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斯迈尔斯处世成功思想全书-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思想是会享用它的人的财产。一个能思考、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多一分思考,就多一分收获】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学会思考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多杰出人士的成就,都是精心思索的结果。多一分思考,就多一分收获。”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剑桥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他走进实验室,当时时间已经很晚了,见他的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凡是世界上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年中,他是以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作长时间热情地思索罢了。”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有人称他为“数学的王子”,而他则谦虚地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的。”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10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在这里,我们回顾一下瓦特勤于思考发明蒸气机的故事和爱迪生由于疏忽、看到不可理解的现象没有多思而错过重大发现的故事。

    瓦特小时候,看到火炉上茶壶的盖子被水蒸汽冲开了,壶盖吧嗒吧嗒地抖动着。于是,小瓦特想:“好怪,掀得动这么沉的铁盖子,那水蒸气谅必很厉害吧?……干吗不能用来掀动更重的东西,干吗不能用来转动车轮呢?”由于水蒸气冲开壶盖的现象引起了瓦特的深思,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狂飙时期”。

    相反,伟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究灯泡灯丝时,发生了奇怪的“漏电”现象,他没有多思,只记到本子上就扔到一边去了。但这件事却引起了物理学家约翰·汤姆森的注意,他测出,它们都是从物质中发射出来的带负电的微粒,并测出它的质量大约是氢原子的1/1840,由于这一发现,汤姆森获得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查理逊对爱迪生的发现进行了更深入更仔细的研究,他发现所有金属丝通电流后,在高温下都能发射电子,而且研究出这种电子的数量与温度的关系,后来人们利用他的研究结果做出了真空二极管、三极管,因此,查理逊也获得了192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以说,“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你想在成功的征途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就必须给自己留下一定的思考时间。

    【创造性的思考是获得理想人生的保障】

    塞缪尔·斯迈尔斯强调:灵活的思路是一个人获得理想人生的保障,创造性最可贵。开创“创造学”的奥斯本的人生经历对斯迈尔斯的这一成功思想进行了最生动的阐释。

    1938年,25岁的美国人奥斯本失业了,只有高中程度的奥斯本想当个记者。

    可是,转念再想想,自己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怎么行呢?

    奥斯本是个十分好强的人,他终于去应聘了。

    报刊主编问他:“在办报方面你有什么修养与经验?”

    奥斯本作了实事求是的自我介绍:“不过,我写了篇文章。”

    主编接过读罢,摇摇头说:“年轻人,你的文章不怎么样,甚至还有不少语法、逻辑与修辞上的毛病……”

    听到这里,奥斯本的头“轰”地响起来,但是,他咬紧牙关听下去。

    主编又说:“可是,有独到的东西,是的,有独到的见解。这很可贵!这个独到的东西是创造。凭这一点,我愿意试用你三个月。”

    主编握住了奥斯本的手,临行还叮咛:“好好干吧!”

    狂喜的奥斯本反复体会主编的话,原来创造性有那么重要。他又反复读自己的文章,像严厉的法官那样解剖自己:知识不够,却充满神思遐想,这大概就是创造性吧?

    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他决心要做一个有创造性的人。他还拟定:自到报社上班一日起,就天天提一条创造性的建议。

    整整一个星期日,他研究主编给他的一大沓报纸,又买回其他各种报刊进行比较,于是,众多的构想产生了。

    星期一他去上班了,这是他第一天到报社,他竟迫不及待地冲进主编办公室急匆匆地大声说:“主编先生,我有一个想法。”

    主编瞪大眼睛看看面前的奥斯本,听他一口气说完“想法”后给镇住了。

    原来奥斯本说:“看来,广告是报纸的生命线,我们又无法与各大报纸竞争大广告;而小工厂、小商店做不起大广告,他们又急于想把自己的产品或商品告诉更多的人,我们何不创造条头广告,收费低廉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工商业者的需要?”

    这就是现在报纸广泛采用的一条一条的分类广告。当主编弄清楚奥斯本的“想法”后,高兴地称赞说:“好啊!好啊!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想法!”

