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而后见斯人:沈祖棻的文学生涯-鼙鼓声里的《涉江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流离转涉的生活纪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开始,北平旋即沦陷。四个月后山西太原失守。自东北三省、内蒙古,至此全部陷入敌手。接着,苦战上海的八百壮士的事迹传颂全国,11月12日,上海,这国际知名的大都市,也升起了太阳旗。再过一个月,首都南京被日军占领。他们并抡起了屠杀老弱妇孺三十万人命的屠刀。这些原来是中国文化、经济、政治中心的地区,都沦陷了。侥幸存活者,“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敌后展开了山地游击战。这就是归入抗日统一战线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代表中国文化的着名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南开、中央大学……也都西迁逃亡。

    这对于文化、学术界人士来说,也是一条长征之路。主要是沿长江,经武汉,上四川,如郭沫若等。有的经武汉、河南上延安,如何其芳、冼星海;有的经安徽、湖南,走向昆明,如钱锺书在《围城》中所描写的那样。祖棻、千帆当时毕业不久,还要寻找工作谋生,其困难可以想见。

    人生的际遇不可捉摸。

    沈祖棻没有向新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前行,前此她也曾在《南京朝报》做过《妇女与家庭》周刊的编辑,做过王平陵主编的《文艺月刊》的助理编辑。但那里没有她追求的文学,她又不屑于奔走于达官与贵妇人之门采访,其结果只有悄然去职。

    祖棻在中央大学毕业后,又就读于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除前述黄季刚、吴瞿安、胡小石等先生来执教外,又增加了胡翔冬[14]、商承祚[15]、刘国钧[16]、刘继宣[17]等名家大师,还有肖印唐[18]、章荑荪[19]、高文[20]、游寿[21]等学友。她在这里认识了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湖南宁乡人程千帆,他们一同徜徉在辉煌的古典文学殿堂之中,祖棻更醉心于古典诗歌的精巧绝伦的艺术了。

    她的纯真的性格,接触了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后,增加了愤懑与沉思,除上一章所述的故事新编创作外,在文学形式的选择上,她选取了难度最大、格律最严的诗歌形式——词,来表述那内涵深邃的诸种无可奈何之境与万不得已之情了。

    四百首《涉江词》就是见证。

    祖棻在爱情上是受过打击的。她曾真诚地爱过一位“革命青年”。

    在他身陷囹圄的时候,她准备为他作出牺牲。但这时却发现他已有发妻。她强忍着蒙受欺骗的痛苦,一面仍然照料他的狱中生活,一面设法通知他的妻子赶来,然后正言与他诀别。这个青年后来以背叛信仰为条件爬出了牢房,投靠反动派,得以被保送去意大利深造。他还劝说祖棻与他同走外国,被祖棻断然拒绝了。“关上你剥蚀的记忆的锦匣,我也将那金钥匙投入海底。”这能帮我们解读她的新诗《春夜小唱》。祖棻当时并未接触马克思主义,但人格的尊严让她认为背叛自己的信仰是可耻的。

    在艰难折磨中,她的生活开始了新的一页。

    1937年9月,日寇轰炸南京,里巷皆空。她和程千帆同往安徽屯溪避难,就在那里结婚。“出当代大师之门,为世间才子之妇”(四川大学教授曾缄语),一时传为佳话。

    屯溪属皖南休宁县。三国时孙权曾屯兵于此,因以得名。在三十年代,它是安徽茶叶的集散场,着名的皖漆、徽墨、宣纸,也在这里集散,素有“小上海”之称。南京告急,这里更成了军事重镇。在这里生活也是大不易的。祖棻幸得肖印唐介绍在迁往屯溪的安徽中学[22]教书。豪爽的肖印唐还将自己的住房让给了新婚夫妇。祖棻在一首《菩萨蛮》里写道:长安一夜西风近,玳梁双燕栖难稳。愁忆旧帘钩,夕阳何处楼?

    溪山清可语,且作从容住。珍重故人心,门前江水深。

    不到一月,就是“新婚别”。日寇逼近,祖棻与安徽中学的学生一同逃难。从此这乱离播迁的生活,使她更与南渡逃亡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认同。《涉江词》在鼙鼓声中揭开扉页,它的甲、乙、丙三稿历历记录了流离之苦、重逢之喜、重庆避难、雅安养疴、乐山山居、成都执教……的全部历程。

    下面的两首《临江仙》,是记录船泊孤灯水驿的安庆码头,经灯火高城的武汉,到了萧瑟凄凉的长沙。

    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朱楼从此隔重城。衫痕新旧泪,柳色短长亭。

    明日征程君莫问,丁宁双燕无凭。飘零水驿一星灯。江空菰叶怨,舷外雨冥冥。

    一棹兼葭初舣处,依旧灯火高城。水风吹袂酒初醒。镜中残黛绿,梦外故山青。

    月堕汉皋留不得,更愁明日阴晴。涉江兰芷亦飘零。凄凉湘瑟怨,掩泪独来听。

    在长沙,夫妇才得相遇,幸而有老同学、诗人孙望[23]招待住在家中。千帆在益阳龙州师范谋得一席教职,双双到益阳桃花江上安住了一个月。祖棻家境素丰,逃难时,她父亲去上海取回价值不赀的金珠首饰,托某乡亲照管,请转交给祖棻。此时却两手空空。后来才知道这些金珠首饰全部被那位乡亲吞没。

