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他去世,我才从他女儿那里看到几册日记,取名《丛葬》,张文告诉我,共七十册。日记都是写在很差的学生练习本上,纸张都脆弱了。为什么叫《丛葬》呢?是熊十力生前曾把几册书寄存在张中行处,告之曰:“我死后,就烧掉葬之。人去字亡,希望也随之速朽。”张中行很欣赏这几句话,其意也是自己的心绪的表达吧,所以自己也把日记看作是生命的葬处。时光下的流逝,一切都要成为空无。
虽然生命没有意义,但每一天也要在充实中延续着。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珍惜它的存在,希望能诗意地存活着,在他也是一个并非非分的期盼。不走成圣的路,安然地在这个世上生活,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可以说,他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个旷达之人。所谓悲观,不过是在哲理层面的思索;所谓旷达呢,那就是他人生的态度。有了这两点,在思想上就不会那么糊涂,没有迂腐的地方。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可以在无趣中创造出有趣。在《答〈中国青年报〉问》一文中,谈到生的意义,他坦言,人生,并没有意义,或者说,并没有可以证明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假定它有意义,并以此为标准,辨是非,定去取,以期更好地活下去。与一般的人比,他的生活的艺术化,是多少存在一些的。
他尽量从无趣里找到一点趣事,为了填补自己的虚空。所记下的也不过日常的流水账,和鲁迅、周作人的写法没有什么区别。记人、记事,几乎没有故事的点画,偶能知道一点心境,也是蜻蜓点水,淡淡地过去了。写日记的人,有一些是有点自恋癖的,他是不是这样,难说。在我看来,不过是旧有的事情的符号,记下并为日后的回忆或写作做准备,并无胡适那样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我在张文处抄了1995年8月的一周日记,可看出流水账的特点:
24日
周四晴。写《说书集》自序,完。复信,累。
25日
周五晴热,入城。复印,发莉芙文,取汇款。午,在老地方招待韩小蕙、王贺玲,玺恩参加。下午,孙毅来送样报。颇累。
26日
周末晴热,终日处理来件,累。
27日
星期日,小阴,精神不振。上午,妙华携女儿来。为某中心写禅,无兴趣。
28日
周一,多晴。草禅文,无味。上午,电文先国女儿来。下午,张静来开妇女会。
29日
周二,小阴。午后有阵雨加冰雹,入城。上午,张亚平母子来。杨文凯来。午后小睡,还字账,成七帧。金辉家晚饭……
30日
周三,晴热。盖字印。往邮局,汇文先国五百元,为其女来京路费也。下午,蓝英年及靳连生一家先后来。返家。
看到这些熟悉的人出现在他的日记里,那些岁月的故事在我的脑里便联翩而至了。那时他已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每日还那样忙碌着。记载里的文先国,是江西进贤县文保所干部,张中行的忘年交。为边远的朋友出钱,帮助解决困难,在他是常有的事。给别人一点帮助,送去些许微末的光热,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那些时光便被有趣的事情占据了。谁说不是一点安慰呢?
他的《丛葬》,是大有人间气的,世俗的乐趣也有。翻阅中偶也能感到人的离散与遇合的苦乐,那是他敏感的诗人气质的流露,一切都是隐隐的,没有创痛的痕迹。哲学的层面,在他有灰色的一面,悲观主义也是有的。可人生的态度,特别是审美的态度上,他就不喜欢灰色,因为这样连一点欣慰的空间也没有了。他希望的是有这样一个空间,使自己枯燥的生活有一点刺激和美丽。所以在他的文字里,非但没有苦的大流露,而且还有日常的琐碎的趣味,心性的鲜活的存在,这对他是有大的意义的。
我忽记得他生前对贾平凹的《废都》的微词,从中似乎可看出他内心的审美标准。《废都》大热的时候,我和他谈过该作品,先生觉得,太动物性了,人应把社会的和美的东西呈现出来,文化的意义是使人脱离动物性,而不是还原到动物性。他青年时期拒绝现代主义的诗歌和小说,远离革命的文学,都是不愿把思想和审美极端化的缘故,反倒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这和他的哲学观有一点差异。至于波德莱尔、卡夫卡的风格,也都没有进入他的视线。如果在艺术的王国里也没有了安宁和美丽,人的存在就太惨了些吧。这个态度,我认为呈现了他古典主义的特征,不革命和不欣赏现代主义,都与此有关。人在过程里不要过早地葬送了自己,虽然我们的终点是坟。丛葬只是最终意义上的,在生命里的每一天,何不去拥有爱和欢愉呢?
翻检张中行的作品,其中几乎没有神经质的低语,写爱与苦楚的生活,即使最惨烈的地方,也没有滑向歇斯底里的境地。在他的头脑里,人是理性的动物,不可以将龌龊的、混沌的东西与人心的秘密连在一起。这是一种节制,其背后还是儒家的那套东西。在思想的深处,他是“非孔”的,不喜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可是在审美的层面,他讲求的却是中和之音。你看他的诗词,就有士大夫的痕迹,都不走偏锋,是雅正的那一类。至多是古诗十九首的古风,感伤而不失悲慨,在极度忧戚里,还有隐隐的哲思在。那哲思是有秩序的,美的,不越矩的,似乎是晚明文人的跨俗的漫步,只是增加了现代哲学的意味罢了。
近代以来的文人日记,可谓五花八门。李慈铭、胡适、吴虞、郑孝胥都有日记行世。有的是大人物的笔记,有的是名学人的遗稿。张中行写这些东西时,没有什么名气,不过流水账而已,我相信也没有流布世间的用意。只要看那些破本子的样子,就能感到他的心态,他并不是故意为之。过往的岁月还有什么可留念的吗?乡下的溪流,县城的街道,古都的绿树,故宫的琉璃,都有他所恋、所爱、所喜的地方。北大红楼的夕阳,护城河的垂柳,印着他的痕迹。热恋的与失恋的,憧憬的与遗憾的,都在那里暗暗地被书写着。《流年碎影》的写作,就参照了这些旧账,他重翻那些文字时,心是不平静的。那么多的故人的逝去,一道道屏障的消逝,在他是一种哀凉,能说这里没有对自己的感伤吗?
我以为张中行的日记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它不像胡适日记那么有文化的风潮因素,却折射出普通知识人的价值。整体看来,日记很真实,内心的许多东西都无伪地呈现了出来,比如对周边生活的看法,对家庭琐事的记载,外来交往的笔记,都是常人的记录。他的写法大概受到周作人的影响,简约、内敛,没有炫耀的地方。阅读张中行的日记和作品,是有参照意味的。你可以看出他的平常心和非凡的爱意。他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在最无趣的地方也能找到趣味。这是文字里可贵的东西。对读他的文章和日记,几个时代的印记都飘然而至。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价值也是不可小视的。由一个人的面影,读一个民族的心史,我们不能不叹之又叹。历史有时就写在这类的野史札记里。异彩来自平常,在日常里的笑意,才汇聚成了精神的景深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