    奥斯本坚持发挥自己“神思遐想”的长处,坚持天天提一条创造性的建议,也即“日有一创”,仅仅两年,就使这张小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报业托拉斯,他本人也由于获得众多专利,成为拥有巨资股份的副董事长。

    正当他的事业走向高峰的时候,他作出了令人惊奇的决定:辞职。原来,他根据自己创造所获的心得,又研究了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思路,决意辞去职务,潜心探索,终于在1941年,他写出并出版了《思维的方法》一书,第一次在世界上阐述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从此一门新的学科——“创造学”诞生了。

    【不要让普通的“常识”限制你的思维】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只有勇于改变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灵活性地去思考,不懈地去努力尝试,才能历练完美的人格,取得杰出的成就。”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证实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的铁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铁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气力也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

    这就是成见。成长后的象,可以轻易将铁链拉断,但因幼时的经验一直存留至长大,它习惯地认为(错觉)铁链“绝对拉不断”,所以不再去拉扯。

    从人类自身来看也是如此——虽被赋予称为“头脑”(无限能力)的最强大的武器,但是不会利用这个武器,于是徒然浪费“宝物”,实是愚蠢的人类——那么,你又如何呢?由此可知,不只是动物,人类也因未排除“固定观念”的偏差想法,只能以常识性、否定性的眼光来看事物,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没有那样的才能”,终于白白浪费掉大好良机。

    众所周知,大黄蜂无法飞行。科学已经充分证明了大黄蜂无法飞。它的体重太沉,而翅膀又太轻。从气体动力学方面来说,它飞行是不可能的。然而大黄蜂不知道这样的事实——所以它飞了。

    福特是一位最了不起的人。直到40岁,他的生意才获得成功。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建立了他的事业王国之后,他的目光转向了制造8缸引擎。他把设计人员召集到一起说:“先生们,我需要你们造一个8缸引擎。”这些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们深谙数学、物理、工程学,他们知道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他们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着福特,好似在说:“让我们迁就一下这位老人吧,怎么说他都是老板嘛。”他们非常耐心地向福特解释说,8缸引擎从经济方面考虑是多么不合适,并解释了为什么不合适。福特并不听取,只是一味强调:“先生们,我必须拥有8缸引擎——请你们造一个。”

    工程师们心不在焉地干了一段时间后向福特汇报:“我们越来越觉得造8缸引擎是不可能的事了。”然而福特先生可不是轻易被说服的人,他坚持说:“先生们,我必须有一个8缸引擎——让我们加快速度去做吧。”于是,工程师们再次行动了。这次,他们比以前工作努力一些了,时间花多了,也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但他们对福特的汇报与上次一样:“先生,8缸引擎的制造完全不可能。”

    然而对于福特——这位用装配线、每天5美元薪水、T形与A形改良了工业的人——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不可能之说。亨利·福特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大家说:“先生们,你们不了解,我必须有8缸引擎,你们要为我做一个,现在就做吧。”

    猜猜接下来如何?他们制造出了8缸引擎。这是因为有一个人做到了明智的藐视: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因此做成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发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因此做不了;一个人认为他能——因此,做成了。

    当莱特兄弟在经营自行车行的同时又动手研制能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时,人们都说“不可能”,但经过不懈的努力,飞机终于上天了,并且很快成了时速最快的运输工具。莱特兄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事实上,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只要你排除固定观念的束缚,积极努力地去做,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1921年6月2日,《纽约时报》为纪念电报诞生25周年,发表了一篇评论。评论中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现在人们每年接收的信息是25年前的25倍。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这是一句普通的话,普通得甚至很多人读后就忘记了。但是,在一些喜欢思考而且眼光独特的人眼里,这却是一条极具商业价值的信息,美国至少有16位人士立即对这一信息作出了迅速的反应,即准备创办一份文摘性刊物,他们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都到银行存了500美元,作为资本金,并办好了营业执照。

    然而,当他们到邮政部门办理有关发行手续时,邮政部门告诉他们,由于很快就要进行中期选举,此类刊物的征订和发行暂时不能办理,开禁时间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办这样的一份刊物是不可能的,因为大环境不理想。

