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玩中成长-在玩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不是由于他们生来具有很高的天赋,重要的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踩掉,并且得到了保护和顺利发展的结果,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做他/她不感兴趣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在玩中获得学习的兴趣!

    1.玩是过程,学习是目的

    在我们的心日中,似乎“学”和“玩”是完全对立的。我们总是拿古人的一句成语“玩物丧志”来提醒别人、警醒自己。然而,中国文化是最讲究辩证法的,古人同样对“玩”的积极意义同样给了极其精妙的诠释。别的先不说,仅仅从汉字“玩”的字形结构中,就可以窥探出古人赋予“玩”的本来意义。玩,左“王”右“元”,“王”的涵义不言自明,而“元”的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起点”或者是“开始”。那么,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古人创造“玩”的本来意思是说,某个行业或领域大“王”成功的“元”动力就是“玩”!

    由此可见,玩是人的天性使然,试问古今中外,谁不喜欢“玩”?玩和学本来就是一体化的,婴幼儿就是从大量的玩耍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世界、学会了母语,学会了交流!

    幼儿为什么不愿学习,事实是想“玩”,“学”过于枯燥,“玩”才是幼儿真正想做的事。“玩”伴随着幼儿的每个角落,玩中有乐趣,玩中有学问,各种活动中都可运用“玩”的手段。在“玩”与“学”相结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观察无意性玩

    无意性玩包括幼儿对各种事物玩的方法、认识程度及对事物、现象的兴趣点,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活动“多彩的泡泡”便是来自于无意性玩:一次孩子们在盥洗室洗手时看到水池里有保育员洗餐具留下许多的洗洁精泡泡便用手捣弄起来。发现幼儿的喜好,及时利用于有意性玩中,对幼儿进行一些引导,使其对玩的方法有一突破。

    (2)有意性玩的环境创设自然

    有意性玩中“玩”的方式来源于无意性玩,贴近幼儿生活,选择“玩”的方法不可强加于无意性玩中,注意选择恰当,两者融合自然。

    (3)注意材料投入的循序渐进性

    幼儿了解新鲜事物、接受新玩法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步登天,注意循序渐进。例如开展“做泡泡画”的游戏,先是提供一些洗涤用品和一根吸管让幼儿制作吹泡泡的玩具并进行吹泡泡游戏,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颜料进行泡泡画的制作。就这样材料随着幼儿对事物的了解一步步加深,逐步添加。

    幼儿离不开玩,也需要学,“玩”与“学”相结合,才“学”得快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快把“玩”还给幼儿,“玩”是幼儿成长的维生素。

    首先,我们应该把握好玩与学的分寸。学习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玩儿。决不能学是想着玩,玩时想着学。

    其次应该自我控制,这句话说起来真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一个不会玩的孩子势必不会学习,他连怎样玩都不会,又怎能学好习呢。想玩好又能学好并不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劳逸结合,该玩就玩,该学就学。只学不玩的是书呆子,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读书又有何用。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又有什么用呢?其实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玩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明白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则,还可以在玩中认识世界,锻炼自己。一名优秀的学生有全面发展,只靠书上的内容又怎能够呢?世界是广阔的,而书只会见证历史,不代表未来。学习的内容固然重要,可在玩中学到的内容也很重要啊!只有玩学兼备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学是一定要做的,可是也需要适当地玩一玩,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态。其实人就像一只在汪洋大海中的船,学习就是前进,可我们也需要玩一般的休息,否则,只会烧坏马达,永远无法前进。

    2.有兴趣才能产生乐趣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科学家。他推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他编制的《大明历》首先考虑到岁差问题的计算,对于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当时的其他历法更为准确。

    然而,有谁能相信,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却常常挨打,曾被父亲斥责为“笨蛋”、“蠢牛”呢!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在祖冲之不到9岁时,就逼迫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读一段,就叫他背一段。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气得父亲把书摔在地上不教了,并且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过了几天,父亲又把冲之叫来,教训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可是父亲越教越生气,祖冲之也是越读越厌烦。他皱着眉头,愤愤地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气得父亲额头上的青筋都进起来了,忍不住打了祖冲之几巴掌,打得儿子号啕大哭起来,父亲口里还不断骂他“笨蛋”、“蠢牛”、“没出息”。正在这时,冲之的祖父来了,问明原因,就对祖朔之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难道他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冲之的祖父还严厉地批评朔之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祖朔之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能有什么出息?”“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冲之的祖父批评说,“他不读经书,你也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有一次,祖冲之问爷爷:“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时候月亮一定会圆呢?”爷爷解释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祖冲之越听越有兴趣,从此,他便经常缠住爷爷问个不停。爷爷便对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的天文历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问我。”祖朔之这时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每天,教孩子读天文方面的书,有时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识。这样,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天,爷爷带冲之去拜见一个名叫何承天的在天文方面很有成就的官员。何承天问冲之:“小兄弟,天文这东西研究起来很辛苦,既不能靠它发财,更不能靠它升官,你为什么要钻研它呢?”祖冲之说:“我不求升官发财,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从此,十多岁的祖冲之经常去找何承天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

