前有的书上会这么写,因为唐太宗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所以很多少数民族都给他上了一个尊号,称他为“天可汗”。我们知道,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把首领称为“可汗”,他们把唐太宗称作“天可汗”,这可以说是最高级别了,是不是唐太宗真的如此受到那些少数民族的拥戴呢?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记录。被唐朝灭掉的突厥人留下了一些碑刻,这些石碑现在还在,通过破解上面的文字,我们得知突厥人记载的是他们家破国亡的历史,他们可不会歌颂“天可汗”。历史是很复杂的,不是唐太宗自己修改就能把真相完全遮蔽的。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实在是不容易,有些地方见仁见智也是难免,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了解历史人物还要看他对历史的全面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