    听到这个消息后,有15个人认为局势对创业不利,于是他们很快就递交了暂缓执行的申请。但是,一个名叫德威特·华莱士的年轻人却没有理会这一套,也没有把别人那句“不可能”的话放在心上,他认为“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商机,这不,邮政人员一句话,就为他“消灭”了15个竞争者。

    华莱士回到他租住的纽约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储藏室,在未婚妻的帮助下,他们一共糊了两千个信封,并装上征订单寄了出去。就这样,《读者文摘》诞生了,而且很快创造了奇迹。到了20世纪末,《读者文摘》已拥有19种文字和48个版本,畅销127个国家和地区,用户1.1亿,年收入5亿美元。几十年以来,在美国期刊排行榜中,一直牢牢坐在第一把交椅上。《读者文摘》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华莱士已把人们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旦我们改变了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灵活性地去思考,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都是可以实现的。

    【成为一个有自己的头脑与思想的独立的人】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在生活中,要有自己的品格,成为一个有自己的头脑与思想的独立的人。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

    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尤其是青年人,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塞缪尔·斯迈尔斯指出,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旦你具备了这门观察事物和洞察事物的伟大艺术,你就获得了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人们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无疑是创造迈出的第一步。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具有少见的好奇心;而居里夫人的女儿则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好奇心强的人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普通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反常出现的新奇现象,从而有所创造。而漫不经心的人,真理常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纵观一切创造性人才,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巴尔扎克认为:“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所有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疑问,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进行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构想能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与经验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思维。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创造构想的思维就越活跃。有丰富经验的医学家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强,有经验的飞行员能根据发动机微小的变化来判断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独立思考和创造需要以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但并不是说只有等知识经验积累到自认为非常丰富的地步才能进入创造,知识经验积累的程度也不完全与创造构想的能力成比例。比如,过河需要桥或船,如果发现了桥,何必还要去造船呢?为了准备“攀登”,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总是怕东西不够用,样样东西都去学,到什么时候才算学到头呢?知识是无限的,而你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只有早日进入创造,带着创造中遇到的问题,再去有目的有范围地选修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创造构想的产物有时如同火花闪现一样,稍纵即逝。这种稍纵即逝的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是灵感。直觉对你来说很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宝贵的是直觉。”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但直觉常常变成一个很不可靠的同盟者,不管它在假说时是如何不可缺少。”

    在职业生涯中,各种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发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善于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把它迅速而准确地记录下来,进行思维加工与实践检验,就可能获得创造性活动的很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的左脑职司逻辑、线性及分析性思考;而右脑则控制想象力、创造力及冲动性思考。左右两半球虽然各司其职,但运作却相辅相成。例如,当我们想到某人时,右脑的运作使我们想到他的脸,左脑则使我们联想到他的名字。

    遗憾的是,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鼓励的是左脑的活动(例如记诵一些已发生的事实,然后来填写试卷),较少鼓励右脑的活动(创意思想等)。结果是,我们的左脑过度发展。

    有创意的人已经找到让右脑脱离左脑控制的方法了。你是不是曾坐在桌前数小时苦思不得,却在洗澡或遛狗时灵光一现,想出解答?因为你的心智从逻辑思考的压力中解放,所以能从反应迅速、充满艺术气息的右脑接收到信息。文森特教授指出,要想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答案,你必须改变你的态度。要想进行创意思考,你首先必须彻底抛弃旧习,拒绝维持现状。事不分大小,都可以有变化。换句话说,有创意的人要接受风险。不冒一些风险、跌几次跤,不可能有所进步。

    在努力思考、增加创意方面错误的态度是:

    ——我们都是这么做的。

    ——这个要花太多时间。

    ——这个要花太多钱。

    ——那个不属于我分内的工作。

    ——我们向来不这么做。

    ——你可能说得对,可是……保持现状就已经很不错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这样做对吗?

    ——专家怎么说?

