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
天书封禅是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的事,什么叫天书封禅?天书就是上天赐予的文字。封禅,说来话长,这是中国古代帝王认为的一种最隆重的仪式。早在战国时期,齐国、鲁国也就是今天山东这一带的儒生和方士就认为天下最重要的山有五座,叫做五岳,其中泰山最高,为五岳之首。既然泰山最高,就离天最近,所以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登上泰山之巅筑坛祭天,这就称之为“封”。封好了以后,在山南的梁父山找一块地方举行一次祭祀,就叫“禅”。二者合起来就是“封禅”。为了给自己的主张制造历史根据,他们就编造了故事,说尧、舜、禹都封过禅。据说孔子也承认“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就是说在历史上有七十多位统治者曾经到泰山以及梁父山封禅过。但是,孔子认为,从西周以后没有一位君主有这样的资格,只有了不得的圣人才有资格举行这样大规模的典礼。
儒家把封禅说得这么了不得,所以君主们当然要试一试。齐国近水楼台,齐桓公被诸侯尊为霸主以后就准备要封禅了,但是他的相国管仲知道他还不够资格,所以跟他说:“自古以来帝王都是在‘受命’以后才封禅的。”齐桓公就反问:“我的功绩比起古代‘受命’的君主来,又有什么不如呢?”管仲知道一下子说服不了他,要是说他没有受命他肯定不高兴,怎么办?管仲就给齐桓公出了一道难题:“您知道封禅需要用什么东西吗?要用鄗这个地方产的黍,北里这个地方产的禾,江淮之间产的三脊茅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还必须出现凤凰、麒麟、嘉谷等各种祥瑞。这些您现在有吗?”凤凰、麒麟谁都没有见过,嘉谷之所以被称为嘉谷可见不是普通的谷子,说明这些都是人间罕见的东西。齐桓公当时虽然武功赫赫,但是并没有去做过什么“学术研究”,也没有得力的人帮他宣传,一时造不出这么多祥瑞,封禅也只好不搞了。鲁国离泰山更近,鲁国的贵族季氏掌权以后,不知天高地厚地到泰山去祭天,结果被孔子讥笑了一番。
在灭了六国后三年,秦始皇亲自到了泰山脚下,要举行封禅。秦始皇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多人,要他们制定封禅大典的流程。因为当时天下一统,儒生再也不敢拿“受命”来压秦始皇。什么叫“受命”,就是接受了天命的意思。秦始皇已经统一天下,把六国都灭了,还敢说他没有接受天命吗?那些儒生认为这是显示自己学问的好机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讨论”。秦始皇看这些书呆子争个没完没了,也提不出一个很好的方案,干脆不睬他们,按照秦国原来在自己老家雍(今陕西凤翔)祭上帝的办法举行封禅典礼。那些知识分子白忙了半天,一点作用都没有发挥,心里都很生气。正好秦始皇上泰山的路上碰到暴风雨,于是就成了儒生讥笑的对象。看吧,不顾我们“科学的论证”,非要用土里土气的礼节去封禅。而且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儒生成了有先见之明的人,秦始皇则成了“无德而用事”的典型。这样一来,封禅的意义就更加崇高而伟大了。
不要说帝王,就是一般的知识分子,也都希望有机会亲身经历这么一个千古难逢的盛典。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却没有带上主管天文、历史和国家档案的太史令司马谈,也就是司马迁的父亲,这使司马谈感到受了羞辱,气愤之下一病不起。临终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留下遗嘱,说:“皇上这一次到泰山封禅,继承了已经断绝千年的传统,我作为太史竟没有资格跟他去,实在是命运太差了,这是我的命啊!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继续做太史令,千万不要忘了我想要完成的著作。”司马迁低头哭着,接受了父亲的遗命。要是没有这次封禅,要是司马谈没有被汉武帝留在京城而是被带去了,也许司马迁还不会发愤去编写《史记》。