    祖父对孙子冲之因材施教,看其兴趣何在,就选择哪儿为突破口,去启发、引导孩子,最终获得了惊人的成功。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也是有所启迪的。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古老的谚语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也不会过时。

    非常遗憾的是,许多父母虽然对孩子有强烈的教育和培养的愿望,但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父母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一些“没用”的则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

    3.玩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与热情

    幼儿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实际上,幼儿的这种热情是强烈的,一旦入了迷就转变成惊人的勤奋毅力。其结果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过,许多家庭往往是在孩子的热情和兴趣的幼芽刚刚出土时就被踩掉,不给孩子发展机会。世界上少有天才人物,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以顺利发展,那么就有可能会成为天才,天才就不寥寥无几了。自古以来,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的并不多,那么,很多天才是怎样产生的呢?不是由于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踩掉,并得到了顺利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运气好。他们周围的人,父母老师都是优秀的。运气不好,多么高的天赋也成不了天才。

    但是,至今为止,不少人还不知道天才的秘密大部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热情的良好结合。所以努力助长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的父母几乎是没有的。一般人认为天才犹如抽签,是天意。然而在好的教育下,天才是可以大量出现的;而好的教育,关键就在于努力助长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不过,若孩子兴趣的幼芽一再遭到践踏,孩子越大就越难以具备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而且他们的潜在能力、天赋,得以发挥的比例也越小。所以实施早期教育是有必要性的。

    有人说,人之所以不断努力去拼搏,是因为兴趣所驱使的热情。许多家庭在孩子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却往往用水把它浇灭。但有时,这种热情之火幸而未被浇灭,又熊熊地燃烧起来了,天才就是在这时产生了。音乐家亨德尔的父亲想把他培养成法律学家,但是亨德尔从5岁开始就对音乐入了迷。他的父亲于是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因为小学校有音乐课,所以他父亲不让他上学。但是亨德尔幼年时期的热情之火已经旺盛地燃烧起来,想扑灭已经来不及了。亨德尔瞒着父母弄到一架钢琴,趁家里人熟睡之机从床上悄悄地溜出来,爬上屋顶阁楼,在那里苦练。最终他成为有名的音乐家。就是这样,孩子的热情之火一旦燃烧起来,以后就会出现惊人的勤奋和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天才。热情是一种魔力,是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的。

    这种强烈的热情,如果不是在孩子时期是很难产生出来的。从天才人物的传记看,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孩子时期强烈地着迷于某一事物。换句话说,正因为他们在孩子时期有着对某一事物的强烈热情,所以他们才成了天才。

    这样看来,制造天才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够令孩子的学习从自发走向自觉。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乐趣

    对未知的探索、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我们旅游爬山一样,登得越高就看得越多越远,从而充满着获得知识的愉快。当孩子尝到这种乐趣之后,即使管得严些,孩子也容易接受了,因为孩子从中感到了快乐。

    (2)让孩子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到成功

    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如果只是一味地苦读,尝不到一点收获成功的回报,时间长了势必会厌倦。因此,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我们都应看到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哪怕是一句“今天很不错”的话。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己激励自己再下苦功夫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要帮助孩子在奋斗中不断瞄准新的目标

    带孩子登山,我们总会常常指着前面某一处说,加把劲爬到那里歇一会儿。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寒暑假,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定出应完成并且努力后能完成的目标来。如今天作业争取8点前做完,这次考试力争平均分数达到80分,比上次高2分等。让孩子学习有目标,有奔头,这样不仅让孩子从目标完成上感到的压力而转为动力,更能让孩子从努力超前或超质量完成目标中常常体验到成功,为以后攀登更高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不过在目标设置中一要防止要求过高,孩子努力了也完不成,他又何必去努力呢;二是不能随意在孩子已完成目标后再加码,让孩子感到我努力了反而会有更多的作业在等着我,与其如此,不如慢慢做。

    (4)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小组

    课外活动的实践,可以使孩子切身感受到知识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如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鼓励孩子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多做数学趣味题,就会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4.大自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大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归宿,大自然的美妙,不仅给我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更能激起我们创造的渴望和激情。所以,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乐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假日组织家庭野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野营训练、探险活动等,都是让孩子走进大自然的理想途径。

