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峰艺术人生-公开秘藏文物,艺术播向社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历史上所有文物收藏家,每获精罕珍品,多会深阁秘藏,不肯轻易示人。因为示人会招来掠夺,甚至杀身之祸。

    自宋、元、明、清以来,一些官吏,眼见心谋,杀人掠货的实例不少。因此,凡是文物收藏家均会为其子孙立下“不可示人”的家规。中国“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抄家之风,席卷中华大地,不管是国家的还是私人的“四旧”文物,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虽然文物政策得到落实,有些抄家的文物尽管规定可以发回本人,但尚存的已不到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政策,如春风化雨,但收藏家们还是心有余悸,甚至对文物已丧失信心。“左”的阴影还笼罩着人们的思想。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不断深入人心,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面,政通人和。党中央为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大环境,谢志峰作为党的政法机关的中层干部,对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领会尤深,所以,他对新时期的文物政策,亦有独到的见解,就在人们还没有完全走出“文革”的阴影的时候,他勇敢地运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他在文物收藏界首先提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开放”的观点,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解开了“文物不予示人”的思想禁锢。他说,“我收藏的文物,按宪法规定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私人财产,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藏宝于民,国宝归国,这是历史必然。”因此,他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凡是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是社会共有的民族财产,应该公诸社会,让人民大众观赏,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春,以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胡根天等政协委员,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州市的变化,提出重新评选新的羊城八景,以推动广州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建议让谢志峰收藏的明、清羊城八景图公开展览,让广州市人民了解广州羊城八景变迁的历史。并把此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活动。这一建议,得到广州市领导的热情支持。叶选平市长认为,这项活动可以提高爱祖国、爱广州的思想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从而丰富我们广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并对占今羊城八景有关展览问题,批转广州市政府办公厅与谢志峰联系。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谢志峰表示坚决支持,同意将所收藏的明清羊城八景图及历代名家书画公诸于世。

    一、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览的始末

    广州市人民政府征得到谢志峰同意,由市政府主办“谢志峰昆仲藏古今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的明确答复后,市长叶选平十分重视,市人民政府首先成立重评羊城八景筹备委员会,并于1985年7月13日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公布了广州市重评羊城八景的评委会名单。吴南生、杨应彬、许士杰、叶选平、林西、吴有恒、罗培元、周希友、胡根天、胡希明、陈残云、欧阳山、红线女为评委会顾问。评委委员由秦牧、黎雄才、关山月、商承祚、刘逸生、黄文宽、杨之光、丁希凌、杨奎章、许实、谢志峰等72人组成。对新羊城八景进行采点活动。与此同时,于1985年6月29日,市政府相应组织成立谢志峰昆仲珍藏古今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览筹备小组。吴南生、商承柞、关山月、黎雄才、吴三立等为顾问。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绮绮为筹备组组长,成员有杨奎章、黄文宽、苏庚春、李曲斋等十人组成。具体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黄金瑞同志负责。1985年7月13日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小组会议,具体研究筹备展览工作的有关事宜。8月31日召开第二次筹备小组会议,各小组汇报筹备工作进展情况。9月5日召开第三次筹备小组会议,正式确定展览名称为“谢志峰昆仲藏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会议商定总的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具体业务由杨奎章同志负责组织。商承祚、黄文宽、杨之光等负责作品的审定。保卫工作由市公安局王龙副局长负责。展出时间定于1985年10月14日至29日,地点在文化公园第七馆。

    1985年10月12日上午,由市政府办公厅主任李祯荪同志召开“谢志峰昆仲藏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新闻发布会,除广州地区的新闻单位参加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港澳地区的《文汇报》、《大公报》、《澳门日报》驻广州办事处的记者亦出席了会议。正式通报了展览的筹备工作情况,宣布展览会将准时在10月14日上午10时即广州解放36周年纪念日举行开幕式。同时,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宋怒忠同志即在展场召开公安局治安处、内保处及荔湾区公安分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保卫工作会议,部署了展览会开幕式及展览期间的保卫工作。当天下午3时,还举行了预展,广州市重评羊城八景的顾问、评委和展览筹备组的全体成员亲临参观指导。中共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同志下班前,在副市长赖竹岩的陪同下,专门来展馆进行了检查,对展览工作的组织及整个布展工作表示满意。这充分说明广州市委和市政府对“谢志峰昆仲藏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的重视。

    1985年10月14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这一天。正是广州解放36周年纪念日,广州文化公园,彩旗飘扬,繁花似锦,一派节日气氛。上午10时正,举行了“谢志峰昆仲藏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的开幕仪式。

    开幕式由常务副市长杨资元主持,并宣读了许多贺信、贺电。当杨副市长展示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艾青寄来的题词“今古奇观”四个大字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随后,著名书画家赖少其代表嘉宾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最后,由原省长梁灵光同志讲话并剪彩。

    参加开幕式嘉宾有广东省的领导及老同志刘田夫、李坚贞、吴南生、寇庆延、杨应彬、王宁,广州市的领导有张汉青、邬梦兆、宋怒忠、黄松华、赖竹岩、陈绮绮、梅日新。

    港澳地区的有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祈峰及知名人士马万琪、廖安祥、林真等。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有商承祚、关山月、黎雄才、秦牧、廖冰兄、杨奎章、黄文宽、陈雨田、刘仑、杨之光、芦荻等各界人士1000多人。可以说宾客如云,隆重热烈。11时左右,广州解放36周年纪念大会结束后,省、市主要领导叶选平、许士杰等陪同杨尚昆、习仲勋等中央领导赶来参观,把开幕式推向高潮。新闻媒介蜂拥而至。

    当天,《羊城晚报》第一版就作了详细报道,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亦作了现场转播。第二天,《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以及港澳地区的《大公报》、《文汇报》、《澳门日报》均作了报道。《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及香港《文汇报》还分别登了长篇的通讯。在海内外都引起了良好的反响。普遍认为,像这样的私人收藏文物书画展览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是解放36年第一次,也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开了历史先河,在广东乃至全国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展出的半个月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入场参观的观众达8万多人。通过参观和新闻媒介的宣传,使广州人民对宋、元、明、清以来的羊城八景的变迁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为重新评定新的羊城八景作了舆论的准备。

    1986年3月6日,《广州日报》正式公布了羊城新八景。经过一年的酝酿评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广州城的风景名胜画卷翻开了新的一页。评出羊城新八景是:云山锦绣,珠水清波,红陵旭日,黄花浩气,流花玉宇,越秀层楼,黄埔云樯,龙洞琪林。欣赏和歌颂盛世河山,此其时矣。至此,谢志峰昆仲藏古今羊城八景展览亦完成了历史任务。为了实现他“国宝归国”的夙愿,为了感谢广州市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谢志峰郑重宣布将家藏的古今羊城八景书画及明清名家书画作品共130多幅献给广州市人民政府。

    《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均在第一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在羊城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1986年7月28日的晚上,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东迎宾馆举行接受谢志峰昆仲捐献仪式。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许士杰、张汉青、宋怒忠、黄菘华、赖竹岩、陈绮绮等以及书画界知名人士商承祚、关山月、杨奎章、刘仑、黄文宽、杨之光、苏庚春等200多人出席了仪式。副市长赖竹岩、陈绮绮代表市政府向谢志峰昆仲颂发了“贡献文物,美德宜彰”的贴金奖匾。并表示对谢氏捐献的羊城八景书画及历代书画名迹,市政府将集中保管,妥善收藏,在适当的时候摘编成册,以广流传,以资纪念,广州地区及港澳地区的新闻媒介都作了宣传报道,终于实现了“国宝归国”的心愿,并编人了1987年《广州年鉴》。