    又一首《临江仙》描写了当时困境。

    望断小屏山上路,重逢依旧飘飘。相看秉烛夜迢迢。覆巢空有燕,换酒更无貂。

    风雨吟魂摇落处,挑灯起读离骚。桃花春水住江皋。旧愁流不尽,门外去来潮。

    千帆因逃亡辛苦,患了神经衰弱症,只得又回长沙休养。但生活无着,不得已再到汉口,在西康建设厅汉口办事处做临时工作。两人又告分离。千帆在汉口作诗寄祖棻说:

    爆梦灯花乱别情,湘篁汉佩起心兵。千金一字无今古,忆汝行看白发生。

    饥走名城托下僚,浮刀谁谓不崇朝。从来多病还相守,却守心魂逐暮潮。

    (《鄂渚行役寄子苾长沙二首》)

    再一次聚首是到了重庆,然而这未见得是值得高兴的事,因为祖棻在贸易局的临时工作丢了,千帆也因生计所迫,必须远去四川西边以外的康定。这时,千帆的父亲程穆庵带着继室夫人也到了重庆。一家在战乱中团圆,应该说是喜事。可是,这些不愿做亡国奴的诗人们却生活无着。千帆去康定后,祖棻也到巴县界石场的蒙藏学校[24]去教书。这是新婚后战乱中的又一次离别。

    这学校附设于中央政治学校,对教职员政治干扰很多,祖棻在此,深感压抑。加之战事不利,国难忧心,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祖棻深叹“汉皋遗玉佩,南海失明珠”。汪精卫叛变投敌,祖棻又赋“衔石精禽空有恨,惊波还满江湖”。江山如此残破,“寸水千岺,尽是伤心地”。她病体难支,处境已入凄凉。她将心力悉付诗词,在日机狂轰滥炸的时候,甚至不惜人亡词留。真如杜甫的“至亲惟有诗,抱心死有归”一样。她在致老师汪寄庵、汪辟疆的书信中,有过这样的话:受业向爱文学,甚于生命。曩在界石避警,每挟词稿与俱。一日,偶自问,设人与词稿分在二地,而二处必有一处遭劫,则宁愿人亡乎?词亡乎?初犹不能决,继则毅然愿人亡而词留也。此意难与俗人言,而吾师当能知之……家园残破,人民流离,生命草芥,原不足道,惟平生几人师友,数卷书帙,一束词稿,不能忘情耳。所遗恨者,一则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则从寄庵师学词未成,如此而已。

    1939年的重庆,除了秋冬大雾弥漫,春夏两季,日日有敌机轰炸,一夕数惊。到处是火海废墟。防空洞坍塌堵塞的事故,使数以万计的人丧生。现在的人,怕只有从电视中看到的战乱中的巴格达来想象当时的情况。这年秋天,千帆来重庆接祖棻西去,虽是重逢,可是“沽酒更无钗可拔,论文犹有烛能烧。与君同度乍寒宵。”那里她的翁姑已先在边远的雅安定居,她便随千帆同行,《浣溪沙》十首之一说:一别巴山棹更西,漫凭江水问归期。渐行渐远向天涯。

    词赋招魂风雨夜,关山扶病乱离时。入秋心事绝凄其。

    好容易到了雅安,到农历除夕,这世俗欢庆的日子,又怎么样?看《独影摇红·雅州除夕》:

    换尽年光,烛花依旧红如此。故家箫鼓掩胡尘,中夜悲笳起。拨冷炉灰未睡,忍重提、昆池旧事。明朝还怕,剩水残山,春归无地。

    彩燕飘零,玉钗蓬鬓愁难理。当筵莫劝酒杯深,点点神州泪。空忆江南守岁,照梅枝、灯痕似水。星沉斗转,北望京华,危阑频倚。

    这就是流亡边陲的诗人对故国都城的悼念。

    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作家,可凭他的美学天赋把内心的痛苦转变为可愉悦的形式;但作为一个人,苦痛却总是深藏在他心中。祖棻的病越来越重,她怀疑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她眷恋生命,更其珍惜爱情,珍惜友情。她回忆往日校园中的欢乐。同学们爱她的江郎彩笔,妙语生花,又爱她风神秀美,眉样第一。当时她曾赋诗笑答:“谁怜泠落江郎笔,不赋文章祗画眉。”如今呢?“清欢忍忆当年”,她写了《金缕曲》寄给在重庆的同学好友肖印唐。这位豪爽慷慨的男子汉,“得词泣诵再三,并传观师友,以博同声一哭”。在给汪寄庵、汪辟疆两位老师的信中,她发出了像是诀别的哀音:与千帆结褵三载,未尝以患难贫贱为意。舍内亦颇拥资财,过于十万。受业未尝取一丝一粟,而千帆亦力拒通用。

    平居每以道德相勖勉,学问相切磋,夜分人静,灯下把卷,一文之会心,一字之推敲,其乐固有甚于画眉者。……故我二人者,夫妇而兼良友,非仅儿女之私情。此方湖师所以许为不慕虚荣,寄庵师所以称为婚姻之正,如一旦睽离,情何以堪?

