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五代十国的人物中,除了冯道,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去了解。这里再说说两个人物,并且进行对比。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他是在公元978年去世的。另一个是钱俶,很巧,也是在978年,他不得不做出最后的抉择:上表献出吴越国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这两个人是同时代的人,选择不同,结局也不同。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的3月,在开封城一座住宅里,李煜结束了他四十二岁的生命。这位前南唐国主三年前刚刚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也许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又在吟诵自己写的那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死得不明不白,有人说他是被毒死的,有人说他是在忧愤中病死的。他死了以后,宋朝皇帝追赠他为太师,又追封为吴王,为了表示对他的哀悼,还专门停止朝会三天。
但是另一个人的死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十年以后的端拱元年即公元988年8月24日,刚刚被改封为“邓王”的前吴越国王钱俶正在欢庆他的六十大寿,朝廷特意派使者赐给他很多贺礼,还赏了他宴席。一向对朝廷极其恭敬的钱俶一直饮至日暮时分。可是当天夜里,钱俶突然死亡。皇帝专门发表了哀悼的文告,追封他为“秦国王”,还赐谥号“忠懿”,停止上朝七天,特地派使者护送他的灵柩归葬洛阳,可谓备极哀荣。这个时候距离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被灭已经十年,投降宋朝的这些前国君中只剩下北汉国主刘继元还活着。刘继元在两年前被封为保康军节度使,安置在非常闭塞的房州,也就是今天湖北的房县。三年之后,刘继元也死了。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对待亡国之君应该是最优厚的。尽管有好几位君主死得不明不白,但最后无不被厚葬,子孙也享尽荣华富贵。但是由于这些前国君对待被统一的态度不同,遭遇有很大的差异。两个极端例子就是李煜和钱俶。
我们先来看看南唐主李煜是怎么对待赵匡胤统一的。后周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56年,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的淮南,两年以后就完全占据了南唐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土地,兵临长江。南唐主李璟只能求和,把江北的十四个州、六十多个县都割让给北周,划江为界,向后周称臣。南唐主在国内也不敢称皇帝了,只称国主,使用后周的年号,南唐降到了属国的地位。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以后,李璟继续保持恭顺,每年上贡大量的金银土产。到了宋太祖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李璟死了,李煜继位,李煜对宋朝更加小心谨慎。李璟死了,李煜想追封他为皇帝,但是又不敢,因为李璟死前已经只称国主了。为了这件事,李煜还专门派特使到北宋去请示,得到宋太祖的批准以后才敢追封。
宋朝军队中有一些原来是南唐将士,他们自己投降了,家属还留在南唐境内,宋朝就命令李煜把这些家属都送到北方去,李煜也完全照办。李煜每次得知宋朝出兵打了胜仗或者有什么喜庆,必定要派特使去祝贺,并且趁机献上大量的金银珍宝、粮食土产。等到宋朝灭了南方的南汉政权,李煜又主动要求把国号也去掉,改称南国主或者江南国主。他还请求赵匡胤在给他诏书的时候直接用他的名字,不要再加什么称号了。南唐国内的机构也全部降低规格。李煜说他能做的都做了,但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宋朝能够保持他一个小小属国的地位,让他继续做国君。但这无异于与虎谋皮,因为即使再服从,赵匡胤还是要统一天下,这是推迟不了的。
