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参考文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王利平.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P:131~167

    [2]杨银付等.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P:107

    [3]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2

    [4]A.P.瑟尔瓦尔.增长与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P:9

    [5]刘佐等.发展社会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3,P:8

    [6]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P:15

    [7]张琢等.发展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P:18~19

    [8]田建国等.大学教育综合化.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2,P:2

    [9]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P:1~2

    [10]高孝传,杨宝山.课程目标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P:15~23

    [11]lisa pike masteralexi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port management,aspen publisers,inc。gaithersburg,maryland 1998,167~171

    [12]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3,P:33

    [13]张诚.论高等学校的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体育科学,1986.2,P:9~15

    [14]刘德佩等.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可行性研究.体育科学,1988.1.P:6~10

    [15]吕铭华.此同时试论其必要与可能——对全国部分高校及我院高水平运动队的看法.北京高校体育,1988.1,P:28~31

    [16]黄渭铭.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战略思考.北京高校体育,1989.4,P:39~43

    [17]祝瑞雪等.对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再认识.北京高校体育,1989.4,P:51~53

    [18]许峰.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综述.中国电力教育,1996.1,P:52~54

    [19]蒋玲等.略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体育科技,1998.2,P:79~81

    [20]张军等.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分析.体育学刊,2000.2,P:113~114

    [21]谭震皖等.论高校可持续发展理与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0.2,P:113~115

    [22]彭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燕尾服方向的探讨.湖南体育科学,1988.3.13~16

    [23]戚晓明.试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战略.山东体育科技,1990.3,P:64~66

    [24]徐明欣等.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内在规律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1,P:50~54

    [25]姚若驹.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战略初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4,P:24~27

    [26]孙兴岱.山东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设想.山东体育科技,1996.4,P:41~44

    [27]曹景伟等.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机遇.浙江体育科学,1999.3,P:1~5

    [28]黄景东等.完善和发展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理论探索.体育科学研究,2001.1,P:31~34

    [29]安儒亮.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4,P:59~64

    [30]葛新发.高等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障碍与对策.体育高教研究,1995.4,P:9~13

    [31]于振峰等.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体育科学,1998.3,P:24~27

    [32]石宏等.试析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校体育.1998.3,P:40~41

    [33]李明清.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总是及发展对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1,P:122~126

    [34]高林洲.目前普通高校课余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P:83~85

    [35]姜丽娟.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体育学刊,2001.3,P:46~48

    [36]王春生.论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构的模式.北京高校体育,1988.3,P:21~24

    [37]张万和.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目标管理问题的初步研究.体育高教研究,1989.1,P:79~87

    [38]赵鹏南等.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研究.山东体育科技,1991.2,P:6~9

    [39]郭永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的科学管理与整体建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2,P:59~64

    [40]黄光汉等.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和训练机制的研究.汕头大学学报,1997.4,P:69~73

    [41]李慧林等.论高校高水平运动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2,P:145~147

    [42]张又新等.普通高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组织管理模式.体育学刊,2001.3,P:43~46

    [43]刘绍曾等.国外高校培养运动员的经验与我国的对策.体育高教研究,1990.2,P:62~65

    [44]饶远等.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云南高教研究,1996.2,P:75~78

    [45]王波等.中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P:26~31

    [46]王永盛等.中国、美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P:5~8

    [47]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0.4,P:15~21

    [48]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体育与科学,2001.3,P:5~8

    [49]苏景春.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质疑.新疆体育科技,1991.1,P:31~34

    [50]陈春政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水平不高探因.山东体育科技,1997.2,P:79~81

    [51]石宏等.对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新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P:19~22

    [52]石宏等.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方向性问题的初步探讨.浙江体育科学,1991.4,P:24~27

    [53]朱萍等.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学校体育,1998.1,P:42~43

    [54]张德新等.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工作的反思.中国学校体育,1998.1,P:40~41

    [55]丁海勇等.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科研,2000.4,P:14~16

    [56]娄德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57]张平.中美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58]赵志坚.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59]陈浩.山东省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60]张疆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制所处的困境及向俱乐部制转化的可行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61]张平.论中国高等院校竞技运动的驱动机制——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创新.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62]陈伟强.中美大学体育竞赛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63]Smart &Wolfe,Examini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a resource-based view,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0.14,P:133~153

    [64]Karen E.Danylchuk,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1.4,P:364~379

    [65]时进强我国高校橄榄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001级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P:10~13

    [66]A.W.TAYLOR.THE ROLE OF INTERUNIVERSITY ATHLRTICS:ACANADIAN PERSPECTIVE.SPORTS Dynamics Publishers,1986,P:19

    [67]蒋玲等.略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价值.体育科技,1998.2,P:79~81

    [68]张瑞林.谈我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措施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P:37~50

    [69]Understanding University Athletics:Cultural,Strategic,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0.14,P:85~104

    [70]张德等.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P:10~21

    [71]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9,P:358

    [72]伍绍祖.在1994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体育改革文件选编,(1992~1995),P:42