    这个世界,剩下的只有知音相守,然而,连这也无法保证。

    两位老师与弟子的情谊极其深长,当时汪辟疆先生自己,家乡沦陷,藏书、手稿遭受重大损失。他在复信中说:……仆莅渝三载,忧患侵夺,赣宁旧业,早陷虎狼,坟籍全失,林闾荡然,每诵那孟贞“烧罢林闾残趾在,战余茅屋几家归”之句,真有瞻望乡关,何心天地之感矣。

    上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能为今人所理解么?家国之难,对他们不只是身体的历尽磨难,家园的惨遭破坏,还有他们看得比生命财产更重要的藏书、手稿,全部消失了。他们的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特别深邃的敏感,也就更锋利地刺伤心魂。这也许会留下震撼人心的诗作。这是幸事?还是不幸?

    辟疆先生又痛惜祖棻的才华,珍爱她与千帆的结合,所以在复信中谆谆告诫,希望她开朗自拔,甚至要她不要让词赋创作销蚀了心魂,而过于沉溺于忧伤。

    窃念南雍旧侣,清才丽藻,无过吾弟,又以盛年,得偕佳偶,兰苕翡翠,相得益彰,复何所憾?……弟小令追古作者,而幽忱沉痛之语,使人读之,回肠荡气,家国之痛,身世之感,亦不宜过于奔迸,仆意固非如前人诗谶之谓,实以文词过于悲伤,发之至诚,有伤心气,习之既久,则觉天地间皆呈一悲惨之境,力不能自破,而身亦甘之矣。

    然而,祖棻又哪里能逃离“枉抛心力作词人”的命运呢!“诗谶”!就是预言!

    第二节 苦涩的田园与“入世”的游仙

    文鸾翔吴头,紫凤舞楚尾。翩翩结同心,飞上青衣水。是吗?这样优美潇洒的鸾凤,终于飞遍了吴头楚尾,在青衣江同栖?生活有了转机?漂流飞离的状况有了改变?

    其实是原任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一年余国文讲师的千帆,1941年8月由刘永济[25]先生介绍到武汉大学[26]中文系任讲师。千帆初到乐山,祖棻还在雅安。3月发现腹中生瘤,到成都住院治疗。开刀未愈,医院半夜失火。那时千帆回成都住在附近旅馆中,闻讯忙跑到火场,四处寻找祖棻,到天亮方才找着,相对痛哭。医院烧了,祖棻只得寄住在唐圭璋[27]先生家,日去临时治疗处就诊。千帆要赶回学校上课,成都日日遭空袭轰炸,寄寓的人家要迁往乡下,这时真是艰难呵!她的衣物尽毁,赖老同学尉素秋[28]、徐天白[29]赠以寒衣,以后再入医院,幸得医生吴孝感原是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慕她的文名,对她悉心护理,以后诗人吴白匋[30]、高文等也常相看视,诗词唱和,她得以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终于痊愈,才与千帆同回乐山。先住长江边的徐家。那时,如遇连宵猛雨,青衣江水暴涨,水中离堆淹没;朝阳日出,离堆复现,有如“螺鬟出云窟”(千帆诗中语)。千帆还写过“生涯如此意有余,中隐何似专城居,有妇况复能读书,锄经日日同锄蔬”。

    千帆到武汉大学工作后,才迁居在一座小小山丘的顶上,在嘉乐门外,名学地头,与刘弘度(永济)先生结邻。他俩住在山顶,刘先生住在山腰,相距不过一百公尺,有一条石级相通。山路蜿蜒,竹林翁郁,每天晨光熹微,竹露滴在石级上,淙淙作响,而弘度先生的读书声则从雾气露声中断续飘来。这声音像警钟一样激发着少年夫妻的好学之心,使他们一点不敢懈怠。祖棻想起黄庭坚评陈师道的话,说他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脉络,有开有塞,至于九川涤原,四海会同者也”。这句话真可移来评价弘度先生的治学方法。他们俩敬仰弘度先生,先生也特别器重他们。

    近邻还有朱光潜[31]和陈西滢[32]、凌叔华[33]夫妇。这真是一个文化光环!古今诗人常常在这种情况下营造梦想的栖身之所,以解脱人世的困扰,陶潜、杜甫因此留下不朽的名篇,祖棻的词正同此道:

