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不可或缺的智慧养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谚语云:“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智慧历来就受到人们最高的礼赞。智慧有时比黄金更可贵,比珠宝更无价,一丁点的智慧就可能改变人一生成败的轨迹。知识和智慧不是从天而降的,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给予现代男女最富有的财富——智慧。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而是让他受益一生的智慧。只有给予智慧,孩子长大后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无关外在,智慧的养成在于内心

    智慧历来就受到人们最高的礼赞。智慧有时比黄金更可贵,比珠宝更无价,一丁点的智慧就可能改变人一生成败的轨迹。许多人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原因在于他们从未开启自己智慧的头脑,而让智慧的潜能“熄灭”于黑暗之中……

    谚语云:“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外貌往往具有最直接的吸引力,然后,随着交往的加深,真正能长久吸引人的是智慧。美女再美,帅哥再帅也总有容貌老去、鲜花凋谢的时候,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

    另外,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类遭遇的生活与心理上的挑战越来越多,因此人类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智慧来不断寻找在现实生活中的感觉,这些知识和智慧不是从天而降的,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予以现代男女最富有的财富——智慧。

    正源于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其智慧的养成。一个人的智慧来自于他的内在涵养,而涵养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素养。通过读书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智慧修养呢?

    1智慧养成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

    自从人类有了第一本书开始,直到今天,读书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人们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书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

    “请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子,出自宋代哪一位大文学家的作品?”选手立即回答:“苏轼。”漂亮女主持盯着手中的选题答案,大声地宣布:“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该是苏东坡,而不是苏轼。扣三分。”

    不喜欢认真读书,才会闹出这样荒唐的笑话。无知只会让人显得愚蠢,父母尤其要让女孩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因为女孩的生存空间比男孩的狭窄,所以女孩更需要博览群书,以放眼世界。

    2智慧树上的一颗奇异之果——幽默

    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幽默既是一个人的能力,也是一个人的品格。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若想把孩子培养成幽默的人,就要提升孩子的知识素养,开阔他的心胸,从而让他达到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领悟。

    3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内涵的人

    有理想,有知识,是内心丰富的两个重要方面,这是现代人所必不可少的。内涵将使人的魅力大放光彩。

    总之一句话,家长能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让他受益一生的智慧。只有给予智慧,孩子长大后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帮助孩子克服骄奢之气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爷爷奶奶亲、父母疼,因此,孩子手中的零钱多了,大手大脚花钱的现象也随之增加。有的家长每天拿钱给孩子打电子游戏机,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小孩手中的零钱数额越来越大,某些孩子还产生了攀比心理,谁的零钱数额大,谁就是“大王”,于是无钱者就硬缠着家长要。如果这么小的孩子就对金钱有强烈的占有欲,那么势必会引导他们兴趣转移,而常常想着要钱,摸大人口袋,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甚至可能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注意观察,会发现周围的孩子的金钱观错误,跟风、追求高消费的孩子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

    1吃。

    很多同学一日三餐保证丰富之外,又增添了第四餐、第五餐。于是,校园内外的商店里堆满了五花八门、包装精美的小食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据报道,某校的小卖部门口每到下课就挤满了学生,还有一些校园“款哥、款姐”,吃不惯学校的大锅饭,经常下饭馆,一顿花去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可谓是挥金如土。

    2穿。

    有些同学下课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功课,不是难题,而是一个个脱口而出的名牌:阿迪达斯、彪马、开拓、耐克、金利来、鳄鱼、老人头等。上千元一件的皮衣,四五百元一身的套装,两三百元一双的皮鞋,在当今中学生中已不足为怪。

    3玩。

    如今“圣诞节”、“愚人节”已经成为我们必过的节日,“生日Party”的火暴程度众人皆知。“Party”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请朋友到餐馆吃一顿,酒足饭饱后,还要请大家一起去娱乐一番,溜冰场、电子游戏厅这时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这样一个生日下来,花去几百元也不足为奇。

    4名目繁多的礼尚往来。

    我过生日你送我一张音乐卡,你过生日我便不能再送贺卡,转而赠送精美的小礼物。下一轮便须打破上一轮的纪录,变成你送我一只三四十元的小狗熊,我送你一个五六十元的大洋娃娃,出手越大方,友谊越牢固,情义无价。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928%的青少年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呈成人化趋势;93%的学生缺乏现代城市生活经常触及的基本经济知识和金融常识,甚至不清楚银行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不知道银行存款的利率,等等。类似问题在其他城市也比较突出。这反映出青少年的理财观念尚未形成、理财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怎样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及理财能力。