汉武帝拥有雄才大略,加上他有汉朝开国以来积累下来的巨大财富,所以一次次到全国巡游,包括完成了这次封禅大典。但是汉武帝之后没有几个皇帝做得到了,什么原因?天下统一时,皇帝尚有可能从首都或者他统治的地方到达泰山。要是分裂了,比如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皇帝本领再大,都不能到北方的泰山去,五代十国就更不可能了。另外,即使天下统一,但是如果经济不发达、国库里钱不多,要做成这样的事也不容易。在当时条件下,皇帝带上朝廷的文武百官离开首都一段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巡游,也一定要国泰民安的时候才能做得到。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皇帝身体要比较健康。当时没有机械化的交通工具,要坐马车、坐轿子长途跋涉,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愿意,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忍受得了的。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有的也不乏文治武功,但真正有机会封禅并且得到肯定的屈指可数。
有一位皇帝,他不仅封禅了并且搞得轰轰烈烈,可他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功绩,而且这一场封禅运动居然是他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前后延续了十四年,这个皇帝就是宋真宗。因为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所以今天才跟大家来讲一讲,这场所谓的天书封禅真相究竟是什么。
北宋景德五年正月初三,也就是公元1008年2月10日,宋真宗召集文武百官亲自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的时候,我正准备睡觉,忽然间室内大放光彩,一位戴着星冠、穿着绛紫色衣服的神仙对我说,下个月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箓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天书内容是《大中祥符》三篇。我肃然起敬,正想回答,神仙已经不见踪影了。所以,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我下令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祈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来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块黄帛,我派太监去察看,太监说这个帛有二丈长,就像封好的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隐约约看到里面有字,这应该正是神仙跟我说过的天书。”
皇帝亲自宣布了这个消息后,从宰相王旦开始,群臣都向他祝贺。随后,宋真宗亲自到承天门抬头瞻仰,果然看到有天书,他赶快跪下来致敬,然后两个太监爬到上面把天书拿了下来,由宰相王旦敬呈给真宗。宋真宗亲自放在轿子里,到了殿上打开来看,只见那黄色的帛上写着几个字:“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还有三幅黄色字条。这几个字一看就明白:赵受命——姓赵的人受命于天,老天爷把天命赋予他;兴于宋——在宋这个地方发达起来,所以叫宋朝;付于恒——现在把天下交给名字叫恒的人,宋真宗就叫赵恒;居其器、守于正——现在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很好地继承帝业;世七百、九九定——传世要七百年。这简直胡说八道,宋朝根本没有七百年。为什么讲七百年呢?大概是因为宋真宗看到汉朝、唐朝都没有超过七百年。