    家住雪山西,转向斜桥过浅溪。山下风棚茅屋外,参差,一带牵牛短竹篱。

    重叠树成围,石径回环翠湿衣。更逐闲云峰顶去,休迷,吠犬当门不掩扉。

    (《南乡子》)

    豆荚瓜藤处处栽,柴门还在最高崖。一雨经宵庭草长,上闲阶。

    山色故教云作态,好风常与月相偕。小犬隔林遥吠影,有人来。

    (《摊破浣溪沙》)

    晓雾穿窗散作烟,淙淙清露滴琅。秋深红叶如花媚,地暖浓霜当雪寒。

    移短榻,负晴暄,向阳庭户对遥山。浣衣归后新炊熟,一卷残书自在看。

    (《鹧鸪天》)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这天上人间的桃源仙境吧!其实这闲情的代价是失业与贫困。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公教人员待遇菲薄,物价不断上涨,正是朱自清披毯上课、闻一多治印谋生的日子。千帆一人收入维持家用不易。祖棻“自制平头鞋子”,亲往溪边浣衣。“两三上市新蔬,担前问价踟蹰,几日囊中钱少,归来何止无鱼!”“愁更说,明珠香稻,碧玉新蔬,翻怜落叶添薪少,笑近来,心事全殊。山纵好,清游不比当初。”“米贵方怜词赋贱,愁宽无奈山川窄。”古往今来,优美的田园诗都带有苦涩的味道。这里能使人感悟真正的饥寒折磨,倒使她似乎不再像往日那样多愁善感。而是“深情不着凄凉语,怕凄凉却道无端。”她,“算此日,余泪无多,更伤别伤春,忍教轻滴!”于是,“酿得深愁成浅笑,绮席相逢,只道新晴好”。

    其实这种平淡,都是强自的压抑。她何尝能忘情于山河残破,家乡沦陷。她记挂着在沦陷区的老父弱妹,她愤恨当时陪都重庆的贵人们有如南宋王朝醉生梦死。有几首词写道:

    高楼酒醒怕闻歌,倾泪易成河。钿蝉金凤飘零尽,算年来,惯识干戈。雁外不逢芳讯,鸥边还起惊波。

    江山缺处聚愁多,风雨奈秋何?吟蛩留得高声住,更萧萧、霜叶辞柯。有限残笺断阕,那堪夜夜销磨?

    (《风入松》)

    飞到杨花第五春,依然蜀道未归人。不听啼 也消魂!

    已遣闲愁还入梦,渐忘乡语记难真。空阶绿遍旧苔痕。

    (《浣溪沙》)

    楼前江水绕,风外柳绵少。几回相见还重道:不如归去好,不如归去好。

    烽烟别久,关山梦杳。愁又看,春光老。阑干倚尽昏和晓。家书何日到?家书何日到?

    (《东坡引》)

    诗人的愁怅和开朗,笑和泪,都要通过表象,深入探索!

    这里要对隔代人说几句话:那时,中国还没听说过电脑,也没有电视。即使是高等学府,高级智者,也难听到无线电广播。从北平、上海、南京西迁的高校教师,亲身经历过严酷的逃亡生活,听闻过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抗战第二年后,又是武汉沦陷,长沙大火,国都西迁,报纸媒体,不是轻易可得。虽然在全民统一抗战的大旗之下,舆论的管制,却是越来越严厉。能知道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胜利,已非易事。对晋察冀的八路军,苏皖的新四军发动群众,在敌后游击的情况,更要通过遭禁忌的途径,才能得知一二。1940年以后,欧洲反法西斯战线的变化,1941年“一二·八”珍珠港事件的动态,也不容易得到清楚的信息。

    这就是当时的信息环境。

    祖棻是一个虔诚的艺术信徒。她决不满足于传统的词的精致的语言与深细的内心体验,而是不断追求新的表现手段,扩大词的内涵。

    她从屈原、曹植、郭璞、厉鹗等在辞赋诗歌中所创造的游仙境界得到启发,决心用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神话仙人形象,表现她所知所闻的国际国内大事。那旨隐词微、若隐若晦的闪烁迷离赋予她的游仙组词以特殊的魅力。

    我们的祖先,仰视无尽无极的天空,光辉灿烂的群星,构想心目中的偶像,寄托难以实现的愿望。那里有银河,有一年一度渡过鹊鸟架成的桥相会的牛郎、织女。面对难以掌握的命运,变幻奇异的历史,人们又把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向往,编织成另类的传奇。吊死在马嵬坡的绝代佳人杨玉环,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遥望故国。既然我们对现实的信息,得不到准确的传播,面对家囯的忧思又是剪不断,理还乱,那么,让神仙故事来说话吧!何况那隐约闪烁的形象,还有躲避文字祸狱之用。

    悠久的文化传统,古老的神话传说,永远不会消失魅力。在西洋谁不爱在维纳斯雕像前注目沉思,谁不仍然念念不忘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华文化留下的千古四大美人神态,永远牵萦于怀的牛郎织女恋情,同样在文学作品中闪耀。

    环绕中华大地的弱水三千,在东海外缥缈的仙山上,杨玉环还惦念着生死与盟的长安。她会回来吗?她的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那精卫本是填海的,如今却在干什么?那恶毒的鸩鸟怎么会操作可信任的沟通?漫漫的黑夜,无尽的风雷。人们在翘望着,而政客们的交易却变幻万端,牛郎织女的约会,何时才能实现?等待吧!等待吧!