    1让孩子懂得钱的价值

    让孩子了解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开支、储蓄等经济情况,并通过上街购物等机会,对一些物品价格进行比较。

    带着孩子上街,他要买3块钱一个的冰淇淋,父母们就告诉他3块钱可以买1斤黄瓜(6毛)、1斤西红柿(1元)、半斤豌豆(8毛)、3斤小白菜(6毛),这些菜一家三口两顿也吃不完。从这样的比较中,他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3块钱可以买这么多的菜呀!”当他了解了3块钱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也许会主动对父母说:“那我还是别买冰淇淋了吧!买根便宜的冰棍吧!”

    2让他了解家庭的收入

    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提醒他不要和别人攀比。要懂得想生活得更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未来要靠自己自食其力。尽管孩子不必了解家庭经济的具体状况,但是家庭经济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是你应当了解的。父母毕竟不是“银行”。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每个月家里总共的收入是多少,开支情况是怎样的,大概用于哪些方面的消费,用在他身上的消费占家庭消费总量的多少,等等。了解了这些,他在花钱的时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买那些东西值不值了。

    3带孩子到父母的工作场所去参观一下

    青少年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并对父母给予的钱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当他去参观父母工作的场所,特别是体力劳动者那些流血流汗的挣钱场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父母的劳动会对其心灵产生一种震撼效果。看到父母为了这个家,为了自己,不辞辛苦地工作,用汗水甚至是血水换取生活必需的钱,他会为平时自己的大手大脚而惭愧。慢慢地,他就能够学会心疼父母,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个明事理的孩子。

    通过这些,知道钱是从哪里来的,了解钱的来之不易,了解钱在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孩子会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不会再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一味攀比,也就不会再给父母增添沉重的负担了。

    让“生命教育”不再缺席

    汶川大地震伤亡惨重,但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在地震发生后仅用了1分36秒的时间就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得益于2005年开始,桑枣中学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他们的应急工作做得非常仔细,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的撤离速度、到操场上的站立位置等,都事先固定好,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这是桑枣中学重视生命教育的一个重大成果。

    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的生命,并将个人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使孩子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孩子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尊重他人生命和自我生命的意识,以博大的胸怀和坚忍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造福。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为升学所左右,“生命教育”成为教育盲点常年缺席,正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席”,孩子们才不知道生命的宝贵,才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其实,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生命都没了,还谈何教育?

    《流星花园》热播的时候,太原某中学少数学生模仿该剧中的F4,在学校内打骂同学、辱骂老师、借钱不还、调戏女生,被师生们称为“春秋五霸”;

    宁波市第九中学一位名叫戴玉婷的女生因为喜爱的偶像去世而自杀;

    一名13岁小学生从家里偷出300元钱连续四天四夜在网吧玩游戏,他由于网络游戏的激烈刺激和惊心动魄的打斗而血压升高,心跳过速,加上过度疲劳,最后猝死于网吧;

    河南信阳一名高中女生,半夜把一杯硫酸泼到同学的脸上,原因让众人大吃一惊——“她比我学习好”;以上事例让人胆战心惊,然而都是事实,都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发生和存在过。这些21世纪的青少年,这些担负着祖国未来和父母期望的“花朵们”,其观念和行为竟然如此不可思议。

    面对这样的事实,家长们和教育人士不禁要问:这些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有着明晰的死亡意识,也正由于这种意识,人才对生命倍加珍惜,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那么,怎样对孩子实施生命教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诗意的环境中讲述“死亡”

    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有意无意地回避“死亡”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其对自然生命的体验和感受的认识。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因此,当我们向孩子讲述死亡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把这个话题放在一种诗意的环境中,让孩子既认识了死亡又不会感到恐惧。

    2对孩子进行生命的自我保护课程

    青少年要有生命安全的意识。泰戈尔说:“青少年学生应该有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作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知识的获得、精神的成长,还要教会孩子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呵护自己的生命,防止任何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

    3教孩子欣赏并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敬生命、欣赏生命。

    人们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珍惜其他的生命。不应该无视生命价值,任意践踏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教会人们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生命,是教育应当做的事。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世界,逐步建设美好的人生蓝图

    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让孩子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要告诉孩子,虽然生命中有坎坷挫折,但生命的本质是光明的,是积极向上的。帮助孩子为实现理想而排除悲观、厌弃自身生命的可能,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要把家庭塑造成一个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园地。