    根据市政府的决定,谢志峰将古今羊城八景书画集结成册,广东省省长叶选平题写了书名,广州市市长杨资元写了前言。1989年6月6日的《广州日报》刊载了这篇文章。

    后来由于市政府领导人事的变迁,出版行世的愿望流产。历史就是这样,总是要留下一点遗憾,现只能将叶选平省长的题字及杨资元写的前言附录后面,并选人部分图片,以餮读者。

    羊城秀色古今奇——《羊城八景古今诗画集》前言

    杨资元

    谢志峰主编的《羊城八景古今诗画集》,图文并茂,记述自宋以来羊城八景的变迁,再现明以来羊城八景景观,可一窥广州发展历史足迹,自有重要的艺术和文献价值。

    广州为历史名城。北屏五岭,余脉蜿蜒,南抵广州,乃白云、越秀二山,南襟珠江,汇东、西、北三江入浩淼南海。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乃花繁果茂鱼米之乡。秦汉以来,先后有南越、南汉、南明三朝建都于斯,历来均为我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万商云集的国际港埠。由古至今,广州是远通亚、非、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迄今近代,广州更成为革命策源地。震世者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辛亥“三.廿九”黄花岗之役,省港大罢工,以及广州起义东方第一个公社的建立等。

    百粤先民,生于斯,劳动、繁衍于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历代的羊城八景,就是凝聚着智慧和劳动结晶的精神财富之一。据考,羊城八景,始于宋,历元、明、清以至现代,为时800多年。各朝“八景”虽殊,俱为佳景则一。春秋佳日,呼朋携侣,或登高抒啸,或临流击水,或花前低徊,或月下流连。而骚人墨客,更泼墨挥毫,写景状物,或高吟低咏,酬唱题襟,或绢素丹青,描红染黛。佳景以诗书画传,诗书画又以佳景而行世。惜尘海浮沉,世事更迭,不少书画珍品,或毁兵燹,或付秦火。《羊城八景古今诗画集》的编者,将其过去家藏及所收集的宋、元、明、清以来有关羊城八景的诗词,及明、清以至现代的羊城八景书画,分类整理,汇编成册,付梓问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殊可珍贵。

    编纂八景书籍,国内不知凡几,仅广州一地,建国后就曾编印两册。但大都以文字记述,诗词题咏及图片说明,少见有书画编人。而本书汇集古今名人诗、书、画、篆刻于册。诗词方面,收有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杨万里以来历朝诗人关于羊城八景的题咏;绘画方面,收有高望公羊城八景,今人唐云的清代羊城八景,关山月、杨之光的羊城新八景。

    还有王个簃、商承祚、赖少其等人的书法。琳琅满目。其中高望公的明代羊城八景,可称旷世奇珍。这些作品,不仅对广州历史、地理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而其本身又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艺术珍品。此乃本书有别于其它同类书籍者。

    杨万里等历代诗人的诗词作品,除一部分是其家藏孤本,未曾公开发表外,多数已散见于各种专集或报刊。而高望公等的画卷,则尚未问世流传。高望公名高俨,明末清初广东新会人,博学多才,工诗、书、画,重节义,负奇气。

    与八大山人、石涛等,在画坛独树一帜,被称为遗民派画家,自成格调。乾隆时朱彝尊认为,吴中有“四王”,岭南的高俨,盖指高俨与寓廷派的“四王”足以分庭抗礼。本书收入高俨的羊城八景图是:《金山占寺》、《珠江秋月》、《石门返照》、《景秦僧归》、《蒲涧濂泉》、《白云晚望》、《大通烟雨》、《波萝浴日》(其中《波萝浴日》原作在“文革”中遗失,现收入的为今人刘仑所补写)。据专家鉴定,乃高氏晚年之作,趋于写生,落笔沉厚,意境深远。满腔爱国热忱,寄怀山川草木。清代八景为今人唐云根据谢氏昆仲所藏木刻版再创作。计有《越秀逸峰》、《伍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邱丹井》、《西樵云瀑》、《东海鱼珠》、《琵琶砥柱》。每幅之后,附有赖少其书写之说明。唐云、赖少其均为当代著名书画家。两人合作,珠联璧合。60年代的新八景,则是现代岭南画派巨擘关山月等人的佳作,并配有吴三立等名家书法。上述作品,虽时代不同,风神各异,但笔墨精湛,各有特色,诚汇古今精妙于一册。

    历代羊城八景及其相应的书画均为文化积累。因山河变迁,世事浮沉,有些景点已经湮没;有些景点虽在,但景物已非。而历史典籍及当时诗画作品,仍将当日风貌保存下来,人们可从中得到教益,满足艺术享受,怡情悦性。《羊城八景古今诗画集》的现实意义,盖在于此。

    《羊城八景古今诗画集》的出版,无疑大有裨益于教化。

    应感谢本书的编者及珍贵图卷的原收藏者谢氏昆仲。1986年7月,他们将家藏的古今羊城八景图和石达开等历代名人书画真迹130多件,捐献给广州市人民政府收藏,实现了其祖辈所训“国宝归国”的心愿。谢氏昆仲的爱国热忱,得到各阶层人士及叶选平、许士杰等省市领导的赞许。是时市人民政府赠以“贡献文物,美德宜彰”的奖匾,以资表彰。

    编者要我为本书出版写些意见。我对诗书画艺术缺乏研究,但通过读全卷后,觉得珠玑满目。韵味悠长,意义深远,获益不浅。因而将所感所想写下,借以就教于广大读者,并向编者表示谢意。是为前言。

    羊城八景的历史的沿革

    谢志峰

    “羊城八景”,据史书记载,始于南宋,1093年北宋绍圣元年,苏轼被贬,先后在惠州、潮州、琼州等地任知府,途经岭南时,云游白云山蒲涧泉、灵山宝陀寺、南海神庙、六榕古刹等古迹名胜地,写下了不少诗篇,对后来“羊城八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宋孝宗时,公元1163年,当时被称为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先后出任广东提举常平茶监、提点刑狱,足迹遍及广东各地,编有《南海集》。宋宁宗时(1195),诗人方儒曾为番禺县慰,后为肇庆通判,又知韶州,在南方为官多年,好游名胜,编有《南海百咏》。就在这些文人逸士们的推动下,邀贤咏诗,云游雅集,为岭南名胜文化古迹,留下了不少诗篇,在南宋诗人李云鹏编的《岭南古迹》一书中,首次把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称为羊城八景。

    此后,随着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各个朝代的羊城八景也随着变迁。到了元代,海山楼遭到战乱的焚毁,海山晓霁已烟没,白云山南麓的菊湖,由于湖水干涸,当年的朵朵白云映人湖中,波光潋滟的菊湖云影不复存在。光孝古刹,也遭到破坏。珠江秋夜,娱乐升平的景象亦暗然失色。因比,元代的羊城八景,除保留宋代的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涧濂泉外,新添了粤台秋月、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灵洲鳌负。