    而正确的态度则是:

    ——我们试试看这个方法,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得失如何?

    ——我们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想一想这项计划,但总是有时间纠正错误。

    ——长远来看,我们会省多少钱?如来这里赔了,什么地方可以再赚回来?

    ——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

    ——如果我们试着去……结果如何?

    ——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

    ——你说得很对,而且……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善的?

    ——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这样行得通吗?这是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件事可能非常有趣。

    ——专家知道什么?

    【不要成为一个只会模仿的牺牲者】

    普天下的人都敬仰那种有勇气在众人面前抬起头来的人、那种能够大步向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所以,人人都应为自己闯出路,发扬自己的才能;否则将永远不会闻名于世界。唯有敢于创造,才会有不凡的成就。

    塞缪尔·斯迈尔斯提醒我们: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千万不要去模仿他人、追随他人。不要只做人家已做的事情,要试着去做那些新奇独特的事情。要让别人承认,你所做的事业是空前绝后的大创造。

    你该立志,不管你在世界上成就之大小,但凡有所成就,一定要是开创性的成就。不要恐惧以自己特殊的、勇敢的方式,来显露你自己的真面目。要知道,创造才是力量,才是生命,而一味模仿就是死亡。

    你当立志做一个有主张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时刻求改进的人、一个创造的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上随处都有他的地位。

    在尼采伟大的作品《查拉图斯特如是说》里面,查拉图斯特给他弟子最后的忠告是:“留意我,我已经将所有要告诉你们的东西都告诉了你们。现在,留意我,不要模仿我,把我忘掉,离开我,然后走开。”

    这是所有伟大大师最后的忠告,没有一个伟人想要使你成为一个傀儡。他将会帮助你成为你自己。大师意味着给你一个机会去成为你自己。一些人只有渺小的头脑、狭窄的头脑——他们假装要成为大师,但他们不是大师——他们会在你身上去强加他们自己的意愿。伟大的人物将会帮助你在你自己的途径上成长,伟大的人物将会创造出很多障碍,使你不成为一个模仿的牺牲者,他们会创造出每一个必要的障碍,他会通过各种方法帮你找回你自己。

    世界上到处充满着追随者和模仿者,他们喜欢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喜欢依照他人的足迹走。但是社会上所真正敬仰的,却是那些有创造力而能自闯出路的人。比如,律师用出众的见解,来办理诉讼;教师用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牧师能阐发得自上帝的启示与体悟,来向信众布道。这些做法,都是有创造力的做法。

    借鉴别人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新的东西来源于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而新的思路、方法正是对旧传统框架的破坏和批判。不破不立,破才能立,破是为了立。因此说,批判的态度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批判的精神是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不加分析地跟着别人跑,这对创造是有害的。18世纪化学界流行“燃素说”。这是法国化学家贝歇尔1669年提出,后由其学生斯塔肖在1702年发展成“学说”的。这种认为物体能燃烧是由于物体内含有燃素的错误学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误使许多科学家都去积极寻找燃素,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怀疑。瑞典化学家舍勒也是热衷于寻找燃素的人,他从硝酸盐、碳酸盐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气体,实际上就是氧气。但他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燃素,命名为“火气”,并解释为火与热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产物。舍勒如果不受燃素说的影响,当时就得到了氧气的发现权。英国人普利斯特在实验中也得到了氧气,可是也因为笃信燃素说,而把氧气说成“脱燃素的空气”,遭到了舍勒同样的命运。

    后来,普利斯特把加热氧化汞取得“脱燃素的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却未从众,他不受燃素说的束缚,大胆地提出怀疑,经过分析,终于取得了氧气的发现权,使化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知识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才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任何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影响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与教育密切相关。

    为了有所发现,有所成就,要努力创造,努力去做一个时代的新人,不要害怕自己成为“创始人”。一味地模仿自己的父辈和亲友其实是极愚拙的做法,因为大自然赋予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一种特殊的品质。每一个人天然地应该做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果去抄袭他人,做他人已做过的工作,便是对自己天赋品质的抛弃,便是对自己神圣职责的背离。