    每一位家长都有责任把“生命至高无上”这样的话告诉孩子,都有责任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都有责任呵护孩子,使其快快乐乐地长大。

    别让荣誉压垮你的孩子

    童世强、杨鹏、张博、赵瑞、林浩……他们就是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小英雄。他们被授予一个个荣誉称号,他们天天被记者包围,他们被视为孩子们学习的楷模,他们常常被置于闪光灯下……

    我们无法预知这些小英雄的未来,不知道他们在这份荣誉面前作何选择。究竟荣誉是动力还是阻力,是嘉奖还是包袱,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知道他们之中有人希望过普通的生活,有人已经得了抑郁症不愿意见人。

    荣誉感是一种促使人努力向上的道德情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使人产生履行道德义务的巨大精神力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认为:“荣誉和美德是心灵的装饰。要是没有它,肉体虽然很美,但不应该认为美。”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过:“荣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它是一种指导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可是,荣誉还有让人负重的一面,有多少年轻人在荣誉的压力下自毁青春;有多少成年人,在背负荣誉的光环时承受着更重的责任。这个时候荣誉已经不再是一种可以让人羡慕的声望,而是一种压在心里的沉重的包袱。

    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而闻名天下,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多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此全不在意。

    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位女朋友来访,忽然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而那枚金质奖章正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给她的,朋友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够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的做法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在培养孩子荣誉感的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荣誉是一种肯定,但你若总关注于它本身,那只会感觉到它的沉重。还不如将它视为身外之物看淡些。”

    然而,我们周围仍有着许许多多只看到荣誉的光彩面而忽视了荣誉背后沉重面的人。

    这里我们来看一段刊登在《新民晚报》(2003年6月1日)上的《好学生的苦恼》中的话——我是一个初二的男孩,在学校里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生。不错的成绩经常会被老师们津津乐道。因此,我平时的一举一动,老师都分外关注,稍不留神就会遭到“没有带好头”之类的训斥。

    就拿××课上莫名其妙的警告来说吧。新换的任课老师,上课的确不错,不愧为几十年教龄的教研组长,她上课既通俗又形象。在引入一段事例后,同学们争相发言,此时,我也玩笑般地谈了我的想法。孰料,她竟板起面孔,说这不该是我说的话。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好“故作深沉”……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荣誉其实只是以“善意”之虚,行“伤害”之实。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动不动以荣誉相压,就等于把荣誉神化了。假如有了这样的意识,一旦得不到荣誉,或者失去,孩子就会无法承受,产生心理障碍。事实上,荣誉是不可能永远光顾同一个人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激励孩子进步且不让压力压垮孩子,是家长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能力比100分更重要

    沈诞琦,复旦附中高二理科班学生。2005年8月,她从年级最优秀的十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美国著名中学TAFT寄宿制高中选中,作为复旦附中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去该校完成高中学业。美国的学校向来重视多元文化的建设,因此,吸引TAFT寄宿制高中的不仅是沈诞琦每门学科的优异成绩,还有她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复旦附中,沈诞琦曾多次组织大型论坛、演讲赛,并获得好评;而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的副理事长,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沈诞琦为什么如此幸运呢?这得益于妈妈恰当的家教。

    沈诞琦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见过不少家长下了班以后忙家务,等收拾了碗筷洗刷完毕之后已累得快趴下了,可是这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为这才刚到了替孩子检查作业的时间。

    当时,沈妈妈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在女儿上小学前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是,她买来一只漂亮的小闹钟,一边教女儿认钟,一边告诉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起初,她只要求沈诞琦凭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道题,做完之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并记录完成的时间;慢慢地,她对女儿有了更高的要求, 仅要保证答题的准确率,还得保证一定的速度。

    两个月之后,妈妈从沈诞琦每天答题的“程序”中欣喜地发现,女儿不仅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甚至还把不断缩短答题时间视为一种乐趣和对自己的挑战。

    如果说在沈诞琦的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养成,教会她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感,那么阅读习惯的养成,则帮助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

    沈诞琦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晚饭后,她硬是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可妈妈又不是“故事大王”,哪来那么多故事啊?情急之下,妈妈记起先前看过的那份《新民晚报》上“蔷薇花下”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于是便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讲了起来。

    “这个阿姨的行为很不好。”沈诞琦听完之后,歪着小脑袋沉思起来,“妈妈,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啊?”“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妈妈拿起报纸,指着“蔷薇花下”的这篇文章对女儿说:“虽然妈妈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妈妈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来了解啊!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与其听妈妈讲故事,还不如自己看故事。”

    “可是报纸上面有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怎么办?”