    明朝开元,人们对元朝异族统治的覆灭为之称快,珠江两岸恢复了昔日的繁盛,出现了一片升平景象,为文人墨客所陶醉,并对大宋河山有一种怀旧情思。所以,明初羊城八景,以珠江沿岸的名胜风光为主,并基本上沿袭了宋代八景。从北江、西江汇合珠江的芦苞与南冲官窑处开始,沿江而下至黄埔,共有五个景点。一是金山古寺,位于广州西北郊32公里,是从西、北两江合流人广州的必经之路,江中小岛上有宝陀寺,建于晋代,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曾途经此处,并题诗留记,风景秀丽。二是石门返照。在广州西北郊约十公里处,附近有石门镇,小北江为明代以前南北水上交通要冲,江的两岸崖石对壁纵立,顶端横卧巨大的岩石,夹对如门,名石门,因为一出石门后,江面突宽,山光水色,夕阳烟翠,造化遐想。曾传说出现过广州市的幻影,浮于水面,海市蜃楼,美不胜收,故得石门返照美名。三是大通烟雨,位于鹅潭西则的花地大通口,这里有大通寺,相传寺内有一口井,下雨前会冒烟雾,称为烟雨井,为广州一大奇观。四是珠江月夜,此景是指北起五仙观,南至海潼公园的珠江面而言,在宽阔的江面突出一块大礁石,叫海珠石,又称海珠岛,岛上建有慈度寺,寺内有得月台,还有丹霞台,后人称为海珠花园,每当秋天的夜晚,皓月当空,紫洞艇泛于江中,景色醉人,遂在名胜。五是波罗浴日,位于珠江下游,黄埔南岗,古时有扶胥镇,那里有一南海神庙,庙前大江为波罗江,无物障目,日出时朝霞映水,波光粼粼,非常壮观。为此地庙前小丘建了一个小亭,名为浴日亭,故而得名,至今犹存。其余三景均在白云山范围。为白云晚望、蒲涧濂泉、景泰僧归。过去人们把以上八景说成是清代八景,实为误传。因为有些景点如金山古寺等到了清代已不复存在,同时有我家藏的明代高望公所绘羊城八景图为证。到了明代中期,嘉靖年间,广州经济发展,文化复苏,南园五子等一批文人,在品评羊城风光时,把前朝八景全部摒弃,他们以广州城内的景点为主,推出了粤秀松涛,足指越秀山上的松林,大风一吹,绿色波涛起伏,颇为壮观;穗石涧天是今惠福路的五仙观。明初建于坡山之上,坡山有红色砂岩出露,上有水蚀穴,人们附会为仙人脚印,有五仙人骑五色羊降临楚庭的传说。此外还有岭南第一楼,因而得名;番山云气,番山是今文德路十三中学内一带,明代时,是城内中心区的最高处,空旷林密,水足充足,云霞自生,番山隐现,成为一景;药洲春晓,今教育路南方戏院内。古西湖是广州城内的天然池沼,南汉时开凿成湖,湖中建洲,为“伪刘聚方上习丹异之地”,故称药洲;琪林苏井,位于今海珠北路与光孝路之间,为明代的玄妙观,因观前为琪林门,观内有苏东坡寓居所凿的井,故名;珠江晴澜,是今白鹅潭,当时为三江汇合之处,江而宽广,潮涌成澜,雄伟壮观;象山樵歌,位于越秀山西则,象岗山因形似大象,故名;荔湾渔唱,即广州西郊的荔枝湾,水乡泽国,渔业发达,渔民捕鱼晚归,别有一番情趣。由此可见当时八景均选在市区,说明当时广州城本身的扩大和繁荣,城市建设规模已有较大发展。此八景一直延续到清初。

    乾隆年间,推出清代的羊城八景。除越秀连峰即明代的越秀松涛,五仙霞洞即明之穗石洞天两景外,有镇海层楼、琶洲砥柱、孤兀禺山、浮丘丹井、东海渔珠、西樵云景。

    从羊城八景的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广州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的轨迹,也可以看到广州历史上的名胜古迹的烟没和复兴,凡是选人各个朝代的羊城八景,都有特定的风光景色,确实是使人为之驻足流涟之处,在历代的八景中,不少都成为当时的广州游览中心地区,是游人的集中点。但是鸦片战争之后,国家、民族历遭浩劫,名胜古迹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山河失色,羊城八景亦不再有人问津。

    解放以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重建自己的河山,经济建设,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名胜古迹复活生机,古老的羊城,亦焕发了青春。时代在发展,羊城也在发展,1963年元旦,“羊城晚报”发动广大读者评选出红陵旭日、珠海丹心、白云松涛、越秀远眺、鹅潭夜月、东湖春晓、双桥烟雨、罗岗香雪新的八景。1985年至1986年初,在文史、书画界知名人士胡根天老先生倡议下,得到当时广州市的市长叶选平同志的热情支持,并组织重评羊城八景评委会,经过反复的选景、评景,最后评出了云山锦秀、珠水清波、红陵旭日、黄花浩气、流花玉宇、越秀层楼、黄埔云樯、龙洞琪林新的八景。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解放后广州的新面貌,可以看到时代的步伐,它像一幅幅真实而美丽的画卷载入羊城史册。

    二、明清扇面书画作品展览

    扇面书画展览,是改革开放以来谢志峰推出的第二个专题收藏展览。扇面虽小,但在艺术的领域容量却很大。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诗词书法,都能在尺幅之内去施展书画家们的才华。而节香楼义能容纳书画家们的艺术作品。

    但谢志峰绝不是艺术品的垄断者,而是真善美的艺术使者。

    他把艺术不断播向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能与之共赏。因此,当他提出要搞扇面书画展览时,各界人士都能给予大力支持。上海著名书法家沙孟先生亲自为展览题写了“谢志峰藏明清扇面书画展”。

    广东省长叶选平同志题写了“中国扇面书画,东方艺术明珠”。

    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山同志题了“文华雅萃”。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则题了“翰墨菁华,流光溢彩”。

    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唐云先生题了“文彩风流今尚存”。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邦达先生题了“群芳荟萃”。

    由此可见,谢志峰扇面书画展览的分量在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后,终于在1987年4月16日卜午在广东民间工艺馆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揭幕式。省、市的领导及老同志叶选平、梁灵光、李坚真、曾生、刘田夫、吴南生、杨应彬、寇庆延、许士杰、张汉青、杨资元、宋怒忠、黄菘华、邬梦兆、赖竹岩以及美术界的知名人士商承祚、关山月、黎雄才、胡一川、赖少其、杨奎章、陈雨田、刘仑、杨之光、何为、苏庚春等500多嘉宾出席了揭幕仪式,并进行了雅集。

    黎雄才、吴南生、寇庆延、杨奎章、刘仑、何为等逐一挥毫,使展览变成了雅集。

    中央电视台当日新闻节日中,即作了及时的报道。

    广东电视台除在新闻节目中进行了报道外,而且还在《艺术长廊》专栏节目中,对谢志峰所收藏的扇面书画艺术作为专题欣赏,逐一介绍了明、清以来周臣、董其昌、张学曾、盛时秦、李芳膺、高风翰、赵执信、黎二樵、谢兰生、吴荣光、苏六朋、居巢、居廉、梁启超、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干、吴湖帆、关山月、黎雄才、唐云、程十发、谢稚柳等名家共200幅扇面。

