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清大学竞技体育运行的动力机制
在实现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过程中,只有当大学竞技体育拥有较为适度发展动力的时候,它才能保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厘清大学竞技体育运行的动力机制主要任务是解析大学竞技体育发展、运行的动力机制结构,只有找准了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根本核心和动力所在,那么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才有保障。
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最根本地看,也产生于需要,这种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源。在大学竞技体育发展中,产生动力源的主体即动力主体,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微观层次主要是个体行动者即学生运动员;中观层次主要是指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大学;而宏观层次主要是国家教育系统、国家体育事业。这三个不同的动力主体产生各自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不同的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动力,而他们产生的各自不同的需求指向就是动力受体,也分别为三个方面。大学竞技体育动力主体通过参加大学竞技体育竞赛来获得满足各自的需求,来指向动力受体,而其中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就是动力的传递媒介。
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原理,只要满足了三个层次各自不同的需要,大学竞技体育的运行就能畅通起来,就能呈现良性运行的态势。而在动力主体这三个层面,如果有一个层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都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正常运行。因此,必须要把三者之间的需要整个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汇成一个合力,使他们各自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保证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制定政策、选择模式、管理规划时均要考虑大学竞技体育动力主体三方的需要。这样才能做到大学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的创新,用以形成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保障体系。
(二)以竞赛体制改革作为大学竞技体育运行机制的突破
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动力机制结构图中,发现一个牵制面很宽的一个点,它是整个动力机制链条中关键的一环,那就是大学竞技体育动力的传递媒介——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大学竞技体育动力机制中三个层面的需要通过大学竞技体育竞赛表现出来,又通过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得到实现。因此,大学竞技体育竞赛非常重要,建立适应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竞赛体系就更重要。所以要以创新的态度,以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来调整和理顺大学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
大学竞赛体制改革是为了促进大学竞技体育发展,推动大学竞技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多样化的形成。改革时要正确处理好竞赛市场化和竞赛为训练服务的关系;竞赛体制改革的着眼点要放在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国家的积极性方面,提高竞赛管理水平,使竞赛工作得益于教育、社会,服务于教育和社会。竞赛的安排要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训练的需要、适应多周期的需要。要分门别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大学竞技体育队伍的需要安排好竞赛。要深化全国大学生综合性运动会、全国大学竞技体育单项竞赛的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竞赛市场要求、有利于服务大学竞技体育高水平训练需要的竞赛管理体制。
对于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改革应该如何进行?从2002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家的意见。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层次少,数量少的现状,有56.3%的人认为应增加区域内校际比赛,就是说要按地理或行政划分区域,然后广泛开展区域内大学之间的校际比赛来增加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次数。有65%的人认为应增加区域间的校际竞赛。按区域划分大学后,进行区域与区域间的大学竞技体育比赛来增加竞赛次数。有57.5%人认为应该增加全国性单项体育竞赛的次数。有50%的人认为某些项目应该实施联赛制。还有23.8%的人认为应缩短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周期来增加大学竞技体育的次数。从以上各种观点来看,在改革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实现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创新时,可以参考以上各种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综合这些建议,建立一套由区域内、区域间和全国性,这样三个层次的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在竞赛方法上对能实现联赛制的项目尽可能实行联赛制。如果这种新的竞赛体制一旦形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层次少、数量少的问题;同时也为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和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奠定了基础,也为大学竞技体育走向市场化、商业化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提供了条件。
第一章 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扩大和保持“CUBA”篮球与“飞利浦杯”足球联赛的成果
发展我国大学竞技体育事业,实现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因为别的国家从事大学竞技体育的时间比我国长,积累的经验比我国多。在吸取别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能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同时也能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许多创新的方法或创新的理念。
总结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同时这六个方面也是值得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时借鉴的经验。
第一,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认识观念上,注重了它的教育意义和对大学的贡献作用。
有竞技体育特长的学生应该发挥他们的优势,大学应该为他们提供竞技体育的教育需求。从而满足学生的竞技体育需求,而且竞技体育本身有着深厚的教育意义,应该纳入到教育课程中。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竞技体育能提高大学的声誉、扩大生源、筹资兴教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组织上,建立了自主、自治、严谨的管理协会制度。