    “你可以查字典。”

    从那以后,沈诞琦每天晚饭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展开报纸,仔细地阅读“蔷薇花下”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会找出字典,耐心地查阅。

    以后她积极地从书中汲取各种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小时候,她学画画时,妈妈把她所有的画集中起来,镶在镜框里,像模像样地挂满了一屋子,还邀请亲戚和邻居来观摩“画展”。听到大人们称赞她画得好时,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一个劲地摇着妈妈的手说:“我以后还要开画展,我一定会画得比现在更好。”类似的画展后来又在沈诞琦的家里陆续开过几次,每一次的进步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沈诞琦的妈妈说:“许多孩子对读书缺乏兴趣,其实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家长必须多花些心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利用假期让孩子去补英语、学电脑、弹钢琴也是学习,却忽略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庭。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异化,家庭教育成了家庭教师的代名词。孩子本该在家庭中学习的生活能力和做人基本规范被家长疏忽了、放弃了。学校教育的错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主张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才能教育。要弄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当你问孩子:“知道吗?”孩子回答:“知道。”当你问:“会吗?”孩子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能称之为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有很多知识,却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也只是徒有虚名。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其“是否有能力”的。

    孩子的最佳学习场所就是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但如今的家庭却以孩子中心学习,父母在两旁陪读或是强迫孩子学习,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学校把每日检查作业并在上面签名的任务强加于家长,使家庭作业成了孩子与家长的共同作业,使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要解决孩子失去快乐童年以及不愿学习的问题,根本之计在于改变带有权威性的家庭环境,建立正确的沟通渠道,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学会学习,而不是只允许孩子有耳无嘴。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有目标、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规范书写、积极提问和讨论、经常阅读、持之以恒。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榜样激励法

    如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耳斯,他经常阅读名人传记,用榜样激励自己。他所在的城市中心,十字路口有一个小广场,那里竖立着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塑像,他每天清晨去上班,总要绕道去瞻仰伦勃朗的塑像,作为一天的第一课。他经常望着塑像,暗想:“您同我一样,也是莱顿人,您家比我家还要穷,您原来做的是油漆店的学徒,学习条件并不比我现在好,却靠自学成功了,我要好好向您学习啊!”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爱学习的事例来影响孩子,使之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3让他们参加多种活动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还会发觉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人们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地完成的学习任务。研究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挑战时,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好胜心就能激励其探求更深更新的知识。“问题情境”可由其自身去创设,如对现象转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问题颠倒想象,对难题多辟几条思路去思考等。

    5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如果孩子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如此,孩子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教孩子学会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善于与人交往就会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反之就会处处碰壁,以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在社会活动中人际交往智能的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使人能够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一起工作。而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他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发展,他们与人交往的意识不断增强,交往策略也不断丰富。儿童的人际交往智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与开发。父母在儿童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精心培养,将促进孩子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对儿童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同龄群体接纳的人,常常会觉得被忽视,而陷入无边的孤独中。那些动辄发火,总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或者胆怯、焦虑、畏缩,或者遇事总是别别扭扭、尴尴尬尬、弄得所有人都不自在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排斥的人。实际上周围的孩子是否接纳他,关键在于他怎样去接纳别人,适应社会。一个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那也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神童。当今世界越来越要求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社会交往规则的孩子不可能在将来有所作为,因为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他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就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他是个神童,也不会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更何况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普通的。

    为了让孩子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为了让他成为有很多朋友的人,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做到:友爱、协作、大方、开朗、公道、礼貌、自尊等,让他以这些作为与他人相处的准则,让他能够与他人以适当的方式交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沟通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沟通极为重要。孩子加入的第一个需要与人交往的团体便是家庭,因此孩子在家庭中对沟通技能、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与孩子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紧密相连。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学会了与家庭成员沟通的技巧,当他走入社会时,他也能很快地与他人沟通。

    2在沟通中学会理解

    与人良好沟通的基础是能够理解他人,也就是说,这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素质。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那么每个人都会固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永远对而别人总是错误的;如果把自己限制在狭小的自我之中,那么就不可能去理解他人,不可能去发现他人的长处,那么与他人沟通就无从谈起。如果孩子长大成人后,不能理解他人,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那么即使他是一个三头六臂的超人,也不能顺利地做好每件事,只会为其自身设下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所以我们认为,能够理解他人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父母应当及早打开与孩子沟通的大门,不要只是进行单向性的灌输教育,或用一味的宠爱和责骂制造孩子与父母间的沟通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逐渐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以增强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