    神仙的世界,希望的明天!不!希望是有的!愿望是会实现的,且看众星辉耀,风云突起,有志者终将抚创一战!一组寓意广阔的绚丽彩绘,其实隐含着当时的历史真象。

    这里再详细地交代一下历史背景:日本侵略者久怀野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连年战局失利,国土不断沦丧,人民在艰难流离中,辛苦等待期望。而少年时曾刺杀清王室要员、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国民政府要人汪精卫,这时却发表“落叶词”,表示他的绝望。1939年5月31日,汪精卫偷往日本求和请示,那时汉奸梁鸿志已在沦陷后的南京成立了维新政府。而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又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群丑之间,互相倾轧,又互相勾引,伪京尘雾,乌烟瘴气。

    其实这时的日本小岛也面临骚动:自1939年1月3日,近卫文磨内阁总理辞职,也如中酒发狂,举棋失据,陷入困境。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法西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3日,英法向德宣战。英法原一直希望德国反苏,坐观两败俱伤。正如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国际阵营如此复杂,虽有青鸟寄语,而银河未渡;红墙虽近,难于逾越。而弱国无外交!谁能承诺和保证?当时的国际消息,对老百姓来说是封闭的;敌后的坚持抗日斗争情况,更是禁区。一个幽居山区的忧国忧民知识分子,只能这样抒情泄愤。

    让我们来琢磨品味一下游仙组词的《浣溪沙》九首:

    (一)

    兰絮三生证果因,冥冥东海乍扬尘,龙鸾交扇拥天人。

    月里山河连夜缺,云中环佩几回闻。蓼香一掬伫千春。

    (二)

    漫道人间落叶悲,蓬莱风露立多时,长安尘雾望中迷。

    填海精禽空昨梦,通辞鸩鸟岂良媒。瑶池侍宴夜归迟。

    (三)

    弱水三千绕碧城,金蟾啮锁夜长扃,风雷破梦入疏棂。

    中酒乍醒怜曲促,弹棋未了费纵横。是谁残局却推枰?

    (四)

    不记青禽寄语时,银河欲渡故迟迟,红墙咫尺费相思。

    玉牒瑶函虚旧约,云阶月地有新期。人天离合了难知。

    (五)

    万里晴霄一鹤飞,长风吹落碧云西,此时相见更相疑。

    未必鬘天怜浩劫,却来瀛海寄相思。霞情争许世人知。

    (六)

    三度红桑弱水西,美人云外寻妆迟。六龙临驾更矜持。

    仿佛天梯芳屧响,依前洞户画帘垂。黄昏袖手看残棋。

    (七)

    一夕惊雷海变田,群龙何处驾瑶軿,素云黄鹤拥飞仙。

    周穆虫沙空历劫,淮南鸡犬亦升天。忍传消息到人间。

    (八)

    闻道仙郎夜渡河,星娥隔岁一相过,机边亲赠水精梭。

    纵使青天甘寂寞,应怜银汉近风波。云盟月誓莫蹉跎。

    (九)

    北斗星南列众仙,九天阊阖彩云间,紫宸新赐玉连环。

    赤豹文狸随雾起,轮飞毂共雷殷。几时抚剑上蓬山?

    东海扬尘,精禽有恨,弱水三千,红墙咫尺,一鹤飞渡,美人矜持。鸡犬升天,仙郎渡河,雾起雷殷,抚剑蓬山……正是一组当时的历史画卷。

    这里还要交代一下当时触动诗人、而如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万里晴霄一鹤飞”,是讲1941年5月12日,纳粹党的副领袖阿道夫·赫斯从德国乘飞机到苏格兰降落的事。当时举世震惊,世人哪能知道这重大的机密。(直到1984年5月21日《参考消息》第三版登载了法新社波恩4月26日电讯,真相方才大白)原来赫斯当时是经希特勒的安排携和平计划飞抵苏格兰的,计划内容是商量由英国和德国来瓜分世界。希特勒事先与赫斯约好,如果赫斯此行失败,柏林就宣布他已神经错乱。这种内情,诗人当时当然不知道,但她已敏感到此事的非常,所以作词为记。

    珍珠港事变以前,美国对日本态度暧昧。这时欧洲和北非战场,盟军情况紧急。而美国仍然未宣布对日参战(实际上美日之间还有供应军事设备的商业利益交往)。虽有楼梯响,不见人下楼,仍然坐观成败。

    “一夕惊雷海变田”。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8日,美国向日本宣战。12月21日,德国、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个阵营才见分明。12月19日,日本军队在香港登陆,各方面的重要人物(如廖承志、潘汉年)一时被困,处境危急,无数生灵惨遭浩劫。然而正在香港做投机生意的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令仪,却在日军登陆前数小时,携带全家佣人和爱犬乘专机逃亡。时势如此,怎不叫人伤心切齿!