宋真宗跪下来接受天命,然后让人宣读三幅字条,上面写的内容有点像《尚书·洪范》和《道德经》,都是赞扬宋真宗能够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让宋朝的国运昌盛绵长,这些都是天数。宋真宗隆重地把这个帛包起来放在金匮中。群臣一起祝贺,皇帝赐宴,又派特使祭天、祭地,向祖宗报告,之后大赦天下,把年号也改成“大中祥符”,并且特许京城的百姓大吃大喝五天。这实在是旷古少有的事,怎么会有天书降下来呢?大臣们纷纷引经据典,阐述天书降临的伟大深远意义。消息传出以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随后各种祥瑞、吉祥的标志纷纷出现,并被报告上来。
为了表达全国臣民迫切的心情,由王旦率领朝廷文武百官、地方官员、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及包括和尚道士、社会名流、各地耆老等,总共两万四千三百多人,连续五次上书请求皇帝举行封禅大典。因为根据他们的论证,封禅的条件已经具备了,天书都下来了,各地又有这么多的祥瑞。此时也有人担心,举行这么大的典礼,国库里的钱够不够呢?于是主管部门马上研究制定详细的仪式流程,主管财政的丁谓就向皇帝报告称财政方面很充足、没有问题。为了证明这一点,丁谓特地把历年来的收支数据记录编辑成册,命名为《景德会计录》,跟封禅大典的经费预算一起上报,让皇帝放心。
对天书降临做过特殊贡献的王钦若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由他担任大典的常务总指挥。到了六月初六,王钦若又从山东泰安(当时叫乾封县)报告说泰山上涌出了甘泉,苍龙降临在锡山。不久,有一个木匠董祚在醴泉亭以北的树上见到挂着一块黄帛,上面也有字。木匠不认识字,所以赶快来报告,官员到现场一看,帛上写着宋真宗的名字赵恒。王钦若得知后赶快上报,并亲自去接了这个帛书,让太监即刻送到首都。宋真宗接到报告后马上在崇政殿召集群臣,亲自宣布了这个特大喜讯,说:“五月十日半夜,我又梦见上次见过的那个神仙了,他对我说下月中旬他将在泰山赐予天书。所以我早就命令王钦若等人一旦发现有异常赶快报告,果然现在来报告了,而且内容跟我做的梦完全一样。哎,上天这样的关怀保佑,我实在是担当不起啊。”王旦马上率领群臣拜贺,把天书迎奉到含芳园的正殿。这次天书上写得更明白了,大意就是说:“你对我如此孝顺崇敬,养育百姓使他们幸福,所以要赐给你祥瑞。我告诉你的话,你要保密,对于我的意思要好好地理解。这样的话国运一定能永远昌盛,你也可以健康长寿。”
尽管群臣不晓得神仙对宋真宗具体说了什么话,但是马上理解了上天的意思,立即给真宗上了一个尊号(以前皇帝有的时候怕自己地位还不够崇高,在活着的时候就上一个尊号)。什么尊号呢?“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之后,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各种祥瑞都出来了。比如王钦若一个人就献了八千株芝草也就是灵芝草,另外有人又献了紫芝八千七百余株。因为天书是这项活动的根本保证,没有天书就搞不定,所以宋真宗觉得天书一定要保护好,于是下令专门修一座玉清昭应宫。当时的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比较保守,说修这么一个规模的宫殿大概要十五年的时间。丁谓打破常规,说怎么可以这么长时间呢?这么重大的政治任务,虽然要坚持高标准,但是不能算经济账,十五年怎么行,赶快修,并且还要照图纸严格验收,如果造得不好,马上推倒重来。结果这座拥有二千六百多间房的宏伟建筑七年之内就建成了,用时比预期缩短了一半以上。
九月二十八日,宋真宗亲自在崇德殿演习封禅仪式。十月初四,在载着天书的豪华玉车引导下,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离开开封,十七天以后到达泰山。这个时候,王钦若献的芝草已经不是几千株了,而是达到了三万八千多株,真不知道他如何在三个月里面找到了那么多。各地献来的东西更多,多到什么程度?仅亳州献的芝草就达到九万五千株。经过三天的斋戒,宋真宗登上泰山正式完成了祭天仪式,两天以后又举行了祭地的仪式。真宗接受群臣朝贺后,宣布让全国百姓大喝三天,接着又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当地的父老。十一月二十日,宋真宗回到开封,群臣又一次歌功颂德。十二月初五,宋真宗在朝元殿接受封号,封禅大典圆满告终。照理事情到此应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可全国官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认为这样还不够。