    《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均先后作了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让群众对中国扇面书画的历史和艺术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羊城晚报》还特约谢志峰撰写谈中国扇面书画艺术的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还在《广东画报》、《南国》月刊转载。不觉至今又十多年了,原来看过的也可能淡忘了,原来没有看过的,现在看起来会更有新鲜感,让我在资料库中找出来,供大家欣赏。

    中国扇面书画艺术

    谢志峰

    扇面书画,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采风流,世代相传。自宋、元、明、清以来,历代书画名家、词人墨客,都喜欢在咫尺的扇面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开拓妙趣盎然的意境。扇骨往往也有雕刻家们的精心之作,构成精美完整的艺术佳品,为历代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们所赏识。

    我国扇子的兴起,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汉代,扇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招风纳凉的一种器物。扇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纨扇,又称团扇;另一类是折扇。最早是团扇,自汉以迄宋代普遍流行。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与文学、书画、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扇面上题字作画,始于晋代,当时就有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一位老妇所卖扇子题字,被市人争购的故事。到了两宋时期,纨扇已发展到了顶峰,故宋代人画扇多为团扇。如苏东坡在杭州上任,曾为一卖扇人的扇面作画,使此人赚了一笔大钱,还清了欠债。而现在能见到宋代扇面书画已为之极少了,仅有大画家范宽、马远等人屈指可数的团扇书画名作。到了元代,由于战乱,民族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而作为艺术形式的纨扇或团扇绘画亦急递衰落。

    明代,由于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发展,民旅文化得到了复兴,折扇取代团扇面开始崛起。据历史文献记载,折扇来自高丽(今朝鲜)和日本。早在北宋时传人中国,但尚未流行。折扇的普及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当时高丽国进贡一批折扇,成祖很欣赏这种扇折展便利,不但遍赐给群臣,而且命工匠仿造,于是这种折扇很快在民间仿造、出售,日趋兴盛。自明代中叶以后发展到清中,更臻完善。可以说这是我国折扇流行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明代经济复苏,手工业技术更为精良,再加上明代书画风气浓厚,书画家们看中了这绢裱纸糊的咫尺天地,用以施展技能,抒发感情。

    此外,更主要的一点是折扇可以收拢或张开,舒展自如,携带方便,迎合了明代讲究闲情逸致、重视生活情趣的文人需要。一面是绘画,一面是书法,翻过来,覆过去,都有艺术享受。一扇在手,在微微的风里,带有几分风流和潇洒。那些仕宦文人、商贾阔佬、少爷公子,一扇在手,出入怀袖,成为点缀生活,制造气氛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尤以文人,喜欢随身携带,被视为是儒雅倜傥的象征。折扇除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外,广大群众也极为喜欢,炎热之夏,手执折扇,招凉风以消酷暑,甚为舒适自在。因此,折扇逐渐成为民间新兴的热门手工艺品之一。到道光年间,团扇曾一度复兴,但时间不长,就被人们所淘汰。清末,民国初期,折扇又重新兴起,可以说这是第二次颠峰时期。特别是京华、上海、天津等地,文人、商贾以及清朝的遗老遗少,“斗扇”之风更甚,早、午、晚手执的扇子不同,以表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素养,以扇子的质料、书画的名气斗比,风靡一时。

    扇骨同样也是艺术品,多数以竹为主。明代对扇骨不太讲究,到了清代和近代,就十分讲究了,有象牙、玳瑁、牛角,而主要的还是以竹、木为主。常见的有白竹、玉竹、棕竹、乌竹、湘妃竹、梅花鹿斑竹、方竹、佛土竹;木类有紫檀、檀香、乌木、沉香、鸡翅、黄杨、南木以及桃丝木等。

    取材上乘,再加上镶贴、镶嵌、髹饰漆骨、烫花等艺术的装饰和雕刻家们的精心刻制,使扇面工艺和扇面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相映生辉。如果在扇股下面再饰有伽南、琥珀眼掠、或白玉、翡翠等名贵材料雕成的扇坠,那就更加显得高雅珍贵了,成为十分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艺术明珠。

    三、节香楼十年雅集名家

    梅、竹佳作与公众亮相

    被誉为“梅之君子”的谢志峰,对梅竹情有独钟。他把自己的客厅,书斋命名为“节香楼”就是缘物寄情,深情于竹虚心有节,梅之傲骨幽香的意思。关山月为谢志峰书斋写了一幅对联:“劲节虚心竹,幽香铁骨梅”,对节香楼作了很高的评价。画坛、收藏界老前辈庸云,也给节香楼一副对联:“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更把谢志峰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作了形象的定位。

    由于谢志峰平生喜欢梅竹,在他的收藏系列中,梅竹题材的作品成为收藏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2月12日,为了纪念节香楼雅集十周年,特举办了“节香楼梅竹书画展”。谢志峰将自己所收藏的历代名家所画梅竹、咏梅竹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以及节香楼十年雅集中当代名家所写的梅竹佳作共150多幅公开向社会展出,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节香楼的艺术收藏成果。在展出的精品中,有明代的王孟端、赵备、陈洪绶、马湘兰;清代的金农、李方膺、黎二樵;现代的张善孖、张大千、吴湖帆、茅盾、李可染、唐云、启功、关山月、谢稚柳、赖少其、黎雄才、赵少昂、黄永玉、程十发、徐邦达、朱屺瞻、陆俨少、邵宇、谢稚柳、王季迁、杨之光、刘仑等名家的梅竹书画名作,表现了梅竹精神的人格化、道德化和理想化。展出反应强烈。

    展出的当天,谢志峰要求不搞开幕仪式,不送花篮。但中山五路新民路却车水马龙,道路不宽,小车很多,忙坏了交警。从上午的签到芳名录看,前来观赏的省、市领导及老同志有李坚真、吴南生、杨应彬、王宁、张汉青、杨奎章、杨资元、邬梦兆、宋怒忠、赖竹岩、谢士华、陈绮绮、梅日新、梁集祥等以及美术界的商承祚、关山月、唐云、赖少其、胡一川、廖冰兄、高永坚、杨之光、郭绍钢、刘仑、陈子毅、黄笃维、黄安仁、刘济荣等300多嘉宾。在集雅斋的展览厅里,热闹非常。

    新闻媒介广东省电台、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均作报道。特别是省电视台还专门作了现场采访报道,通过电视屏幕传到千家万户。

    展览期间,应新闻界朋友的邀请,就有关梅、竹书画的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等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

    问:谢老师,您收藏了那么多梅竹书画,一定很有研究,我想就有关梅竹的审美方而的问题向您讨教。

    谢:我虽然是钟情于梅竹,但对有关审美的学术问题却知之甚少,只能作为一家之言谈点看法。

    问:我记得美术史家俞剑华先生曾经说过,西画鉴赏的标准是美丑,而国画鉴赏则在于雅俗。比如四君子画,梅兰竹菊,其雅俗如何分呢?

