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社会所需人才,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体育工作的建设中;在面临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及后奥运体育改革的形势下,大学竞技体育应当承担什么样的重任?能否承担这些重任呢?发展趋势应该是怎么样的?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革?还有哪些问题是急需进行研究的?等等。在本著作收笔之时,作者不禁仰靠长思,扶案自问!
一、关于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合理性的问题
在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频发的文件中提出,大学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从这一目的和目标中可以看出,目的是体育人才,而体育人才是多方面的,运动员是人才,教练员是人才,从事体育科研人员是人才,体育管理人员也是人才,等等。但目标却是从竞技方面提的,要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为的是国家的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仔细推敲起来,目的和目标之间距离太远、空间太大,目的过于宏观,目标却较窄。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教练员、学生运动员,无论是从现有条件出发,还是从各自利益考虑,均想在大学之间进行比赛、交流、宣传,并通过大学竞技体育的引领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并丰富学校校园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参加国际比赛,完成国家任务则是在达到基本需求,完成基本任务之后的较高层和深层的连带效应。所以对以上目标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是非常急迫的。
二、关于影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
在讨论影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目标实现的因素中,管理体制是首要的因素,而体制问题又涉及到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问题。在培养优秀运动员人才上,体育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50年的历史沉淀,又有庞大的网络层次;既有国家财力的支持,又有政策的扶持。虽然体育系统办体育现在暴露出许多问题,但是国家是否会因这些问题而放弃国家利益呢?或许在2008后奥运时代会有分晓。但现今看来,教育系统办体育和体育系统办体育在资源优势上是不可较量的,仍然是体育系统占有绝对的资源和优势。因此,大学竞技体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国家要在体制上理顺,在重心上转向。其二是各大学内部的条件,目前开展大学竞技体育的学校较多,但是各学校在经费保障方面都有限,这样就会限制竞技体育方方面面的发展,如训练设备、场地、科研配备、高水平教练员的聘用、优质的生源、参加比赛等一系列的问题。第三是大学竞技体育所依赖的中学竞技体育及小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薄弱。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在学业负担过重,在独生子女增多,在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现在,中学及小学开展竞技体育的现实基础还不足以成为支撑大学竞技体育的强力后盾。第四是大学生体育协会如何完善职能,如何发挥更好的综合、协调、规划职能,如何发挥各地体协和分支机构的功能,从内部理顺各大学的问题,成为真正管理和服务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团体。第五是国外大学竞技体育经验的借鉴,是想走美国之路,还是日本之道,如何把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是在大学竞技体育目标确定前首先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大学竞技体育发展中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改革
作为主管大学竞技体育的主管部门的大学生体育协会,其主要职责是什么?主要工作是什么?机构设置又是什么?是名为社团性质的协会,实为国家行政领导部门呢?还是真正成为社团化的协会制呢?其在大学竞技体育中真正的地位和作用应如何来界定和确定,学生体育协会组织机构如何设置?法规和章程如何制定,怎么才能理顺管理体制和协调运行机制等等。
(二)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
目前普遍反应学校体育比赛较少,以往那种一年一次地区性体育比赛、4年一次全国性比赛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竞技体育训练的要求,面对职业体育竞赛种类繁多、频数增加的局面,大学体育竞赛如何改革,如何能广泛、充分地利用媒体、社会、市场的力量来改革大学体育竞赛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前困难的问题。
(三)学训矛盾的合理解决
在大学竞技体育训练中天然地存在着一对矛盾就是学生运动员学习和训练在时间上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无法得到很好的答案。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来提高运动水平呢?还是以满足学习任务来降低运动技术要求呢?是以延长学生学习年限来求得文化课成绩的平衡呢?还是以限制运动训练时间来弥补学习时间的不足呢?教育体制与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怎么样才能在大学竞技体育训练中得以调和呢?
(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竞技体育的加强
由于生源的短缺,没有好的苗子输送,致使大学竞技体育只能招收一些文化教育较低,在体校或体育技术学院运动队退役或没有潜力的运动员,从而限制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基于此种情况,应该着手大力加强中小学竞技体育的建设,使对竞技体育感兴趣,有特长的孩子能接受到高水平的训练,帮助他们走上竞技体育的道路,让他们成就他们的特长,以真正中学生的身份和水平迈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竞技体育训练。只有形成塔基较大的规模,大学竞技体育才有可选之人,才能成为有本之木。
四、大学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竞技体育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主体
无论从国外经验来看,或是从研究成果来说,亦或听一些主管部门领导私下里谈,在将来大学竞技体育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主流,而不是现在形式上专设的地方省队或国家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现形国家竞技体育模式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深层的问题,如: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退役就业困难;国家投资过大,成本较高;利益不均,条块分割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现形国家竞技体育体制不可解决的死结。所以国家竞技体育体制必将会发生变革,在此种情况下,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必须大学竞技体育自身建设完善,发展良好。
(二)大学竞技体育未来一段时间应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
若想大学竞技体育将来能承担国家大任,则必须现今选择内涵式发展道路。苦修内功,不能急于求成,从规划、从战略、从基础、从深层扎扎实实抓起。全方位、纵深构建起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图景。
(三)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会经过“体教结合”逐步过渡到独立的发展模式
从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来看,大学竞技体育会经过一个长时期的“体教结合”过程,然后逐步过渡到完全由教育承担竞技体育的模式。因为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实质上强化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推迟了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而在这个过程中,在解决现有体制中存在的那些不可缓和的矛盾时,采用了“体教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从根本上不能解决现行竞技体育体制中的症结,但是可以缓和矛盾,而这段时间恰好教育部门可以利用体育部门的资源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等完全有能力接受重任时,将会独立承担起我国竞技体育的国家重任。
(四)大学竞技体育训练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法制化道路的推广,职业体育的成功经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自主招生的面积和权力逐渐扩大。这些有利条件,均会给大学竞技体育走社会化、市场化创造良好的空间。
(五)大、中、小学竞技体育体系逐步一体化
当前,竞技体育在学校各个学段的热衷程度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基本呈现一个越往下走越不重视的现象,即大学非常重视,中学次之,小学一般。这样使得学校竞技体育不能很好的相互衔接。只有把大、中、小学竞技体育系一体化,才能把三级训练、比赛、人才输送机制相衔接起来,才能保证大学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