到了开宝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赵匡胤下令让李煜到开封来朝见。李煜当然知道,这是有去无回的,所以称病不去。这就被宋朝廷找到了借口,说他表面上服从暗底下却在备战,现在公然拒绝来朝见,就意味着要跟宋朝决裂,于是宋朝就出兵了。但实际上,天地良心,李煜是不会备战的,也备不了战,为什么?宋兵只要一进攻就势如破竹,而且李煜这个人根本没有心思打仗,他也不会打仗,所以这显然是宋朝的借口。事实上,在备战的恰恰是宋朝。宋朝在长江中游造了几千艘战船,而且在几个关键的地方精心观测,准备造浮桥,还进行了演习。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李煜还寄希望于祈求宋朝对他怜悯,所以派他的堂弟献上二十万匹绢、二十万斤茶叶,还有大批金银财宝,连他自己的用品都献上去了,但结果是他的堂弟被扣为人质。等到宋朝兵临城下,李煜再次派他的大臣徐铉去求见赵匡胤。徐铉跟赵匡胤说:“李煜没有罪,你师出无名。李煜对待你像儿子对待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你怎么还要消灭他呢?”赵匡胤回答:“你说我们是父子关系吗?既然是父子,为什么还分两家呢?”徐铉无话可说。一个月以后,南唐的都城江宁府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已经危在旦夕。徐铉再一次出使,最后一次请求赵匡胤保全南唐,他不断争辩,赵匡胤勃然大怒,手里按着宝剑说:“不要再多说,江南有什么罪?没有什么罪,但天下一家,我的卧榻旁岂容他人在那里打鼾呢?”这句话成为了历史上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赵匡胤讲得很明白,就是要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他认为只要是为了统一,就都是正义的,不需要找什么手段,用不着什么借口,这是赵匡胤的政治信念。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江宁城破。李煜只能出宫门投降,并和他的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作为俘虏被带到开封。不过赵匡胤也很高明,并没有太为难他。照理对这样的俘虏要上身赤膊、反缚双手、双膝跪地,举行请降仪式,但赵匡胤只要他穿上白衣服、戴上白纱帽在宫城楼下听候处分,并马上就宣布赦免他的罪,封他为光禄大夫,又给了他一个多少带有些羞辱性的称号“违命侯”。意思就是说他虽然是侯,但不识时务。直到第二年,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继位以后,才把他这个帽子摘了,改封为“陇西郡公”,赐他一个公爵。
但问题是,当惯了小国国王的李煜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他投降宋朝以后,日子很不好过,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就曾向皇上申诉生活困难,大概是俸禄也比较少。宋太宗下令增加他的月俸,并且给他一次性补助了三百万钱。在精神上,李煜也是非常痛苦的。宋太宗新建了一个崇文院,就是皇家图书馆,里面藏了八万卷书,但相当多的书是从南唐缴获的。有一天,宋太宗在崇文院看书,把李煜和南汉的前国主两人找来,叫他们来翻翻书,然后问李煜:“听说你在江南的时候喜欢读书,这里不少书原来都是你的。你到了这里以后,是不是还经常读书呢?”李煜说不出话来,只能磕头谢罪。为什么?他要说不读书,那么肯定要被讥笑,就像当年的刘禅刘阿斗跑到洛阳乐不思蜀,现在连书都不读了;而他要是跟皇帝说仍然读书,说不定宋太宗又要让他谈谈心得体会,那他怎么谈,不是更糟糕吗?所以他只有跪下来磕头。前南汉主刘倒是厚颜无耻的人,反正皇帝也不问他,要是问他,他也会拿笑话来应答。在宋太宗进攻北汉的都城晋阳以前,曾经举行过一个宴会,当时刘就站出来说:“朝廷现在影响深远,四方分裂的头子今天都在了,过两天打向太原,刘继元也就来了,我是第一个投降的,所以到时我应该做所有投降国主的领班。”这话说得宋太宗哈哈大笑。
如果李煜像刘这么厚颜无耻的话,说不定日子也会过得很好,可惜他不是这样的人,所以经常抒发亡国的哀痛。此外,李煜个人生活也很不幸。他的皇后很漂亮,宋朝皇帝经常召她进宫去伺候,每次从宫里出来回到家里,少不了又哭又骂。在这样的内外交困中,多愁善感的李后主即使不被宋太宗毒死,大概也活不长。李后主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是作为国君真是没有什么作为。应该讲李煜也不是一点不识时务,在他继位以前,南唐除了服从后周和宋朝以外,已经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即使南唐最强盛的时候,领土也不过今天淮河以南的安徽、江苏和江西,还有湖北东部、福建西部。即使不考虑跟中原王朝原来的君臣关系,南唐想和后周抗衡也不是容易的事。等到淮南丧失,与后周划长江为界,双方实力的差距更大了。如果李煜不是做出投降的选择,真是在认真备战,或许能够勉强支撑一段时间,造成宋朝军队一些伤亡,但最终还是要覆灭的。如果这样的话,百姓的生命财产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比如说在南唐举国投降的时候,江州指挥使胡则就杀掉了他的上司江州刺史,固守江州即今天的九江,守了多少时间呢?守了四个月,最后城破被杀。胡则自己当然称得上是信守道德的一个典范,求仁得仁,但是可怜的满城百姓因为他的抵抗被全部屠杀。所以我想,假如李煜像胡则一样以死抗争的话,整个南唐可能就会成为一片屠场。尽管李煜没有抵抗,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形势下,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历史的贡献。如果李煜真的有本领能抵挡住宋朝军队的进攻,固守住南唐,那是不是历史就要改写呢?这个历史大概也不会改写,即使换一个人当皇帝、换一个政权取得胜利,最终还是要归于统一的,所以李煜就是这么一个悲剧的人物。