    谢:这全在于个人的修养与欣赏层次,所谓有没有书卷气,董其昌所说的书画家必须“读万卷书”,就是告诉书画家要在雅字上用功夫。我们说“雅”其内涵就包括了“真善美”。四君子为花卉中的“逸品”,梅花为花中之魁,铁骨虬枝,玉洁冰清,不畏严寒,气节凛然。兰为王者之香,幽谷清香,为群芳之首。竹未出土时身有节,到凌云处亦虚心,以高风亮节令人崇拜。菊能斗霜傲雪,坚贞挺拔,殿压群芳。所以,历来为文人墨客作诗写画的题材,多数读书人家里,亦喜欢悬挂“四君子”画,缘物寄情,以此自况。故四君子画多为文人画,在这类画作中,既有诗的趣味又有书的笔法,所谓“诗书画合一”,一般都是非常雅的。我尤为钟情梅竹,喜吟梅竹诗,喜读梅竹画,专收梅竹题材的书画作品,就是以梅竹寄情。关山月老师为我书斋写了一幅对联:

    “劲节虚心竹,幽香铁骨梅”。对我的节香楼作了很好的注释。唐云老师也送给我一副对联,写道:“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我以此自勉。——我这么说,你们这一辈年轻人可能不能理解,是吗?

    问:哪能呢!只是觉得不过是梅和竹,画来画去,这个题材单调得很,有什么雅俗之分?有什么时代精神?

    谢:所以说你不能理解。梅、竹成为历代中国文人“骨气”、“节气”的象征,其品格高洁,称之为“双清君子”。

    梅、竹草木能与艺术结为不解之缘,成为审美和欣赏的对象,成为人格、道德和理想的物化,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长盛不衰,这种情景,只是我们中国独有。这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所以历代画梅竹的名家层出不穷。每一个发展一个创新的过程,均是每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问:谢老师,看来您不仅喜欢梅竹,而且对中国画中的梅竹都很有研究,我想请教一下,关于画竹的起源,有的说始于后汉关羽,又有说是唐代王维,还有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时的李夫人,对此,你有何见解?

    谢: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众说不一,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竹的诗歌。在晋代,文学高士中有“竹林七贤”。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均有着十分深情的钟爱。而白居易在公元810年写了一首诗《画竹歌》,至于谁开创写墨竹的先河,我认为王维比较可靠,因为元朝人李衍见过王维的竹。而真正盛行则在宋代。文同是宋代写竹的大师。苏东坡对竹的理解是“雅、俗”。曾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看来,在文人眼中,俗的问题,比瘦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因为“高风亮节”是文人的道德修养。

    问:自从文同开创墨竹以后,影响中国画坛近千年,我看到的竹,多是墨竹而少钩勒,个中有什么奥妙?

    谢: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就得写大文章了,如果概括地说,宋朝人的墨竹,是由元朝人高度总结出来的,墨竹的艺术形式,在元代已是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为文人节气寄托的需要,推崇文同、苏东坡如泰山北斗,学文、苏墨竹蔚然成风。到了元代,墨竹大家辈出,可以说,所有的大画家,都是写“墨竹”的高手。并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如赵予昂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一论点在元代的“墨竹”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明净透彻。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神韵、气息、笔墨、意境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东方书画艺术“书画同源”的大河,永流不息。正因为“同法”、“同源”,中国画有中国文字作为后盾,所以中国画有它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成为每个中国人值得骄傲的东方美,只要中国文字不消失,中国画的特色就不会消失。这一观点,我在发表的许多文章中都反复阐明过。书法与画法所追求的最高阶段,是共参“造化”之妙。这大概也就是“墨竹”的奥妙之处吧。

    问:写墨竹除宋代的文同外,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谢:写“墨竹”的大师,历代都不少,最具典范的,我认为元代有李衍、柯九思、赵子昂、管道升、吴镇等,明代的国画大师们都能写墨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性的名家。就是最具影响的“吴门画派”,写竹均亦步亦趋宋元诸家,虽有元人的透逸,却缺少宋人的神韵。例如王绂、夏昶等人画墨竹的功力都很深,可惜没有自己显著的面貌。如果说有突破的只有徐渭,但作品不多,未能成气候。到了清初,才出了杰出的画家石涛。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墨竹的画法,写意多于写实,使写墨竹画有一火变化。郑板桥说:“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我反复推敲,感到此言深刻而精辟,近1000年漫长的画竹历史,时代风格,当从石涛这个人划条线。石涛以上的是“神秀”,石涛以下的“野趣”。既影响了扬州画派,电影响了整个中同画坛,郑板桥的竹是在石涛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更富于个性和思想性。我喜爱竹,亦在于此。爱竹的节气、爱竹的虚心、爱竹的凌云壮志,鼓舞人奋发向上。

    问:在当代写竹的大家中,我认为陈师曾画竹,上可追石涛,下可比“八怪”。

    谢:当代写竹大家中还有吴吕硕、张大干、潘天寿。但他们还没突破传统,创出新的画竹章法。

    问:上面谈了竹,现在再请你说说梅,还是来个刨根问底吧,我国画梅出于何时?

    谢:现在很难说清中国画中何时开始画梅,而梅花与中国艺术结缘于诗经。对于画梅,一般认为始于晚唐、五代。而据《宣和画谱》所载,晚唐的花鸟大家边鸾就画有《梅花鹊鸰图》。到南宋已风行于时,千古一脉,长盛不衰。宋人画梅,有宫梅和村梅之分。

    问:看来写墨竹和画梅花在中国画坛的发展史上有近似之处。

    谢:是的,竹和梅均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所赞颂,而画梅在宋代还有帝王的提倡,宋徽宗亦爱画梅,所以形成院体派和在野派。宋人画梅,赵佶为一体,至杨无咎一变,马远义有变化,但均俱为勾勒圈花或设色或水墨的工写情致。至元代,王冕画墨梅为之一大突破,不写“宫梅”而写“野梅”,尤其表现画家和文人的独立不移的性格,画家笔下的梅花气象万千,人被梅替代了,梅表现了人的精神。如北宋的林逋咏唱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后,梅也就成了隐士的另一个象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表现文人的精神寄托。这又是与写“墨竹”一脉相承的。

    问:你对画“墨竹”提出了以石涛为界定,而在画梅的名家中,谁可担此殊荣?

    谢:这个界定,是个人的看法,一家之言,不一定准确,写墨竹我认为是以石涛分界线,有人则说以郑板桥为界定,可以争论。而画梅,要界定就更难一些了。从中国画梅近千年的历史来看,宋朝画梅的代表人物应是赵估,元朝是王冕,与画墨竹一样,明代仍沿习宋元之风,没有突破性人物,到了清代扬州八怪中的金冬心、李方膺。可以说在画梅上有了一个飞跃的变化。到了近代,写梅名家辈出,佳境纷呈,特别是“海派”将传统的文人写意画,融人新机,推进到艺术的新境。其中吴昌硕为最典型。如果要列出代表人物的话,可以这么说,在画梅史上,宋代为赵佶、元代王冕、清代金冬心、近代吴昌硕,当代应推关山月。他们把画梅花从宫庭院体,最终走向了民间深处,贴近了人民大众,寄予时代精神和丰富的真气和人格修养的内涵。这也是我所喜爱梅花的根本原因。