福建汀州有一个叫王捷的人来报告,说在南康遇见一位姓赵的道士,这个道士教他炼丹术,还给他一把小环神剑。那个人就是圣祖,即赵家的老祖宗。宋真宗听了非常高兴,马上封王捷为左武卫将军。到了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六月,在山西永济县这一带,当时叫河中府,有一位进士薛南和当地父老、和尚道士一千二百多人请求宋真宗到汾阴去祭祀后土。因为汾阴这个地方,在公元前116年汉武帝的时候,当地巫师在土堆里发现了一只特大的鼎,汉武帝派人把它迎到甘泉宫,运回的路上出现祥云,同时又有一头鹿经过,武帝把鹿射死用它来祭鼎,所以这是一个宝鼎,可见汾阴这个地方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现在封禅已经封了,接下来就应该祭祀后土。宋真宗还真体察官民的心情,宣布来年去封后土。还没有到第二年,当年十二月的时候,今天河南三门峡这一带报告说境内的黄河变清了。我们知道,“黄河清,圣人出”,这是天下太平的征兆,著名文学家晏殊马上献上一篇《河清颂》。到了来年正月二十八日,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从开封出发,出潼关、渡渭河,在二月十三日到达了汾阴。这时的汾阴已经不叫汾阴了,而是改名为宝鼎县。四天以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
至此,封禅也封了,天书也拿到了,后土也祭了,但宋真宗大概还觉得意犹未尽,这个运动还要搞下去,十月二十四日又跟大家宣布了一个奇迹。宋真宗说:“我梦见神人传达玉皇的命令:‘上次我命令你的祖先赵玄朗给你授了天书,现在让他再来见见你。’第二天我又梦见了神人,传达了老祖宗的话,说要把他的位置朝西放,在旁边斜着放六个座位。我当时赶快照办了,五更天刚过,就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不一会儿,黄光满殿,老祖宗降临了。我在殿下拜见他,旁边又来了六个随从,接着老祖宗说他是赵氏始祖,第二次降生下来是轩辕黄帝,后唐的时候又降生就传下了我们赵家,到现在差不多一百年了,所以要我好好抚育苍生,保持远大的志向。说完老祖宗和随从就腾云驾雾走了。”
皇帝如此一说,于是大臣们又在王旦的带领下恭贺了一番,又给他上了新的尊号,这个尊号就更长了,字越加越多,越来越重要。经过三次的谦让,最后宋真宗才表示不得不接受。到了第二年元旦,司天监也就是国家天文台又来报告,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同时出现,而且颜色都差不多。据说只有在周武王伐纣、汉高祖进咸阳时才出现过这样的天象,现在又出现了,当然是非常吉利的事情。
亳州的地方官带了当地父老三千三百人组成代表团,到首都开封在宫外请愿,请求皇帝一定要到亳州太清宫去祭祀老子。十天以后,朝廷给老子也上了尊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到了第二年正月,宋真宗又浩浩荡荡在天书的引导下,离开开封到亳州去,历时二十天。这时,原来的封禅现场总指挥丁谓献的芝草已经达到九万五千株。太史又报告天上出现了含誉星,这是大喜的征兆,这么一来亳州就被提高了级别,改成集庆军,当地百姓的赋税减免三成。这年,玉清昭应宫也在历经七年之后建成了,又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这个运动时间越搞越长,花样越搞越多。到了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夏天,宋真宗又接到报告,说士兵在保圣营的西南角发现了乌龟和蛇,就在那里建了一个真武祠,之后这个祠的旁边涌出一股清泉,不少病人喝了以后马上病都好了,于是宋真宗下诏就地建祥源观以纪念这件事。事情越闹越大了。