    塞缪尔·斯迈尔斯强调:“没有一个一味模仿他人的人,能够成就大业。抄袭不能获得成功,模仿也不能获得成功;能使人获得成功的,唯有创造。而愈是模仿他人的人,愈会失败。因为能力是潜伏于个人的身体里面的,重在对自己潜能的发挥,只有发挥潜能,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摆脱习惯性思维,进行发散思维】

    塞缪尔·斯迈尔斯认为,习惯性思维常常是阻碍人们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之一。

    我们很容易陷入习惯性思维的陷阱。几个世纪前牛津大学的几何学大师G.L.道奇森和维多利亚女王之间的故事就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年,道奇森和三个小女孩在泰晤士河里划船,他认为和小女孩们交流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讲讲故事。于是,他启动他惯于严谨思维的脑袋,发挥出色的想象力,编了一个童话。后来他把这个童话写成书,以刘易斯·卡罗尔的笔名出版,立刻轰动全英国,那本书就是著名的童话经典《艾丽丝漫游奇景记》。当维多利亚女王看了这本书以后,深深地被吸引,急不可耐地叫侍从通知道奇森,她希望看到他的全部作品。不久,道奇森亲自送去几卷自己的著作,令维多利亚女王面红耳赤,因为他送去的全是关于几何学的学术著作。

    女王掉进习惯的陷阱了,她依照常识以为童话杰作的作家另外的著作一定也是童话。这就是习惯思维产生的障碍。

    有些教师倾向于教导学生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一个正确答案”的观念深植在我们头脑中。然而,生活中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依你选择的标准不同,有许多正确答案。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在你寻找一个之后,就会停止追求其他答案的努力。这是与创造的宗旨相违背的。具有创意的答案或许就在第二、三个答案里头。如何克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倾向呢?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摆脱习惯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针对一个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思考、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寻求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以求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它重视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与记忆中的各种信息的各种联系,从而产生新的信息。发散思维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帮助人们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获得创造成果。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构成成分。发散思维在人们的言语和行为表达上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习惯性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只从单一方向、单一角度、僵化地、习惯性地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刚好与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相抵触,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应该加以克服。

    习惯性思维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

    1.关系固定化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发生着各种各样联系,而且联系形式是网络化的形式,而不是单一线条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事物总是与多种事物发生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只与单一事物发生关系,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日常生活工作经验常使人们习惯地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思维时常认为这一事物只与那一事物有关系、有联系,而忽略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影响、阻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天晚上,汤姆正在读一本有趣的书时,妈妈把电灯关了。尽管屋子里漆黑一片,他却继续在读书。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暗处汤姆仍在读书。对此,你可能不得其解。没关系,先对关键点提几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例如,“尽可能多地说出‘他读的书’是什么样的书?”“尽可能多地说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能在暗处读书?”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找到了。如果你没办法解决问题的话,原因就在于把“读书”必须“用眼睛看”这一关系固定化。对于常人是这样,但对于盲人,读书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手摸。所以,不管屋子是亮堂堂的还是漆黑一片,盲人照样能读书。

    所以,当解决问题感到不得其解、束手无策时,先分析出解决该问题时无法解释的关键点,并用一句话表述出来。例如上例的关键点是“在暗处他仍在读书。”然后对关键点中各个要素进行思维发散,如上例的“尽可能多地说出‘他读的书’可能是什么样的?”“尽可能多地说出‘他’可能是什么样的人?”等。通过发散,就可以摆脱关系固定化、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2.性质固定化

    事物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日常接触到的某种事物常常只表现出某种性质,而其他性质不常表现。久而久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一提到这种事物,马上想到该事物的这种性质,固执地认为这种事物只有这种性质,而不是进一步发散,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性质。这就会影响和阻碍问题的解决。

    例如,查理宣称,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他将创造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将在哈得孙河水面上行走20分钟而不沉入水里,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想亲眼目睹这一情景。果然,查理像他说的那样,在河面上行走了20分钟。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些人看到这个问题,认为简直不可想象,不用其他辅助工具怎么能在水面上行走?肯定会沉入水中。如果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想象:

    ①这一天是什么样的天?发散思维的答案有,晴天、阴天、下雨天、雾很大、天气很冷、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等。

    ②查理是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有平常的人、男人、会轻功、会气功、脚板很大、无轻重的人等。

    ③水有几种状态?答案有气态、固态、液态、海水、湖水、淡水、盐水等。

    最后,把发散思维的各个答案与问题联系起来看是否能解决问题。例如,晴天,不能解决问题,下雨天,不能解决问题,冬天,水面结冰,问题解决了。再如,液态,不能解决问题,固态,水是固体,即水面结冰,问题解决了。

    3.孤立、片面、静态化

    任何事物的存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总是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变化的。但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有时常常把问题孤立起来,不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或者使之处于静止的状态,不用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难于解决,即使解答出来了也是错误的。

    如何克服孤立、片面和静态化的习惯性思维呢?显然在解决问题时要树立起全面、系统、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考虑一下问题可能的情境、情况将会怎样发展。具体做法是用设身处地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所谓设身处地法是把你自己设想成为思考的对象,然后,重复想象你处在这种环境下将怎样发展?可能处于什么状态?将怎样变化?怎样行动?行动的过程如何?等等。通过设身处地法,身临其境,使你较容易摆脱孤立、片面、静态化的习惯性思维,顺利地解决问题。

    4.思维方向固定化

    人的思维过程常常有一定的习惯性思维方向。一拿到一个问题时,马上从该方向去考虑这个问题,往往得不到结果。

    例如,“两艘宇宙飞船径直相向飞行。一艘飞船的速度为每分钟8公里,另一艘为每分钟12公里。假设它们相距距离5000公里,那么在相撞一分钟前,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有人在解决这个问题对其思路是这样的,要算出相撞前一分钟它们间的距离,显然是原来相距的距离减去两宇宙飞船相撞前一分钟的前面一段时间内飞过的距离之差。于是,他就沿着这样的思路来解答该问题。用这种方法要得到答案要花一定时间,且还不很容易得到答案。但是,如果改变了思维的方向,要求相撞前一分钟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就等于在这一分钟内两艘宇宙飞船飞的距离吗?想到这里,答案就很明显了,12+8=20公里。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向对问题解决的简捷、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如果觉得用习惯性思维方向解决问题烦琐、复杂且很不容易得出答案,就要审查一下思维方向是否对路,换用其他方向来思考。

    【善于用简易的方式做事的人更容易成功】

    塞缪尔·斯迈尔斯说:“百折不挠的人固然值得敬佩;然而,善于用简易的方式做事的人更容易取得杰出的成就。”

    如果有人准备学打高尔夫球这种难度极高的运动项目,他将为设备、附件、教练和训练花上大笔的金钱,他还会将昂贵的球杆时而打进池塘,他也常常会遭受挫折。如果他学习高尔夫球的目的是成为一位高尔夫球好手,或者在与朋友们相聚时可以共同打打球,那么这么投入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还必须持之以恒,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他的目标是为了每周运动两次,减轻几磅体重并加以保持,使自己神清气爽的话,他最好放弃高尔夫球,在住宅附近快走就足够了。如果他在拼命练习了一个月或两个月的高尔夫球之后,渐渐认识到这一点,他放弃高尔夫球,开始进行快步走的锻炼方式。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他呢?说他是一个没有恒心、半途而废的人?还是说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是成功者抑或失败者?