另一个人呢,其实面对的形势跟李煜差不多,但更加识时务,所以结局比李煜要好,对历史的贡献也可以说更大,这个人就是钱俶。钱俶是吴越王,吴越的领土大致相当于今天浙江和江苏的南部。他的祖父钱镠是靠镇压黄巢起义占有这块地方的,这一块小小地方之所以能够割据,也是利用了中原王朝忙于争权夺利、镇压其他势力而无暇旁顾。到吴越国的后期,一度占有今天福建的北部,但问题是,当时北方的北周跟宋朝也更加强大了,想做军事抵抗是绝无可能的。所以钱俶始终服从中原王朝,谁掌握了中原政权就服从谁,后周时期就被授予天下兵马都元帅,赵匡胤时又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当然,这个所谓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称谓。
后汉年间,南唐曾经进攻福州。钱俶就出兵俘虏了南唐将领查文徽,还向北方的后汉报捷。到了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亲征淮南,要钱俶出兵配合,钱俶就派了一个将军包围了今天常州一带,活捉了当地的地方官,接着又派人去进攻今天安徽的宣城。虽然后来南唐又收复了常州,但是周世宗对于吴越的好意当然是记住的。吴越唯朝廷之命是从,当然得到朝廷格外的恩宠。赵匡胤取代后周以后,钱俶又增加了上贡的数量,并在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派自己的儿子钱惟濬去进贡,赵匡胤对他很满意。但另一方面,赵匡胤的目标是统一,他有自己的计划,不会因为钱俶对他特别恭敬就改变主意。所以在开宝五年也就是公元972年,赵匡胤让使臣带信给钱俶:“你要经常训练军队,现在江南(南唐)的态度很倔强,我随时要发兵讨伐,元帅要帮助我。”赵匡胤还命令有关部门在开封的几个街区里建起了华丽的住宅,家具一应俱全。他召见吴越在北宋的进奉使,说:“我已经在城南造了这些住宅,就等李煜和你们的主人了,谁先来我就把最好的房子赐给他。”赵匡胤亲自写了诏书,让使者带回去交给钱俶。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朝的军队出兵攻打南唐,赵匡胤又派人封钱俶为升州东面招抚制置使,让他从东面配合,还赐给他战马、武器,并且派了军队给他当前锋。其实说是充当前锋,实际上就是去监控吴越军队的。这个时候,南唐后主李煜给钱俶送了一封信,说:“今天没有了我,明天难道还有你吗?你为宋朝卖命干什么呢?你的下场也不过是到开封城里做一个老百姓罢了。”钱俶非但不答复他,还把这封信上交朝廷表示自己的忠诚。他还不顾左右大臣的劝阻,亲自率领五万大军攻下了南唐的常州,又派大将沈承礼随宋朝军队攻下了润州,也就是今天的镇江,逼近金陵即南京。其实赵匡胤根本就不在乎吴越国那一点兵力,命令钱俶出兵的目的,无非是考验他服从的程度,并且趁机把他这支小小的军队控制起来。这个时候,赵匡胤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说:“现在你立了大功,平定了南唐以后,是不是来跟我见见面啊!”赵匡胤也知道钱俶怕有去无回,就保证说让他及时返回,不会一直留住他的,并且表示自己已经在天地面前发过誓,绝不会食言。
钱俶只好带了老婆孩子去开封朝见赵匡胤。赵匡胤以最隆重的仪式来接待他,还派自己儿子到河南商丘即已离开封很远的路上去迎候。在钱俶到达的时候,赵匡胤亲自到为他准备的住宅(礼贤宅)去检查接待工作情况。钱俶一到开封就成为了这个住宅的主人。其实李煜比他早到,但因为是亡国之君,当然丧失了入住最高级住宅的资格。钱俶也知道此去风险很大,所以带了大量金银财宝,不断地上贡。赵匡胤接见,他马上就献上白金四万两、绢五万匹。赵匡胤赐宴,他又进献。南方的金银财宝、茶叶,甚至犀角、象牙、香药,都带着去了,拼命地送礼。赵匡胤也给他最高的待遇,特地恩准他“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就是上殿的时候可以带上宝剑,不用在皇帝面前称名,而且还封了他的老婆为吴越国王妃。当时就有宰相提醒赵匡胤:“现在我们国家的制度从来没有封异姓诸侯王的妻子称妃子的,钱俶地位再高,也不是赵家的,所以他的老婆不应该封为妃子。”赵匡胤说:“那就从我这一朝开始吧。”这都是对钱俶特殊的恩宠,于是钱俶又赶快献上白金六万两和绢六万匹。
赵匡胤不仅仅把钱俶当成臣子,还举行家宴,让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来,与钱俶行兄弟之礼。钱俶吓得马上跪在地上磕头,一面哭一面推辞,称这实在承受不起,皇帝的弟弟和他称兄道弟这怎么行呢?到了四月,赵匡胤又说:“天气快热了,你可以早些回去。”钱俶当然是喜出望外,就说:“我以后每三年来一次吧!”赵匡胤说:“路太远了,下次什么时候来,我会通知你的。”于是把钱俶的儿子钱惟濬留了下来,然后就让钱俶走了。临走的时候,赵匡胤特别赐给钱俶一个密封的包裹,让他到路上悄悄打开来看,现在不要看。等钱俶上了路,打开来一看,原来里面全部是宋朝的大臣要求把他留下来不让他回去的奏章,钱俶吓出一身冷汗,但心里对赵匡胤更加感激。