    3尽量支持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儿童到三岁时就想交朋友,需要小伙伴,这就是社会性的萌芽。一个哇哇大哭的幼儿,妈妈怎么哄他也无济于事,如果过来一个小朋友逗他玩,他立即就会破涕为笑,这是因为小伙伴之间容易形成“共鸣心理”。小伙伴的作用是大人顶替不了的。儿童和亲人的关系是“竖”的关系,和同龄儿童的关系是“横”的关系,伙伴关系与亲子关系不同,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要求友谊、信赖和合作。小伙伴们在一起,起到了“儿童教育儿童”的作用,他们逐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和联系,他们开始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无法与其他儿童交往的,他们必须要遵守伙伴中的“法则”,谁违背了法则就会被排挤,不受欢迎。这样,他们就逐渐从“自我”中走出来,学会了谦让和互助,了解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密切,这不仅满足了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还满足了孩子社会心理的需要,从交往中孩子发展了独立性和社会性,增强了自主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健康成长、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有一些家长,不重视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他们封闭家门,不但不许孩子出去,而且怕孩子带小朋友回家玩,常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门外。他们以为这是爱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这样做不但破坏了孩子与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而且堵塞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道路。

    家长要尽量支持孩子共同玩耍,一起活动,特别是当孩子发生争执或打架的时候,更不要感情用事,过早干预。其实,孩子们打架是难免的,他们在打架中碰了钉子,就会意识到互相之间应该忍让、考虑一下别人的意见,为了使活动继续进行,他们很快就会解决纠纷,言归于好,从而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

    4引导孩子与成年人交往

    在成长的时候,孩子不仅需要不同的小伙伴,也需要不同的成年人伙伴。因为这些成年人伙伴一方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能从不同的角度给孩子不一样的关爱。如果孩子能有与各种年龄的成年人自由交往的机会,今后会比较适应成人社会。这些成年人能够成为孩子学习的各种榜样,从他们身上孩子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他们与孩子的不同关系也能教会孩子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因此这一课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的场合,有些孩子因为没有经常与成年人交往,难免会怯场。但如果平常多一些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就会从容应对,自如地表现。让孩子与各种成年人交往也是孩子拓宽自己能力范围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有时甚至还能弥补父母的一些缺陷。有些孩子的父母知识程度不高,那么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有学问的叔叔阿姨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有些父母太忙了,陪孩子的时间不多,如果孩子自己有一些成年人朋友,成年人朋友能像长辈一样地关怀孩子,就能填补孩子情感上的一些空白。

    让华盛顿成为孩子礼仪的样板

    礼仪,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际形式,而是社会确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的行为体现。礼仪是对个体在律己、待人、接物以及社会交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方面提出规范性的要求,它帮助人们修身养性、约束自我、尊重他人。

    礼仪教育应该和思想品德、艺术、劳动等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交往、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令孩子增长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行事,还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综合教育。

    英国是全世界公认的绅士王国,早在17世纪,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就在他的名著《教育漫话》中为英国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描绘了一幅培养“绅士”的教育蓝图。在这幅蓝图中,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洛克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没有教养的人有了胆量,胆量就会带上野蛮的色彩,而别人也必以野蛮相看待;学问就变成了迂气;才智就变成了滑稽;率直就变成了粗俗;温和就变成了谄媚。”“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是良好的礼仪。”他指出,礼仪是青少年“所应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一件大事”。儿童见人应“脱帽与退步致敬”,举止要合度,符合其身份,“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合礼”。千万不能让儿童受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14岁的时候,华盛顿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他将110条人际交往和谈话的礼仪规则写在作业本上。他从14岁时就试图修身养性,这也为他以后的伟大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孩子的礼仪教育,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华盛顿礼仪规则”。我们在其中精心摘选了几条符合现代社会规范和适用于孩子礼仪培养的规则,具体如下:

    1和别人在一起时,言谈举止方面必须尊重对方。

    2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要自己哼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东西,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