    “闻道仙郎夜渡河”,那时诗人对当时政权还有幻想,亚洲两大巨头蒋介石、甘地会见那是1942年2月18日,迷惘的诗人希望印度和中国联合抗日。

    游仙?那么出世,那么潇洒?这里有的是国仇家恨、世纪风云、人民忧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表达途径。祖棻创造性地扩大了词这一文学式样的表现力。

    仙人游得这么远,管得这么多,已经令人神往了。但是严酷的现实,又刺破了幻境。

    请看《浣溪沙·后游仙词》三首的序及词:

    余往拈此调作游仙词九阕,事非一时,语皆有托。虽或乖列仙之趣,亦庶几风人之旨。近复有感,更续三章,题曰《后游仙词》云尔。

    乞得神方不驻春,龙媒万里障黄云,铜仙铅泪总酸辛。

    金屋贮娇曾见妒,长门买赋更承恩。闲情何事一消魂。

    尘界何由得避灾,却怜汉武少仙才。只容王母住蓬莱。

    海上神山金可买,园中嘉树橡新栽。西飞青雀更重来!

    长剑高冠拥羽旌,瑶台旧住十三层,仙班小谪出严京。

    海水天寒惊乍冻,金丹火冷竟成冰。枉留灵药号长生!

    抗战后期在成都的几年,祖棻住在一个多进厅的几平方大的侧屋。那时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和敌后根据地抗日获胜的消息,严加封闭。然而却遮不住她对眼前现实的观察,这曲折隐晦的游仙词组,还刺穿了国民党军政首脑的内部丑闻。

    很难找到《侍卫官日记》这本书了,它倒是一个详尽生动的注脚。当时成都一陈姓护士被蒋介石金屋藏娇,蒋夫人一气之下跑到美国。这就关系到一向依仗她与美国沟通得到援助的蒋的政治资本,而且她在南美洲买了岛屿和几座橡树园,这一个进退可据的狡兔之窟的意义更重大。她会回来吗?

    “长剑高冠”是隐喻当时神气的国民党军事首长何应钦,他被揭发在外国储存了大量美金,因而被免去高高在上的参谋总长职务,调任陆军总司令。国民党政府在内部矛盾和社会舆论压力下,下令将何应钦的外国存款冻结。还有什么叫你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

    这组词当时在国民党大后方的人士多能心领神会。国民党的检查机构也不是吃干饭的。词在《大公报》排印后,就受到当局警告。

    聪明的编辑巧妙地删掉了表明创作意图的小序。但仍瞒不过内行高手眼。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原来对祖棻的词很赏识,读了这些仙人神话以后,却传话说,沈君的词很好,但像这类讽刺攻击某些人的词可以少做,因为对人对己都是不好的。这也是对作者的警告了。以文字惹来杀身之祸的还少吗?但祖棻并未理会,仍然我行我素。越到抗战晚期,反动政权的腐败,世风的靡乱,使她的入世之情愈益锋锐。那些高度机密的丑闻秽事,小民又难知其详,以仿佛恍惚的神仙眷属隐喻无权查对的历史真实,正是游仙组词的妙用。

    第三节 讽刺与抨击进入了婉约的“词”

    祖棻在四川的最后几年是在成都度过的。她和千帆两人只是三十左右年纪,双双被聘为金陵大学副教授。锦江之滨,武侯祠间,杜甫草堂,常有他们的踪迹。就个人生活说,似乎较前好点。有一回,女同学们簇拥祖棻到四川大学[34]后面锦江边的望江楼上,齐诵温庭筠的《忆江南》来跟她开玩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苦中也有乐呵!但更多的是对时局的忧愤,对人民的关怀。有一次,她和诗友们在万里桥畔的枕江楼小饮,席间谈到前方战士的浴血苦战,广大人民的饥饿困顿,达官贵人暴发户的骄奢淫逸,感慨良多。特别是山河残破,长期流离,使人不能自已。诗人高文愈说愈兴奋,学者刘君惠[35]失声痛哭,从中午相聚,到黄昏才散。祖棻填《高阳台》一首记其事,一时成都士人争相传诵。

    酿酒成欢,埋愁入梦。尊前歌哭都难。恩怨寻常,赋情空费吟笺。断蓬长逐惊烽转,算而今,易遣华年。但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