    [7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00),P:25

    [74]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汇报工作.体育工作情况,2002.2,P:5

    [75]王德清.自主办学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研究,1999.1,P:32

    [76]康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0.10,P:10

    [7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P:46~48

    [78]别卫青.大学体育.养德益趣中国体育报,2002.3.7,第7版

    [79]傅上之.校长的感召.中国体育报,2002.3.14,第7版

    [80]彭则鹏.办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体育,2002.3.14,第7版

    [81]邵宗正.继承“老东大”的体育传统中国体育报,2002.4.11,第7版

    [82]颜吾佴.高校体育需要大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4.16,第4版

    [83]王大中.在体育代表队跳水队、田径队、赛艇队庆功会上的讲话.清华大学体育代表队队志,2000

    [84]周之华等.大、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1),P:106

    [85]韦继康.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昆明大学报,1999.2,P:72~75

    [86]Karen E.Kanylchuk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in Canadian Universities:Perspectives on the Future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October,2001.4,P:364~378

    [87]鲍明晓.体育概论新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P:97

    [88]陈秋喜.体育管理体制的本质、分类及我国的特点.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89]John R.GerdyThe Successful College Athletic Program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Oryx Press,1997,P:95

    [90]杨铁黎,李小伟.从中运会看我国课余训练.中国教育报,2002.8.29,第4版

    [91]http//www.ncaa.org/NCAA Membership Breakdown.htm

    [92]Leonard.A Sociolgial Perspective of Sport.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P:111

    [93]Arthur A Fleisher The nath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A study in cartel behavio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87

    [94]James J.Duderstadt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and the American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Michigan Press,2000,P:136

    [95]田慕青.季克异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中国体育报,2001年9月14日

    [96]田麦久等.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2000年体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97]李晋裕.推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大决策.体育学刊,2001.4,P:1

    [98]宋尽贤.近15年来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与不足.体育学刊,2001.4,P:2

    [99]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通知(2001年7月26日)

    [100]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年12月15日

    [10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7.22

    [102]1999~2000.NCAA DIVISIONI MANUAL Constitution Operation Bylaws Administrative Bylaws,P:1

    [103]http://www.cisport.ca/

    [104]http//www.fisu.net/

    [105]张凤,何传启.国家创新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

    [106]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0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8]陈希.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的试验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2002.1

    [109]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章程,1999.1

    [110]陈希.对美国十所大学体育的考察与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P:112~121

    [112]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10

    [113]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群众工作部编.彩虹志愿者培训手册,2001.4,P:21~27

    [114]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P:44~59

    [115]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P:185~230

    [116]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P:219~226

    [117]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P:299~309

    [118]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P:103~108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P:1~46

    [120]Donald ChuSport and Higher Education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Inc,1986,P:57~155

    [121]周雷.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目标与管理的研究.体育科学,1996.6,P:19~23

    [122]张军.对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再认识.体育学刊,2000.5,P:96~99

    [123]李庆.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中国传统竞技体育的参与和挑战中国学校体育,2001.6,P:34~37

    [124]曾小松.影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诸因素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P:115~116

    [125]金安禄.大学生篮球联赛与高校体育改革.中国教练员,1999.1,P:28~29

    [126]曲小峰.中美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1998.6,P:45~47

    [127]谷志立.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管理体制现状分析与对策.体育与科学,2000.4,P:24~28

    [128]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P:7~9

    [129]单涛.论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3,P:67~69

    [130]林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管理行为探析.湖北体育科技,1998.2,P:57~61

    [131]钱铁群.从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看我国高校女子高小平运动队的发展.中国体育科技,2000.11,P:42~44

    [132]徐炜光.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对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9,P:83~84

    [133]李颖川等.中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现状与发展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P:41~43

    [134]李晴慧.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体育学刊,2002.3,P:138~140

    [135]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简报第32期.体育专辑(五),1997.9

    [136]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简报第33期.体育专辑(六),1997.9

    [137]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简报第34期.体育专辑(七),1997.9

    [138]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简报第35期.体育专辑(八),1997.9

    [139]政协全国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简报第36期.体育专辑(九),1997.9

    [140]郝克明.中国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选择的思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P:41~46

    [141]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4,P:48~51

    [142]许永刚.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P:5~10

    [143]于善旭.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2,P:43~45

    [145]于善旭.关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构想.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P:7~13

    [146]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体育学刊,2002.1,P:1~3

    [147]周登嵩.体育科研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P:109~142

    [148]范先佐.筹资兴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P:55~153

    [149]曲宗湖,刘绍曾,邢文华.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9,P:245~388

    [150]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P:79~95

    [151]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P:1~32

    [152]乔治,斯坦纳著,李先柏译.战略规划.华夏出版社,2001.1,P:98~242

    [15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六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P:246~247

    [154]金一鸣.教育社会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P:157~173

    [155]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P:1~17

    [156]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P:235~245

    [157]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P:123~23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