    3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后,自己不要走。

    4不要背对别人,尤其是在与别人说话时;当别人看书写字时,不要摇晃书桌;不要靠在别人身上。

    5不要奉承别人,不要和不喜欢与别人玩的人玩。

    6和别人在一起时,不要看信、读书或看报纸;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请求离开。如果没有事先得到允许,不要走近或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别人写信时,也不要离得太近。

    7与别人交谈时,不要摇晃头、脚或腿,眼睛不要瞟来瞟去;不要挑眉撇嘴,也不要离他人太近,以免唾沫溅到别人脸上。

    8别人遇到不幸,不要面露喜色,尽管他是你的对手。

    9不要把自己置于众人目光之下,也不要啃指甲。

    10与别人谈话时,应先让别人开口。

    11 坐着时,把双脚平稳地放在一条水平线上,不要跷二郎腿或是双腿交叉。

    12给别人写信或与别人谈话时,称呼要符合这个人的地位及其居住地的习惯。

    13不要把那些可能会吓着朋友的东西给朋友看。

    14 看演出或是坐在壁炉前时,有风度的表现是给后来的人让一个地方,并且低声说话。

    15 如果要咳嗽、擤鼻涕、打喷嚏或是打哈欠,一是要想法悄悄处理,而不要发出很大声音。

    16要努力保持那团被称为良心的天堂之火在你的胸中燃烧不止。

    17不要嘲笑或讥讽任何重要的事情;不要开尖刻的玩笑;如果要说诙谐或幽默的话,首先要控制住自己,不要笑出来。

    18在公众场合,不要随便把手放在身体的什么部位,最好不要总是把手露在外面。

    19当你谈到上帝或其品质时,一定要郑重其事,满怀敬意,并且听从父母的教诲。

    20说话时不要带有恶意或嫉妒,无论遇到何种惹你生气的事情,都要保持理智。

    21不要不怀好意地鼓动朋友去探求他人的秘密。

    22 打哈欠时不要说话,而应该用手绢或是手遮住脸并扭过头去。

    23在欢乐时或吃饭时不要说悲伤的事情,如死亡与受伤。如果别人提到这些事情,要尽量改变话题。只对自己亲密的朋友谈论自己的梦想。

    24如果没人感兴趣,不要开玩笑。不要大笑,此外笑也要分场合。切忌幸灾乐祸,即使的确有可笑之处。

    25不要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无论是开玩笑还是郑重其事。不要嘲笑别人,尽管他们的确有可笑之处。

    26待人切忌鲁莽,要友好、有礼貌。向别人问候时不要犹豫,要先听别人讲话,然后再回答。应该谈话时,不要沉思不语。

    27不贬低人,也不过分赞扬人。

    28你的娱乐活动要像一个男子汉,而非像一个罪犯。

    29 如果两个人在争论,不要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要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

    30不要嘲笑别人的缺点,人人都有缺点。

    31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也不要对这些缺点追根求源。和朋友私下里讲的话不要对别人说。

    32与他人在一起时一定要讲母语,切忌讲外语;要向有教养的人学习,不要流于庸俗;要认真对待高尚的事情。

    33说话之前要三思。发音要准确,不要急于说话,讲话时思路要清晰。

    34别人说话时,要认真听,不要打扰其他听众。如果说话人举棋不定,不要帮助他,也不要提醒他,除非他希望你这样做。不要打断他,在他讲完后,再提问。

    35有事请教别人要选好时机,不要在别人面前交头接耳。

    36不要把别人互相进行比较。如果赞扬某人的英勇行为,那么不要用同样的话来称赞另一个人。

    37如果一件事你不知道是否属实,不要轻易告诉别人。在谈论你听说的事情时,不要总是说出你是听谁讲的。不要揭露秘密。

    38不要对别人的事情好奇,也不要在别人私下谈话时走过去。

    29不要做你没有把握的事,但是一定要遵守诺言。

    40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脱衣服,也不要一边穿衣服一边走出卧室。

    41谈话时,切忌单调乏味,离题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要把同一件事情重复许多次。

    42不要恶意攻击不在场的人,因为这样做不公正。

    43无论发生什么事,吃饭时都不要生气。即使生气,也不要表现出来。表情要欢快,尤其是有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良好的气氛能助人开胃。

    44不要自己坐在餐桌的上座,但是如果你应该坐上座,或者房子的主人请你坐上座,不要过于谦让,以免给在场的其他人带来不快。

    礼仪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教养,是要让孩子学习礼貌、礼节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因此,父母应该坚持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并不断强化他们言行方面礼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懂得对别人尊重,懂得谦恭礼让,懂得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