之后巡检朱能说又有天书降临在乾祐山,其实这是朱能和太监周怀政相互勾结伪造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宋真宗深信不疑,又下令将这个天书迎到宫中,但是这时天书已经不能再激起全国的狂热了。等到宋真宗病死——他只活了五十五岁,这些天书就作为他的殉葬品一起送进了他的陵墓——永定陵,永远在人间消失了。
这一类把戏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但是像宋真宗这样亲自策划、亲自导演持续多年的天书封禅运动,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平心而论,宋真宗算不上昏君暴君,在对抗辽军入侵的时候,虽然没有完全采纳寇准等人的意见,但毕竟还是亲自到了前线。而以后的宋徽宗看见金兵来了,还没有进攻,自己就先逃掉了,宋钦宗也只是一味投降,宋真宗比他们强多了。
宋真宗虽然亲自领导了这场运动,但还是离不开手下大臣的配合。要是没有这些大臣的配合,这场运动未必能够搞起来,也不可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扩展到那么大的范围。王旦和王钦若,还有一位在历史上颇有名望、主张抗辽的寇准,他们在皇上这样的荒唐主意面前,是怎么表演的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王钦若。这场运动之前,辽国的军队入侵,寇准主张皇帝亲自到前线去抵抗辽军,但是王钦若主张赶快迁都到今天的南京。王钦若的主张不仅没有被采纳,而且还把他派到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去驻防。这个地方离前线比较近,敌人进攻的时候,王钦若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关起城门,吃素念经。王钦若对付敌人束手无策,但是侍奉皇帝打击政敌却游刃有余。宋真宗虚荣心很强,这就给了王钦若可乘之机。
宋辽之战的结果是宋真宗与辽朝订立了澶渊之盟,应该讲对宋朝还算是一种胜利,这样一来,当时主张御驾亲征的宰相寇准就成了宋真宗心目中的功臣。而王钦若因为主张逃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功劳,地位自然下降了。但是王钦若利用宋真宗的虚荣心,开始说寇准的坏话。他说寇准其实是不应该让皇帝到前线的,这是把皇帝当成了赌博的“孤注”,不顾皇帝的死活,是在为自己捞名利。这一招果然厉害,寇准圣宠日衰,不久就被降职到地方上做官去了。自从听了王钦若这番话之后,宋真宗认为澶渊之盟是奇耻大辱,要想办法挽回面子。可这个时候不打仗了,怎么挽回面子呢?再说宋朝也不见得是辽朝的对手,能够维持双方和平已经很不错了。王钦若就给宋真宗献计,说现在只有举行封禅大典才可以镇服四海。要举行封禅,一定要有祥瑞,要有天意。那天意怎么办呢?王钦若说这个没有关系,通过人力是能够取得的,只要深信不疑并且极力崇敬就可以办到,而且明确宣告天下,这不就和天意没有两样了吗?他还进一步启发宋真宗要“解放思想”。他说:“你以为古代那些《河图》、《洛书》难道都是真的吗?无非是圣人利用这些玩意儿来宣传他们的主张罢了。”宋真宗还是不大相信,所以专门去问了学士杜镐。杜镐也说,这都是圣人造出来的。这样一来,宋真宗就放心了。
宋真宗还担心宰相王旦会反对,王钦若就主动去做说服工作。王钦若预先摸透了王旦的底,他知道只要宋真宗亲自出面,王旦肯定是会同意的。宋真宗把王旦召到宫里来请他喝酒,宴席散的时候,特意赏赐给他一樽酒,说让他拿回去跟妻儿一起分享。王旦拿到家里一看,酒壶里装的全部是贵重的珍珠,他心里明白了,但不敢不受。王钦若的奸计得逞了,在打击寇准的同时又拉拢了王旦。等到宋真宗亲自向全国撒下这个弥天大谎的时候,宋真宗就像染上毒瘾一样无法自拔,只能在王钦若的导演下不断地表演下去。宋真宗不仅要欺骗他的臣民,也需要欺骗自己,作为皇帝,他不会有勇气承认一开始就撒了谎。而王钦若就是要把这个阴谋继续搞下去,在全国的狂热中使宋真宗得到精神上的虚荣和满足,这样也可以保证自己得到皇帝的恩宠。