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是纯协会社团性质的管理,在组织上比较自主,不受更多的政府部门约束,因此容易发挥协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代表成员的利益。但是在自主的同时,也建立了一套相当规范、严谨的法律制度来管理和协调组织的运行,完成组织的使命。
第三,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运行中,注入了恰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的运行中恰当地运用了奖学金激励机制和竞赛资格审查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的运用,既调运了学生运动员学习、训练、参赛的积极性,也较好地解决了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第四,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经费筹集上,充分采取了学校办、社会办、市场化的方法。
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的经费筹集上,走出了大学的校园,摆脱了仅依靠大学出资而经费短缺的困境。而是充分地依靠社会,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发挥了现代媒体在大学竞技体育中的作用。经费的解决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利益分配和壮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五,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上,形成了多层次、多数量的竞赛体系。
适应大学的需求、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国外大学竞技体育形成了多层次、多数量的竞赛体系。因为只有竞赛多,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大学赢得比赛,让大学有更多提高声誉的机会,才能提供更多与市场接触的机会,才能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
第六,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上,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外在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道路上,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了大学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从而带动了中、小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大、中、小学的竞技体育相互衔接起来,解决了生源因难的问题,取得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以上六个方面国外大学竞技体育在发展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思路、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国外大学竞技体育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发展大学竞技体育事业,必须研究市场经济如何运用到大学竞技体育中去。如果不培育和开发大学竞技体育市场,如果不利用市场外部(国家、社会、其他行业和个人)争取更多的大学竞技体育资源用于大学竞技体育,那么大学竞技体育就得不到快速的发展。
对于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能否也走市场化的道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有学者认为高校体育一定要走依靠社会办体育路子。应以学校的品牌、高水平运动队的品牌吸引社会赞助、弥补经费不足;以合作共建,企业带资、学校出地等形式兴建体育场馆,以有偿使用方式逐年收回成本,达到学校、师生员工得到改善体育锻炼条件的实惠,投资方得到经济利益的双赢效果;在满足学校教学、训练和有计划的学生课外活动、比赛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场馆应坚持对外开放、有偿使用,实现以体养体,增加体育的造血机能。【2】
2002年通过对80位大学体育部主任和教练员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大多数的人认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实行市场化时,已在具有较多电视观众或实地观看比赛的观众、愿意赞助体育比赛的商家、进行体育赛事转播的媒体(电视、电台、网络)、大学竞技体育的高水平比赛这几个方面初步具备了条件。也就是说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大学竞技体育市场化的条件。
我国从1998年开始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和从2000年开始的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飞利浦杯)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大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革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其一是成功的运用了市场,其二是进行竞赛体制改革实行了联赛制。虽然目前这两个项目的运作和管理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但是它已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走向市场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有83.3%的人也认为这两个项目的改革比较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因此为了保障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应该继续保持和扩大这两个项目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另外,为了实现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还应该广泛与国外进行交流和合作,来尽快推动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我国已做出了初步尝试。如:2002年3月6日,由教育部学生体育联合会与美国马奇集团共同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中规定,双方将在中国的高校中展开一系列的体育竞赛和增设计划,以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怎样培养高道德水平、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的三高学生,一直是教育部学生体育联合会探索的内容。这次,他们与美国马奇集团合作,将在国内的一些高中、大学率先展开篮球、跳水、武术、网球等体育竞赛、校园体育以及娱乐活动,使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马奇集团主度布鲁姆先生表示,希望通过交流,推动中美两国在教育、体育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学校体育,使之市场化、国际化。【3】
据悉在2002年,中国与英国为了促进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并响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足球应从娃娃水平抓起”的号召,中英制定了“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将在中国北京、上海、重庆等地中小学广泛开展足球运动,该计划花费15亿英磅,为期15年。这也是学校竞技体育国际交流和借鉴的一种方法。
注释:
【1】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
【2】颜吾佴.高校体育需要大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4.16,第4版
【3】辛见.中美合作推动我高校体育市场化.中国体育报,2002.3.6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