    殊乡渐忘飘零苦,奈秋灯夜雨,春月啼鹃。纵数归期,旧游是处堪怜。酒怀争得狂重理,伴茶烟,付与闲眠。怕黄昏,风急高楼,更听哀弦。

    1944年8月,日军攻陷衡阳。这是一次悲壮的战役。大后方震动很大。抗战初从屯溪与祖棻相伴逃难的学生叶万敏[36]在芷江战役中殉国。守衡阳的战士发誓拼死一战,有“来生相见”之语。而“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成都现实,却与千余年前的老杜所见所闻无异。不同的是日寇侵入了国家的胸腹,比之屈原、杜甫时的战乱,更为令人刻骨铭心。祖棻愤激不可为怀,长歌当哭,写《一萼红》一首:乱笳鸣,叹衡阳去雁,惊认晚烽明。伊洛愁新,潇湘泪满,孤戌还失严城。忍凝想、残旗折戟,践巷陌,胡骑自纵横!浴血雄心,断肠芳字,相见来生。

    谁信锦官欢事,遍灯街酒市,翠盖朱缨。银幕清歌,红氍艳舞,浑似当日承平。几曾念、平芜尽处,夕阳外,犹有楚山青。欲待悲吟国殇,古调难赓。

    “词”是诗歌形式中格律比较严格的,它讲求平仄声韵的配置,字数,句数,语言结构也都有极严的规定。尤其是在题材上,语汇上,表达方式上,情调气质上,都有极微妙的要求。所以连苏东坡那样伟大的诗人作词,都被李清照讥笑是句读不葺之诗。祖棻在对传统词法的揣摩上,已臻出色当行的境界。她的词中的形象,有那样优美的道具与背景来烘托,而她的最深层的心理活动却往往用极寻常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比如李后主所说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思绪,祖棻的词则化为“除非魂梦暂相寻,昨宵梦里犹回避”,“何苦,连梦也不如休做”的曲折语言。所以沈尹默[37]等名家赞美她“真词家当行语”。千余年来,词人们在这精致的“镣铐”里,逞其奇妙的巧思,有如冰上芭蕾舞,限制愈严,技艺愈精。但是祖棻这时已不满足于前人的成就。她要冲出“小道”的词的内容局限,突破它的“怨而不怒”的禁区。她的眼光日益锐利,手段日益熟巧。她不再流连于少女情怀、思妇心绪,进而为杂文式的讽刺、揭露与抨击,为“词”开辟了又一新境。

    请看她的《减字木兰花·成渝纪闻》四首与《虞美人·成都秋词》五首。

    减字木兰花·成渝纪闻(四首)

    良宵盛会,电炬通明车似水。凤烹龙,风味京华旧国同。

    金尊绿醑,却笑万钱难下箸。薄粥清茶,多少恒饥八口家?

    肠枯眼涩,斗米千言难换得。久病长贫,差幸怜才有美人。

    休夸妙手,憎命文章供覆瓿。细步纤纤,一夕翩值万钱。

    弦歌未了,忍信狂风吹蕙草。小队戎装,更逐莺啼过粉墙。

    罗衣染遍,双脸胭脂输血艳。碧海冤深,伤尽人间父母心。

    秋灯罢读,伴舞嘉宾人似玉。一曲霓裳,领队谁家窈窕娘?

    红楼遥指,路上行人知姓氏。细数清流,夫婿还应在上头。

    看呵!抗战多年,人民在屠刀与饥寒中挣扎,而当时的陪都重庆和名城成都,筵席上是电炬通明,一餐万钱。而靠笔耕口授的学者教师,哪里及得上那些以色事人的窈窕佳人?这样丑恶的世道,人民心中也有数!

    虞美人·成都秋词(五首)

    沉沉银幕新歌起,容易重门闭。繁灯似雪钿车驰,正是万人空巷乍凉时。

    相携红袖夸眉萼,年少当行乐。千家野哭百城倾,浑把十年战伐当承平!

    地衣窄卷初涂蜡,宛转开歌匣。朱娇粉腻晚妆妍,依旧新声爵士似当年。

    回鸾对凤相偎抱,恰爱秋凉好。玉楼香暖舞衫单,谁念玉关霜冷铁衣寒?

    市夸安乐人如织,故主迎新客。芒鞋短褐旧时装,今日高车大马过煌煌。

    暮收香稻朝罗绮,第宅连云起。几人下箸厌甘肥,犹有万家风里未裁衣。

    咖啡乳酪香初透,紫漾葡萄酒。市招金字作横行,更有参军蛮语舌如簧。

    并刀如水森成列,晶盏明霜雪。朝朝暮暮宴嘉宾,应忆天南多少远征人!

    东庠西序诸年少,飞毂穿驰道。广场比赛约同来,试看此回姿势最谁佳?

    酒楼歌榭消长夜,休日还多暇。文书针线尽休攻,只恨鲜卑学语未能工!