王钦若一个人的本领毕竟是有限的,一般大臣们都好办,关键是宰相王旦的态度。为什么王旦是一个关键人物?因为他的出身、经历、能力、品行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王旦出生在一个三代为官的家庭,父亲王祐是宋朝初年的名臣,他自己二十三岁出任知县,从基层干部稳步提升,二十一年后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了,并且连续当政十八年,他做事非常有原则。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去的时候,留守开封的雍王赵元份得了急病,王旦奉命赶回来代理留守。临行前,王旦问宋真宗:“如果十天之内没有得到前方的捷报,我应该怎么办?”宋真宗沉默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话:“那你就立太子为帝吧。”王旦要求宋真宗授予他这样的权力才愿意回开封留守,这个问题敢提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皇帝生气了,那他命都保不住了,但是从国家利益来讲,他又必须得到这个授权。万一宋真宗在前方失利或者遇到什么意外,这样就可以保证朝廷的稳定,所以他才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也可见他的无私和无畏。王旦回到首都以后直接进驻皇城并严密封锁消息,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回来了。一直等到欢迎宋真宗回京的时候,王旦的家人才突然发现,王旦是从城里出来而不是跟着大军回来的。
王旦知道寇准这个人一方面很忠直,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缺点。所以,尽管寇准一直在宋真宗面前讲王旦的坏话,但王旦总是千方百计赞扬寇准。连皇帝都不理解了,问他:“怎么回事?寇准老是说你不好,你怎么说他好呢?”王旦怎么回答呢?他说:“我担任宰相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工作上的缺点错误必定很多,寇准对陛下一点都不隐瞒,更说明他对陛下的忠诚,所以我应该更加器重他。”后来寇准被罢免宰相职务,他托人向王旦要求担任使相的职务。王旦惊奇地说:“职位怎么能够自己要求呢?我从来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寇准心里对王旦很愤恨,但是不久任命下来了,正是任命他使相这个职务。寇准去向皇帝谢恩,宋真宗告诉他,这是王旦保荐的结果。原来王旦一方面拒绝寇准,不接受私人请托,实际上还是在皇上面前保荐他,所以寇准非常惭愧,说自己远远不如王旦。寇准到了任上后,过生日时大摆宴席,平时也是超标准享受,结果被人告发。宋真宗大怒:“寇准什么事都学我,这还了得!”这个时候如果王旦稍微挑拨一下,或者添油加醋,那寇准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但是王旦没有那样做,他不紧不慢地说:“寇准人是好的,可就是呆得没有办法。”宋真宗气也就消了,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不再追究了。
王旦知道王钦若是一个奸臣,一直劝宋真宗不要让他担任宰相。结果拖到十年以后王旦死了,王钦若才当上宰相。但是,王旦也知道王钦若这个人很厉害,所以也是留有余地的。当王钦若因为跟人在宋真宗面前争吵引起宋真宗愤怒的时候,他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劝真宗按照正常的途径来处理。虽然王旦不得不带领文武百官一次一次庆贺天书降临,但是他对那些利用祥瑞找借口钻营的小人很是瞧不起。有一次陈彭年通过副相向敏中送来一篇文章,王旦看都不看就扔掉了。向敏中问:“你是不是先看一看?”王旦回答:“他不就是想通过一些文章往上爬吗?”宋真宗有一个太监叫刘承珪,这个人一向很得宠,他临死的时候,请求皇帝封他为节度使。皇帝对王旦说:“就封了他吧,要不他死不瞑目。”王旦不同意,还反问:“如果有人临死要封枢密使怎么办呢?”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宋真宗没有办法只得作罢。