    品中,出类拔萃的有明末邢慈静,她的观音大士像凝立水边,以白描手法,婉然流畅,像春蚕吐丝似的绵延漫衍,自然地把人物娴雅的形象、姿态和神韵勾划出来。观音的澄澈和眼前起伏荡漾的波涛成强烈的对比,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在花鸟画方面,明末清初的徐灿、周淑禧均是佼佼者。周淑禧的红杏雀跃图最为突出,明来著名书画家陈继儒曾谓其十指生光,曾题其画云:“花有露,鸟有声”。可见一斑;任霞的菊花六条屏亦极精工,写出了菊花婀娜多姿、馥郁繁茂的阵容,风姿绰绰的形象,描绘得恰到好处。可见她受任伯年的影响之深;宫廷画家缪素筠的花卉册页,无论在造型、运色和布局等方面都是上乘之作,其中罂粟,在茂密的绿叶间冒出三朵罂粟花,从艳红到粉红层次娇媚,妍艳华贵,反映了宫廷画的风格;近代画家丁慕冰的百蝶图册,亦是十分壮观的作品,在百花丛中,100只各式各样的彩蝶,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并寄以浓厚的盛情。然而,在山水画方面却为数极少,仅有近代吴淑娟、月华女史、陆小曼等人的四幅山水挂轴。虽然基本上是仿宋元大家的山水,但突破了闺秀之笔,努力摆脱脂粉气,这一突破也是十分可贵的。尤其是何香凝的画,更富有新女性的时代气息。不论在题材和笔法上均摆脱了闺阁气的束缚。她以真率性情入画,善于中西结合,画动物,雄健沉厚,画山水浑重而多姿,画梅竹富灵感和神韵,充分显示了她的革命气节和胸怀。这里展出她两幅作品,一幅是“山君图”,图中的老虎警觉而威严。另一幅是1949年3月8日在香港与张大干合作的山水画。据张大干传记载,当时何香凝受周恩来的委托,请她找张大千给毛主席画一幅画,张大干高兴得二话没说。

    四、巾帼丹青,尽显风华——节香楼藏明清以来女画家作品展

    1990年春节前夕,广东省妇联在全省开展评选十佳文明家庭活动。为了推动这项活动开展,广东电视台特辟了名人谈家庭的专栏节目,先后请了文学界著名作家秦牧以及收藏鉴赏界著名学者谢志峰谈家庭子女的教育经验。谢志峰在谈到子女的家庭教育时,十分强调妇女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他引经据典,谈到客家人的历史是客家妇女用双足走出来的历史,客家地区兴学重教,妇女功不可没。他说到尊重妇女是男士的美德,是搞好文明家庭的关键。他还指出:在文化建设、文学艺术方面,如何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我们各级政府重视还不够。当时谢志峰举了一个事例。他说美国人在1989年向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及私人收藏家征借中国历代女画家的书画作品,举办为期一年的洲际性的巡回展览,并在香港展出。这里说明外国比我们还重视女画家的艺术成就。但是,我作为中国的收藏家又感到是一次羞辱,因此,我决心将家藏的明、清以来的女画家作品进行整理以后,也要搞一次私人藏的中国女画家作品展。

    他这个信息通过电视屏幕上一传开,立即引起社会的反响,并得到省、市妇联的支持。这就是谢志峰举办明清女画家作品展的由来。

    1990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由广东省妇联,广州市妇联,广州市文管会,广州集雅斋联合主办了《节香楼藏明清以来女画家作品展》。在开幕式上,原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纪委书记李坚真大姐作了简短的讲话。省的领导吴南生、寇庆延、程志清、张汉青、邬梦兆、曾庆申、宋怒忠、赖竹岩、谢士华、邵源堃、李兰芳、陈绮绮、李碧娴以及美术界的启功、谢稚柳、唐云、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廖冰兄、胡一川、杨之光、郭绍纲、陈子毅、黄安仁、刘济荣、陈章绩、王玉珏、关怡等300多来宾参观了画展。这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私人举办的中国女画家的作品展,又开了历史的先河。这是谢志峰的人生哲学“甘为人下,敢为人先”的又一事例。李坚真大姐在前言中写道:

    节香楼主人谢志峰(祝新)昆仲,广东梅县人,是我省著名的文物鉴藏家,其藏品曾在国内外举行了五次专题性大型展览,并将一批珍贵文物献给国家,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已载八了羊城史册。

    现值“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机会,他们又将家藏的明清以来女画家部分作品举办专题展览,这是解放以来罕有所闻的。旧中国由于对于女性歧视,使女画家作品传世极少。谢氏兄弟不愧为是有远见卓识的收藏家,能集古今女画家作品于一堂,实为难能可贵。

    这次所展示的明清以来40位女画家60多幅作品,虽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女画家的风貌,但也可以从中追寻中国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环境脉络,各种身份的画家一一登场。其中名妓的佼佼者有明朝的马湘兰;姬侍的代表有明末四大公子之一冒襄姬妾蔡含,清初著名画家罗聘夫人方晓仪;代表名媛的有明代邢侗的妹邢慈静,清代恽寿平、王文治、任伯年等名门后人恽怀英、王玉燕、任霞;官庭画家的代表有缪素筠;皇宫贵族的代表有慈禧太后;而现代革命画家的杰出代表有何香凝等。从不同的历史角度纵观她们的艺术成就,可以说各领风骚,显示了妇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新闻媒介也先后作了多次报道,广东电视台,逐作了现场采访、专题转播。《广州日报》发表了谢虹的《巾帼丹青,光耀华彩》的长篇通讯。现在全文照录,可作文献载人史册。

    巾帼丹青,光耀华采

    节香楼藏古今女画家作品展纵览

    谢虹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元、明、清以来,有不少女画家有杰出的成就。但由于旧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歧视,使许多闺阁丹青好手的艺术成就都淹没了,使历代女画家的作品传世极少。到了“五四”运动后,以张大干的女弟子李秋君为首的上海一批女画家,以反封建的精神,率先在神州大地创立了“中国女子书画会”,一时妇女界闻风兴起者甚众,可是亦经不起封建世俗的压力,喧闹一时后,又销声匿迹了。女画家的地位一直受到压抑,更没有人把她们的作品作为专题收藏和研究。

    有趣的是,节香楼主人,却经意地收藏了一批古今女画家的名迹。今天在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时候,省、市妇联等单位在广州集雅斋为节香楼主办藏古今女画家作品展,这是别出心裁的盛举。据专家们介绍,举办此类专题材画展解放后尚属首次。

    这次所展示的明清以来40位女画家的60多幅作品,虽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女画家的风貌,但尚可追寻中国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环境的脉络。据清代文学家房鹗在《玉台书史》中记载,历代女书家的身份为“富闱”、“仙女”、“尼”、“名媛”、“姬侍”和“名妓”六大类。而清末女文学家汤濑玉辑《玉台画史》时,把女画家的身份分为“官掖”、“名媛”、“姬侍”和“名妓”四类。这次展览的女画家中,除上述四类外,还有现代革命画家。不同时代各种身份的画家一一登场,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清末的慈禧太后代表“宫掖”的封建贵族身份;明代著名书画家邢侗的妹妹邢慈静、清代著名书画家恽寿平、王文怡、任伯年、吴鸿勋的后人恽怀英、王玉燕、任霞、吴淑娟等同属“名媛”;明末清初四大才子之一冒襄的姬妾蔡含、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夫人方畹仪均代表“姬侍”类;明朝嘉靖年间名重江南的金陵女史马湘兰为“名妓”的典型代表;而现代革命画家杰出代表有何香凝等。可以说阵容鼎盛。