    总体来说,设定目标十分有意义,毕竟,对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明确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现实中人们总是计较如何达到目标的过程,因而失去了很多好机会。他们还认为要达到目标一定要经受大量的毅力考验,即使有捷径可走,他们仍要选择艰辛的过程。

    我们无一例外地被教导过,做事情要有恒心和毅力。比如,“只要努力,再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等的说法,我们早已十分熟悉了。你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做事,你常常会不断地遇到挫折和产生负疚感。由于“不惜代价,坚持到底”这一教条的原因,那些中途放弃的人,就常常被认为“半途而废”,令周围的人失望。

    正是因为这个害人的教条,使我们即使有捷径也不去走,而去简就繁,并以此为美德,加以宣扬。美国前总统候选人巴布·杜尔在离开参议院时说:“我会不辞艰辛地去竞选,我曾经不畏艰辛地做好任何一件事,这种方式对我十分有益。”我们并不否认杜尔先生对国家的贡献和个人取得的成就,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很可能正是由于他不辞艰辛的做事方式,使他日见苍老、疲惫和心力交瘁。

    我们应该借鉴塞缪尔·斯迈尔斯的思想,调整思维,尽可能用简便的方式达成目标。你应该选择用简易的方式做事。如果你在与别人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躺在树荫下的吊床里,喝着柠檬汽水,打着手机,轻松自如地完成了工作;而其他人则要急匆匆地赶公交车,拿着塞得满满的公文包,走在繁忙的街头,在接待室里挨着时间等待……二者相比,当然是你更明智和高明。

    必须指出,用简易的方式做事不等于懒惰;同样,应该反对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的行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错。

    许多西方人喜欢赛马。不论是比赛标准用马,还是驾车比赛的马、快步马、侧对步马,尤其是侧对步马,都是不能简单应付的。为了让侧对步马取得好成绩,需要为它配备几十种用具:长短不同的脚绊、膝靴、踝靴、头杆、眼罩、不同的马笼头等。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影响马在比赛中的表现。因此我们就可以领会到,当感觉马的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做一下检验,全面地检查一下它的用具。你可以一次一样地进行,戴上或取下眼罩如何?耳朵里塞上棉花又如何?依次类推。

    但是大多数人不是这样做。他们仍坚持让自己的马以原来的状态继续比赛,或者不断地用鞭子越来越起劲地抽打赛马,企图凭着这种坚持赛到底的精神改变结果。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都是希望这不争气的马再加把劲。

    但是,如果马的蹄铁不合适,再怎么加劲也没有用,只有换上合适的马蹄铁才行。顺便说一下,你知道吗?一匹赛马在每次比赛后都要休息一至三天,这样才可以使它摆脱赛场上的应激状态。希望赛马不断加劲是十分不明智的,想办法使马保持良好的状态才是明智之举。

    无论如何,大多数人关于坚持不懈的观点,就像希望赛马的比赛应该立刻重新进行一次一样,他们不是认真地调整赛马的状态,而是希望赛马以原来的状态,在重新开始的比赛中,从原来的第五名基础上,跑出第一名的成绩来。

    许多教练因为这样的个性输掉很多比赛。你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教练,在中场休息后,他走出休息室,球队已经输掉28分,球员被教训得不知该如何打下去,他却对着电视评论员大嚷:“我们会按原计划打完比赛。”坚持原订的比赛计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忍不拔,而是呆板和愚蠢。

    【学会灵活地跨越生命中的障碍】

    塞缪尔·斯迈尔斯非常喜欢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它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丧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

    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行。”

    “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你的目的地。只要愿意你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么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概念,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

    “微风可以把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之所以坚持你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

    此时,在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似乎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小河流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塞缪尔·斯迈尔斯指出:我们的生命历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成某种程度的突破,往理想中的目标迈进,也需要有“放下自我(执著)”的智能与勇气,迈向未知的领域。

    为了达成目的,有时我们要懂得变通,懂得顺应潮流,才能找到一条生存之道。学会灵活地跨越生命中的障碍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你不妨试着改变自己。

    【本章要点与思考】

    1.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说,学会思考是最重要的事情。多一分思考,就多一分收获。

    2.灵活的思路是一个人把握更多机遇、获得理想人生的保障。

    3.在生活中,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改变固定、僵化的思维方式,灵活性地去思考,不懈地去努力尝试,很多“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

    4.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要一味模仿别人;善于用简易的方式做事的人更容易取得杰出的成就。

    5.在生活中,你曾经有过因不认真思考而引起失误和遗憾的经历吗?

    6.你觉得自己在思维能力方面是不是还有待提高?你想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