王旦在一些大事上坚持原则,但是处理事情又非常灵活。王旦家里经常宾客满堂,但是他从来不接受私人请托。如果有认为值得推荐的人,他总是秘密地报告皇帝,意见被采纳以后,他也不声不响。一直到他死了,史官在编《真宗实录》时才从档案里发现很多官员的任命原来都是王旦推荐的。相反,有一位新科状元张师德,两次上门拜见王旦,王旦都不见他,张师德以为是被人说了坏话,所以托向敏中去问王旦。结果,在皇帝讨论要任命一个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职时,王旦说:“可惜啊,这个位置原本是准备给张师德的。”原来,王旦一直在皇帝面前称赞张师德,但因为他两次上门,王旦认为中了状元本来就前途无量,应该耐心等待。要是大家都靠走门路,那么没有门路的人怎么办呢?所以王旦不顾张师德的请求而暂缓提升,稍微给张师德一点教训。
应该讲,王旦的政治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比如有一次,王旦到山东兖州去执行公务,有一个太监周怀政跟他一起走,想找机会跟他见面,他每次跟这个太监见面都带上全部随员,穿上公服在办公室里坐好,谈完公事就退场。后来周怀政因得罪皇帝被杀,大家都佩服王旦有远见。还有一次发生了蝗灾,有人捡了死蝗虫来向皇帝报告。宋真宗看了就叫大臣带了死蝗虫来展览,然后说这次蝗灾已经结束了。王旦坚持不同意,他说:“怎么能凭这个现在就举行仪式宣布蝗灾已经结束呢?”果然,几天后各地上报,仍然到处是蝗虫。还有一次,一个算命先生因为议论皇帝宫内的事被杀了。宫内的事怎么能够随便胡说呢?在抄家的时候,发现了大批官员跟这个算命先生来往的信件,这些官员都是找他算命询问吉凶的。宋真宗大怒,让御史立案追查。王旦怎么说呢?他说:“这是人之常情,再说他们信上也没有谈公事,只不过是问问自己的命怎么样,算不上什么犯罪。”宋真宗气还不能消,那怎么办呢?王旦就说:“我年轻时候,因为自己地位微贱也算过命的,皇帝一定要处罚,就先把我送进监牢。”宋真宗碍着王旦的面子,就答应让王旦来处理。王旦回到办公的地方,立即把所有材料全部烧毁。刚刚烧毁,宋真宗又改变了主意,派人来取,可什么都没有拿到,一场灾祸就这么让王旦化解了。
王旦在政治上相当成熟,而且顾全大局,他的私人生活也令人肃然起敬。他平时生活非常俭朴,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都是普通人用的东西。他也从来不买田、不买房,他认为子孙应该自立,有了田有了房反而会使他们因争夺财产而出丑。宋真宗觉得王旦的住宅太破了,要替他装修。他说:“这是我先人的故居,不能改变。”王旦对家人从来不发怒,吃饭不管干净不干净、合不合口味,只要做了就吃,从来不怪罪。有一次,家里人故意试探他,在肉汤里面放了一点墨,他见了就说:“今天就只吃饭吧,我也不想吃肉。”下一次又在饭里面放了一点墨,他说:“今天我不想吃饭,给我做一些粥吧。”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只是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去怪罪家人。
所以,王旦这个人从各方面看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贤相,也不愧是一个道德的典范。王旦服从宋真宗是不是真的就是为了那一酒瓶的珠宝呢?其实不是,他只是没有胆量对抗皇帝。他可以千方百计化解皇帝的怒气保护寇准和其他官员,也可以巧妙地抵制太监非分的要求,拖延执行皇帝随心所欲做出的决定,但是一旦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皇帝的决心时,他再也没有勇气表示不服从了。当然,站在后人的立场上,我们可以指责王旦的私心,但是各位要知道,在专制集权下,要求臣子来揭露皇帝制造的谎言实在是太难了,而且皇帝造出的谎是说自己得了天命,而在当时皇帝本来就应该有天命的。但是王旦也为自己的失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既然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不得不一次次带头欢呼奇迹的出现,一次次带着伪造的天书去主持各种大典。他自己的良心受到了强烈谴责,所以经常闷闷不乐。临终时他给儿子留下遗嘱说:“我没有其他过错,但是在没有劝阻天书这件事上,我有恕不了的罪。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剃掉我的头发,让我穿上黑色的衣服下葬。”他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逃脱不了历史的评价。但是宋朝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更加沉重,这样大规模的巡游、庆祝、祭祀和修建工程,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狂热的运动又给这个社会留下了多少创伤?从这一点上讲,我们也没有办法为王旦开脱。