    至于画展作品的内容而论,她们笔下的花鸟虫鱼、梅、兰、竹、菊、山水、仕女,均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但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局限,不论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一般还是以闺阁温柔婉约为主流,尤其是以兰竹、竹石、兰石、梅竹为主题的作品居多,表现了古代女子崇尚节操的心态。在众多的作说,当即起身走到案前,展纸弄墨,笔管传送着心中的喜悦,毫尖挟带着激情,龙腾虎奔,满纸生风。《荷花图》完成,搁下笔,转身对何香凝老人说:“请你老大姐也赐幅画给小弟。”因为老人没有即席挥毫的习惯,张大干稍一思索,把自己画的山水画展开在案头,请何香凝补写了两棵松柏,树干挺拔恣肆,苍劲雄健,象征着松柏长青,友谊长存之意。经过半个世纪,两位老人虽已作古,但他们的形象如松柏一样长留人间。今天能看到他们在51年前“三八”国际妇女节合作的珍贵作品,更具有纪念的意义。

    五、瓷砚展览,独领风骚

    1994年6月28日上午10时,在广州花园酒店紫荆厅举行了谢志峰的专著《瓷砚赏析》一书出版的首发仪式,并宣布即将向广大观众展示其所藏的历代瓷砚这一信息,作了舆论先导。

    1994年7月14日的上午9时30分,由广州市文化局、广东省文管会办公室、广东民间工艺馆、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主办的“谢志峰藏历代瓷砚展”在广东民间工艺馆内正式展出。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书写的展览标题十分醒目,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奎章用毛笔为展览书写了前言。他说,谢志峰的瓷砚展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我用毛笔写前言则是我平生第一次,因为谢志峰同志“总把芳心予人看”的无私奉献精神太感人了。他在前言中写道:谢志峰既是政法工作的专家,又是文物收藏研究的专家,他是广州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长。为广州市的文物保护,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大胆地打破了“收藏文物,秘不示人”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开放”的理论。提倡社会主义文物收藏道德,并以自己的实践,做到言行一致。他已先后举办过“古今羊城八景及历代书画名迹展”、“明清扇面书画作品展”、“明清以来女画家作品展”以及“古今梅竹书画作品展”。这次他又将自己收藏的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历代陶瓷砚336方公开展出,绝大多数有年号、干支、堂名、人名或吉祥语款饰。

    尤其是清代十位皇帝年号齐全,蔚成大观。为广州市人民丰富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教材。观众通过参观,不仅可以看到中国陶瓷砚从生产到发展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中国的陶瓷砚史和中国文化史。

    杨奎章先生在前言中对这次瓷砚展览的意义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虽然没有搞开幕式,但仍然热闹非凡。因为新闻媒介已预先传递了消息。来自全国各地的古陶瓷收藏发烧友都前来参观。当天上午前来参观的省、市领导有副省长匡吉,省人大副主任张汉青,程志清及老同志吴南生、王匡、寇庆延,广州市委副书记邬梦兆,副市长谢土华、姚蓉宾,人大副主任宋怒忠、谢家彦,邵源堃。原市人大主任赖竹岩,原市委副书记肖鸣,原广州空军副政委李源,原市政协副主席梅开新等。美术界有关山月、胡一川、刘仑、郭绍纲等300多人。广州电视台文艺节目中作了专题介绍。广州地区的新闻媒体,一如既往,对谢志峰举行的每次展览均进行详细报道。许多记者因此而成了谢志峰的朋友。

    其中有一件感人的事例,就是广州奇人、著名的民间文物集藏家高丰先生,已年过89岁,因病住院,听说谢志峰在陈家祠举办历代瓷砚展览,开幕当天,特向医生请假,由家人陪同前来参观,谢志峰逐一向他作了介绍,其中有几件精品是高丰先生在带河路古玩街看到谢志峰购买的。现在他一看,300多方,蔚然大观,满室生辉。谢志峰还送了一本《瓷砚赏析》专著请他示教。新闻记者特别敏锐,抓住这一机会,采访了高丰先生。记者问高丰老先生有何感想。他十分激动地说:“谢志峰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收藏鉴赏家,其系列收藏在文物界独树一帜。瓷砚系列尤为突出,中国当推第一,而且有专著,开了瓷砚史研究的先河,我收藏了一辈子,说起来,数量也不少,但不成系列。再多也不如谢志峰先生的瓷砚系列好。”最后,老人流下了热泪,感慨万千,往事如烟。拱手向谢志峰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六、节香楼古今名联展

    楹联是古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广大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人会忘记迎新年除旧岁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

    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象更新春。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诗一首:“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我人屠苏”。不知是楹联启悟了诗人,还是诗人这首诗演变成这副对联。总之,楹联是中国古体诗以独特形式走向民间。楹联十分讲究声韵、平仄和对仗;重语言的音乐性,寓意则趋于格言化。楹联长短不拘,有五言、七言、十言,甚至百言。诗歌既可以为士大夫演变成词、曲,同样,也可以成为普罗大众欢迎的楹联。迎新年时,家家户户都把楹联贴在墙上,老少成宜,人人都是读者。但,它又为士大夫所喜欢,文人雅士,以文会友时都有精彩的对联随口而出,随手而出。故古今诗坛泰斗都是拟制楹联的大手笔。作为著名的收藏家,谢志峰也非常喜欢,非常执著地收藏对联。几经年月努力,竞不觉有数百件。1997年11月,广州阳光俱乐部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尝试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想法,得谢志峰先生鼎力支持。谢志峰将其收藏的楹联百多件在广州阳光俱乐部公开展出,其中有明代画坛宗师陈洪绶、八大山人的五言七言联;清代郑板桥、金冬心、黄慎、梁同书、王文治、钱南园、钱大昕、宋湘、何绍基、赵之谦等一代大师名作。现代则有林直勉、高剑父、于右任、商承柞、唐云、谢稚柳、关山月、黎雄才、程十发、赖少其、钱君匋等佳作。

    展览期间,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参观者既有省、市各级领导,也有不少书画界的行家,更多的是社会各阶层的群众。说明楹联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和书法爱好者能看到,共享谢志峰的收藏成果,广州电视台有线屏道,又作了专题详细的转播,通过荧屏扩大了展览效果。

    七、浓墨重彩贺成就书画作品展

    1996年12月27日,谢志峰荣获世界名人传记文学成就金碟奖暨《节香楼上说收藏》首发式庆祝大会,在广东迎宾馆宴会大厅举行。全国各地谢志峰的良师益友,为祝贺谢志峰所取得的杰出成就,送来了70多幅祝贺书画作品,可以说幅幅情系隆谊,字字洋溢挚诚。为了感谢朋友们的盛情,除出版大会专刊行世纪念外,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广州市文化局于1997年10月1日至16日在广州博古斋举办了浓墨重彩贺成就书画作品展览。在展出的贺字贺画中,广东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有张汉青、关山月、黎雄才、杨奎章、梁集祥、李牧、刘仑、杨之光、郭绍纲、陈子毅、陈永锵、刘济荣、陈章绩、关怡、鸥洋、黄安仁、何为、曾道宗、叶缘野、高永坚、陈振国、罗镜泉、黄棠、李伟、姚北全、彭强华等38位。上海文学美术界有程十发、杜萱、曹用平、赵冷月、周慧瑁、唐逸览、王公肋、龚继先、陆一飞、周阳高、童晏方、范兴发、江堰、赵豫、杭英、张森、郁文华、张迪平、钱茂生等36位。此外还有北京耿宝昌、山东吴泽浩、浙江胡定鹏、香港刘云等。正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青同志所说:“画意涛情结挚友,金秋硕果分外香”。