    这里贯穿着对美军横行和趋时之辈醉生梦死的义愤。特别还抨击了反动派特务分子对学生的迫害。

    这里还有新的故事、新的词汇。如《减字木兰花》的第二首的真实历史背景是讲当时作家非常贫困,很多人生病没钱治病。国民党的某些文化官僚异想天开,故作姿态,搞了一些太太小姐们举办舞会募捐,把得来的钱去救济贫病的作家。当时民间流传笑话说,“作家的手还不如太太的脚”。第三首的创作激情起于当时国民党警察局长、特务分子徐中齐撕下假面,迫害他们认为是“左”倾的学生。他们派军队搜捕学校,连女学生也遭殴打。女学生翻墙逃走还被他们打下地来。第四首的本事是当时燕京大学校长的太太,带着燕大的女学生去陪外国人跳舞。堂堂大学校长夫人做出这种有失民族尊严和引导学生走入歧途的事,所以祖棻不顾利害地加以揭露。

    “成都秋词”五首,抨击了在国破家亡的抗战期间,市街繁灯似雪,舞场偎抱起舞,暴发户高车大马,活跃在成都有名的“安乐寺”市场;美国人与高级华人、翻译等在西餐馆朝朝暮暮宴饮,华西坝[38]教会大学每年竞选“姿势皇后”,有些女学生也不念抗日战场的艰苦自励求进却羡慕虚荣,趋奉时尚,学外语也只是为了攀附洋人等丑恶的社会现象。较之历史上的偏安王朝,这里还多出了咖啡乳酪蛮语如簧。

    当时大后方的诗歌,像这样揭露与讽刺美军“嘉宾的骄横”与反动派“豪门的无耻”的,从内容来说已属少见。从语言艺术来说更属绝无仅有。所以当它在《大公晚报》上发表时,敏锐的进步记者黄裳[39],就把它剪下来珍藏在箱箧中,以后伴随他到昆明、桂林、印度……又回到重庆。他与祖棻从未谋面,而是借文字神交的知己中的一个。

    祖棻这些对时事的抨击,还不只是个人的行动。

    那时她还有繁重的教学活动。在成都的华西大学[40]、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时见一些青年同学簇拥着朴素、瘦弱的她,聆听她用悦耳的吴音普通话,讲诵诗词。同学们听课到了入迷的程度。直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回忆起她的音容笑貌,还觉得那样生动鲜活。

    一些热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在她的指导下组织了《正声》诗社。

    其中最活跃的有刘彦邦[41]、杨国权[42]、卢兆显[43]、王文才[44]、王淡芳[45]、刘国武[46]、宋元谊[47]等。热心而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教师们,如高文、叶石荪、刘君惠、殷孟伦[48]、陈孝章[49]、杜仲陵、赵幼文、楼公凯、孙望、肖印唐、闻在宥、刘国钧,都欣然参加指导。

    程千帆当然是热心的赞助人。《正声》期刊,先后出过三期。1946年后在《西南日报》出过周刊近四十期。1944年还出过一本《风雨同声集》。这些老师和成都的着名学者诗人也将学生的作品发表在《正声》刊物上。今天看来,也许有点学院气。但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天地的正气,国家和人格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前辈的道德文章给了学生终生难忘的影响。他们中有的后来参加革命,成为共产党人或领导干部,还永远铭记祖棻对他们的教导。

    祖棻为《风雨同声集》作的序言中说:……昔南宋群贤,觏逢多故,陆沉天醉之悲一寄诸词。斯道以之益尊。今者,岛夷乱华,舟覆栋倾。函夏之衣冠,沦胥是恫,是者,乌足以攀跻曩哲。然其缅怀家国,兴于微言,感激相召,亦庶几万一合乎温柔敦厚之教。

    祖棻当时的文学活动,颇有影响,她的女词人的名声,也愈益为人所知。她的老师汪东记当时情况说:……曩者,与尹默同居鉴斋,大壮、匪石往来视疾。之数君者,见必论词,论词必及祖。之数君者,皆不轻许人,独于祖棻词咏叹赞誉如一口。于是友人素不为词者,亦竞取传抄,诧为未有。当世得名之盛,盖过于易安远矣。(见《涉江词》第1页,汪东序)然而,事有大谬不然者,这样教书育人的好老师,这样负盛名的词人,竟被她所在的金陵大学解聘了。同时被解聘的还有程千帆教授。

    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金陵大学的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利用国民党政府发给公教人员的平价米实物和官价的差价,从中渔利。这一对耿介的夫妇天真地以为当时的教育部会主持公道,上书揭发。谁知正落到那些主谋者手中,于是反遭迫害。祖棻在《鹧鸪天·华西坝秋感》和《鹧鸪天·华西坝春感》各四首里,对此进行了抨击,写出决心离开金大的心情。她写信给关怀她的老师说:以未能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致遭忌害,而鸡虫得失,正亦无所萦怀。但求上无负于师长,下不怍于诸生,则于心已慰。

    一首《虞美人》,好似她的自画肖像。她孤高自好,不逐时尚,冰清玉洁,保持一己的深衷:

    朱门尽日横金锁,自爱熏香坐。画眉浑懒学春山,未恨人前时样浅深难。

    颇黎枕上晶屏曲,临夜烧红烛。煎心不惜泪如潮,留得孤光一穗照长宵。

    词,这一在语言与韵律上别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在祖棻手里,无论纪实、描摹、抒情、幻想、抨击、讽刺……发挥尽致,无所不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