我们学历史,往往只知道寇准坚持抗敌,并且鼓励宋真宗到前线,最后使宋朝取得了局部的胜利,抵制了辽国的入侵,但是在天书封禅这件事上,他的角色并不光彩。寇准受到王钦若排挤以后,当了十三年的地方官就再也耐不住寂寞了,所以到了天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019年,他跟巡检朱能还有太监周怀政勾结,撒下了弥天大谎,说在乾祐山又发现了天书,这个乾祐山就在寇准管辖的地方。因为寇准的女婿王曙和太监周怀政关系密切,他就利用这个关系把天书降临的喜讯上报朝廷,因而得到了宋真宗的好感,在王钦若被罢相以后,寇准因此获得了代理宰相的职位。当时有人劝寇准,上策是现在先到首都附近,然后称病,要求改任地方官,不要到朝廷去,不要担任代理宰相;中策是到了朝廷以后,马上揭发乾祐山的天书是骗局,因为毕竟他自己没有直接参与;下策就是当宰相,但这样会毁掉一生的声望。寇准挡不住重新当宰相的诱惑,他把宝都押在朱能和周怀政身上,认为他们不会揭露真相。一年以后,寇准受丁谓陷害,被罢相。又过了一个月,周怀政在权力斗争中被杀,丁谓与皇后一起揭发了朱能伪造天书事件,寇准也因此被贬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可是事情还没有了结,朱能因为拒捕而自杀,寇准罪责就更大了,被贬到了今天湖南的道县。宋真宗死后,朝廷进一步追查寇准的责任,他被贬到今天的广东海康,一年多以后死在了那里。本来受到奸臣的排挤会得到舆论的同情,但是寇准跟朱能一起伪造天书,那就成了洗不清的污点。这样一位曾经很正直、坚持抗敌的忠臣,经不起权力和地位的诱惑,干出这样的荒唐事。所以,王钦若这样的奸臣导演制造的这场闹剧,连王旦这样的人都不得不随大流,而寇准这样的人虽然起不了像王旦那样大的作用,但也千方百计地迎合。
有没有人能够坚持呢?也有的。在这样丧心病狂的时候,读书人的良心并没有完全泯灭,依然有人公开批评宋真宗的行为。就在天书降临、大家争着报告各地出现祥瑞喜讯的时候,有一位龙图阁待制孙奭对宋真宗说:“我听到过一句话,天怎么会说话呢?老天爷连话都没有,怎么会有写下的字?”宋真宗决定到汾阴去祭祀的时候,孙奭又上书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反对理由,他一针见血地揭露群臣的丑态:“现在见到一只野雕、一只山鹿都当做祥瑞来报告,秋天发生旱灾、冬天打雷也作为吉兆来庆贺,背地里笑话的有的是。”他甚至把宋真宗跟同样去封禅泰山、祭老子的唐玄宗相比,劝宋真宗吸取唐玄宗的教训、早一点悔悟,不要像唐玄宗那样弄到最后悔之莫及。此外,还有一批人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有一位大臣叫王曾,拒绝接受“会灵观使”也就是到道观里主持祭祀的任命。宋真宗就责问他:“大臣应该为国家出力,你为什么不这么做?”王曾说:“皇帝听取意见叫做明,大臣尽忠心叫做义,我只懂得义,不知道合作不合作。”为此,他宁可不当副宰相,也不变初衷。我们知道,宋朝是优待大臣的,所以尽管孙奭、王曾这些人批评皇帝、进行抵制,但还是保全了性命。要是在其他朝代,这些人可能就会有杀身之祸,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大案的主犯。但是不管怎么样,在读书人中总还是有一些人坚持了自己的信念。
这一场天书封禅运动,尽管有这么多人参与,有人导演,皇帝也亲自出马,但在轰轰烈烈以后,也就烟消云散了。以后再没有人把这个当做宋朝历史上一件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尽管宋真宗的后人宋徽宗又重新对天书封禅这类把戏产生了兴趣,但是宋徽宗的下场更惨,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覆灭,他本人也成了俘虏,客死异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