    这次展览止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纪念活动结合起来。省、市有关领导来得特别准时,广东省人大副主任张汉青,广州市政协主席邬梦兆,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市委常委郑国强,副市长姚蓉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士华、凌炯昌、邵源堃、市政协副主席陈绮绮以及省、市美术界、书法界、政法界的人士300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嘉宾们对这次展览评价很高。开幕后,即向群众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展出半个月时间里,平均每天有近千人参观。由此可以说,谢志峰是书画界的“亲善大使”。使他在文化美术界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书画家与收藏家是相辅相成的,谢志峰以文会友,结翰墨缘,令人羡慕和钦佩。

    八、明清嘉应名贤翰墨展

    1999年4月28日,《梅州日报》发表了一则题为“谢志峰藏明清嘉应名贤翰墨在梅展出”的新闻,谢志峰先生将在梅州故乡举办乡贤翰墨展。新闻报道是这么写的:

    本报讯在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梅州客家联谊会特邀请《谢志峰藏明清嘉应名贤翰墨展》于4月28日下午至29日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展出。

    这次展出的作品有谢志峰先生珍藏的明清嘉应名贤李根、李焜、宋湘、王利亨、李义门、何如璋、黄遵宪、丁日昌、胡曦以及华侨实业家张弼士等名贤的书画作品37件60多幅,其中许多是在梅州未曾谋面的珍品,如范士芳的风、晴、雨、雪四季墨竹,在清宣统二年京华举办全国书画展览中评为第一名,荣获礼部颂发金质奖章,是当年名噪京华的精品佳作。这是一次对客家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历史轨迹的展示。

    近十年来,海峡两岸对客家学的研究,学风炽热。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世界性松散性的组织世界客属恳亲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有两次在客都梅州举行。梅州市成立了“客联”即客家联谊会。客联下属及嘉应大学均有客家研究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或丛书。谢志峰本着“以物见史,以物论史”的收藏研究主张,大量收藏客家名贤翰墨,对客家学和客家文化有大量实物的研究,因此也就有独到的见解。1998年9月,谢志峰接受我的专访,就客家学研究,客家人的南迁史,客家文化的定位,客家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客家人的界定等作了精辟的阐述。以《客家文化研究纵横谈》在《梅州日报》、《岭南文报》发表,引起一阵“轰动效应”,两报零售急速增加,仓库均“扫仓底”,一时“洛阳纸贵”。许多有身份的读者或写信,致电给谢志峰和程贤章,认为这是客家研究的理论“制高点”和客家文化研究的“里程碑”,自罗香林教授《客家研究》以来,独领风骚的创造性见解。1999年4月28日,梅州客家联谊会换届,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成立。在客家研究有独创见解的谢志峰,受客联新领导班子邀请,到梅州展出谢志峰收藏的嘉应名贤翰墨展,并作客家历史文化的学术报告。洋细论证了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灿烂辉煌。谢志峰就客家研究的冷与热、客家文化的定位、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等问题发表演说。对超越历史,超越民族,和把支流文化大肆宣扬的不良倾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对勤勤恳恳进行客家学和客家文化研究的学者表示由衷的尊敬。报告反应强烈,有些在研究客家学领域有过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的学者,都表示谢志峰的报告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可以接受。

    谢志峰藏嘉应名贤翰墨展览是为了配合他回梅讲学而举行的,所以时间只有一天。在新落成的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二楼展出。当天参加第十届梅州客联会的市人大主任麟清、市政协乇席何万真、市委副书记何正拨以及梅州所属七县(市)的县(市)长和机关干部200多人参观了展览,谢志峰作了现场讲解。给在场的各级领导干部又上了一堂客家文化课。后来参观者如潮,应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要求,展出时间再延长了一天,有欲罢不得之势。这是梅州市历年来举办书画展的罕见现象,从干部到工人、市民,甚至市郊的农民,都流连忘返,久久不想离开,争相听取谢志峰的讲解。

    通过参观,让人们领略到客家先贤曾经创造的灿烂文化,从而更加自尊、自爱、自强,更加尊敬曾经为客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客家先贤,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文采风流今尚存——略谈客家书画源流

    谢志峰

    今天这里展出的嘉应明、清名贤翰墨,从中可以看到近400年来的客家书画史和文化史,因为能留下翰墨的都是当时名重仕途的读书人,即举人、进士,或文臣、侨领。书以人传,物以名重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又可以折射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轨迹。确有文采风流今尚存之感,撩起了笔者对客家书画源流的追索。

    客家书画史,是与客家人的历史息息相关的。据历史考证,客家起源于黄河中游的平原的河南省,这里是汉朝文化的中心。当时,由于鞑靼人和蒙古人从西伯利亚草原骑马奔驰南来,北方平原的汉族人不断受到袭扰,便开始了大迁移。在历史记录上,2000多年来,有五次大的迁徙。由于客家人的流动性,他们把中原文化播种到华南各地。嘉应地区就是在迁徙中客家人比较集中聚居的地方,其文化、生活习俗等都深受中州文化的影响。因此,这个地区(现为广东省梅州市)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其诗、书、画艺术,既得中原优秀文化流风余韵之沾溉,又受山川灵秀、天宝物华之滋润,历代人才辈出,是为史姻。

    自宋、元、明、清以来,客家书画艺术不断得到发展。

    宋代的罗盂郊、兰奎,宋末元初有蔡蒙,明代以李二何、李楩父子较为卓著,他们的诗词、书法,在北方地区影响甚大,书法直逼钟王,不受台阁体的影响,富于创新。梅县市博物馆所藏李二何遗墨“铁桥过去便桃源,石上桃花不记年,寄语中源车马客,风尘暂此一停鞭”的草书,风神卓荦,古淡朴茂,是传世的绝品。其后清代书法家有宋湘、王利亨、颜鸣皋、叶承立、饶庆捷、廖纪、李光昭、何其杰、温训、丁日昌、吴兰修、钟孟鸿等,客家书法艺术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出类拔萃者是宋湘,他的书法不仅在广东影响很大,并彰益全国书坛。所书广州濠畔街“山陕会馆”四个大字,魄力沉厚,久已成为羊城著名门额之一。他在惠州澄观楼写的《湖山五别诗》,是用蔗渣写的;而武昌的《伯牙台铭》,则以竹叶写成。这两件作品,至今仍有拓本传世。到了晚清时期,著名诗人黄遵宪和丘逢甲的书法造诣都很深,他们的墨迹亦被人们视为珍宝。

    在清代客籍画家中,以王利亨最突出,他是嘉庆六年进士,中年主讲韩山书院,诗词书画兼擅,其画山水苍劲,墨竹尤佳,在岭南画坛有一定的地位。

    到了现代,客家书法家中要首推侯过先生,他是解放后筹建广东书法篆刻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在画坛上,则有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林风眠。他早年留学法国,专攻油画。在20年代末,他创办了我国第一间国立艺术院校——杭州西湖艺专,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啦越的贡献。

    客家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尤受宋、元文人书画的影响。

    名家留下的墨迹,绝大多数都是写自己的诗词,以诗言志,以书画寄情。作者原来都是在学术、诗词方面得名。所以说,客家书画史又是客家文化史,历代一脉相承,它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