赵匡胤是不是真的不想取消吴越国,是不是真的对钱俶放心了呢?不是。赵匡胤之所以还要保留他,是因为在吴越国的南面还有一个割据政权,那就是福建漳州、泉州一带的陈洪进。如果能让陈洪进也和平投降,对国家当然是有好处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先保留着吴越国,让陈洪进看看听话服从、识时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钱俶最终的结果其实已经注定了。两年以后,赵匡胤来不及看到统一突然去世了,他的弟弟宋太宗继位。这一年三月,宋太宗命令钱俶入朝。这一次钱俶又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土产礼品,他以为像上次一样去了以后还可以回来。宋太宗倒也是隆重地接待,但到了四月份,同时被要求入朝的陈洪进向朝廷献出了土地。钱俶一看这个形势,赶快请求撤销吴越国王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称号,将军队交给朝廷,并请求允许他回国,但这一次他被拒绝了。钱俶知道最后选择的时间到了,所以乖乖上表,献出十三个州、一个军和八十六个县。宋太宗立即批准,并且对他大加封赏,封他为淮海国王。钱俶的子弟、所有的下属统统加官晋级。不久以后,由1044艘大船组成的船队将钱俶的直系亲属和境内的重要官吏统统送到开封。
至此,五代以来南方的割据政权全部被消灭了。钱俶识时务的抉择使他到宋朝以后的处境跟李煜截然不同,在所有的亡国之君中,只有他一个人被封为王,并且一直保持到死,钱氏的子孙也出了不少显贵,成为少有的大族。我们知道,百家姓是宋朝时候编的,最前面的四个姓是赵钱孙李,赵是皇帝家,钱就是钱俶的钱家,这个位置排得还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江南很多姓钱的人都知道,自己是钱镠、钱俶的后代,还在祭祀他们。
钱俶活了六十岁,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高寿了。尽管他的死有一点疑问,但是我们不去妄加推测是否有阴谋,也许只是他高兴过度心脏病发作而自然死亡。在所有的归降国主中,钱俶应该是最受到礼遇的。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吴越国采取了这样的政策,使江南最富庶的地方一直没有受到战乱破坏。从唐朝后期开始,江南经济的发展一直延续不断,苏南、浙北从此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到了宋朝,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常州这一带要是丰收了,全国都有饭吃了。到了明清时期,苏南、浙北地区不仅在经济上继续领先于全国,还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我们现在总结历史,不能不肯定宋朝和钱俶双方所做的贡献。正是由于宋朝及时的统一,而且钱俶又采取了务实的政策,保证了这一带最终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最后我们来看看宋朝对这些割据政权的君主的处置,无论他们是主动归降的,还是战败被俘的,赵匡胤兄弟俩一概不杀,而且还都给他们封了爵位,这一点比以前的君王应该说大大进步了,也显得更加人道。但这些人显然大都没有善终,要不他们的平均寿命就太低了。比如原来统治湖南的周保权,他是在公元963年被俘的,到公元986年就死了,终年三十四岁。原来统治荆南的高继冲,公元963年投降,公元973年卒,终年三十一岁。后蜀的国王孟昶,公元965年投降,到开封后没有几天突然就死了,终年四十七岁。南汉的国王刘,公元971年投降,公元980年卒,终年三十九岁。北汉的国王刘继元,太平兴国年间投降,公元991年卒,虽然他生年不详,死时也不知道到底多大年纪,但是他死以前实际上已经被隔离了。南唐后主死时四十几岁。吴越王活得比较长,死时六十岁。只有漳州、泉州一带的陈洪进,公元978年主动献地,公元985年病死,死时七十二岁,大概是寿终正寝的。也许有人想要继续追踪这些人死亡的原因,可惜史料有限。
无论怎样,我们要看到,从安史之乱开始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在宋朝时结束,而那些被宋朝用种种手段消灭的割据政权没有一个能复辟或者出现反复,也没有哪一位已经投降的国王再被分裂割据势力利用。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的内部也是最安定的,从来没出现过有影响的分裂割据势力,连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农民起义都没有发生过,宋朝的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果我们看到这些的话,我想就没有必要再追究那些投降的国王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了。但是,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这一点又一次被宋初统一过程的历史所证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