    野营出去时身带一副望远镜,让孩子能够看到空中的飞鸟。观看远处的动物,你也可以带上一架照相机,摄下各种动物,以便孩子以后分类观察。

    让孩子在自然中收集一些曲枝树叶、怪石贝壳、各类植物的标本和种子,培养他们研究动植物的兴趣。

    待孩子研究兴趣建立之后,可以鼓励孩子建立一个微型的大自然博物馆,收集保存种子、贝壳、岩石、花木标本等。按时间、地点、名称等贴上标签。要求孩子阅读一些与你看见的或带回家的东西有关的资料,懂得与他们有关的知识。

    如果孩子喜爱艺术,可以让他带上一部小收录机,或一个小笔记本,录下兽禽鸟类的各种叫声,或画下某一喜欢的场景。

    逢上星期日或孩子的假期,也可以带孩子去游泳、钓鱼、划船、骑马等。这些活动对男孩子来说更会令他们兴奋不已。

    你可以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带孩子去同一个地方,一季一次。虽是同一地方,由于季节不同,大自然赋予它的景色也各不相同。让孩子体验到每一季节的自然特色。

    知识面狭窄、学问单一是许多人的通病。有的人用“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求精不求多”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狭隘。其实,知识不但能丰富一个人的生活,它还对专业的深入研究很有帮助。因此只要是有价值的学问、有用的知识,我们都应该掌握,而且多多益善。至于所谓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求精不求多”这些问题则是容易解决的。

    卡尔从三四岁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晨父亲都带他去散步。他们边走边谈,这时父亲会给他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得到了许多历史和地理知识。父亲的知识广博,因此他讲的故事每天都不会重复,有时是德国的历史,有时是印度和中国的童话,有时更绘声绘色地描述斯巴达人攻打特洛伊城的战争,有时又是成吉思汗扩展领土的过程。当走到小树林时,父亲会指着一两朵花,问它们的名字。等他回答之后,父亲会告诉他,它们为什么得到这个名字,以及什么是花蕊,什么是花瓣,它们有什么功能,有什么作用……等。如果看见一只小昆虫,父亲也会向他讲它的生活习惯和成长规律。这真是一种比什么都有效的学习方式,他对动植物的浓厚兴趣就是从那时产生的,那时他就知道了什么是科,什么是目。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人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但是,能好好利用这个老师的父母和孩子却微乎其微。”这是卡尔父亲在日记中的一句话。所以学习乐趣的产生有多种途径,不妨在大自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吧!

    5.玩中树立主动学习的态度

    对于天生活泼的孩子来说,安下心来开始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孩子确实也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且会从中发现许多乐趣。然而,大多数的时候却总是下不了决心,磨磨蹭蹭。耽误掉许多宝贵的时间。

    当孩子学习磨磨蹭蹭时。如果家长总是不停地督促“快去学习,快开始”的话不会起任何作用,怎么办呢?建议家长停止“进攻”,而改用从“后方”进攻的方法。比如,不再让孩子决定“是否开始学习”,而是把学习看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只是让他决定“先学什么”,而且可以试用一下抽签的办法决定先学什么。

    比如说,几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父母让他们出去跑腿办事,孩子当然会不愿意,互相推诿:家长看到谁都不愿意去就会生气。只好指派一个人去。这个被点名的孩子会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吗?他一定会满腹牢骚,大吵大闹地说:“为什么一定让我去呢?”

    可是聪明的孩子这时就会自己决定由谁去,他们还会使用抽签办法。

    抽到签的孩子自然遵守游戏规则,会毫无怨言地去跑腿,这是因为把一个很讨厌的任务变成了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既然抽签也能让不情愿的孩子服从,那么就可以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学习上。

    所以,我们可以用抽签的办法。签上分别写上“语文”、“算术”、“理科”、“社会”等到课目名称,让孩子去抓。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很有意思,积极参加。抓到什么签,就让他开始学什么。在这里,孩子的这种参与意识非常重要。像这样的形式,因为是种游戏,孩子不会表示反对,并且能积极参加,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抽签。而且,因为是自己抽中的课目,也很难再说不愿意学之类的话。因为自己亲自动手、亲自抽的签,就会对它产生一种责任感。如果无论如何也不想学习自己抽中的课目,他也会问一下:“不学数学,改学语文可以吗?”总之,孩子会去学习。

    通过反复不断地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不用抽签,孩子自己也会开始主动学习。

    把学习游戏化,就是改变学习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学习的印象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去努力。而与此相反,游戏是不带任何目的性的。

    6.快乐学习法

    儿童时代读书完全是一种乐趣。其实不管是在幼儿时代,还是少年时期,孩子们一直都是玩游戏一样地在学习。伟人歌德也不是从一出世就伟大的。歌德小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讨厌读书。那时他很不喜欢学习,但是多年之后他的学识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伟人。

    他是怎样转变的呢?在你读了下面这个故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小歌德成天只知道玩,他挨了很多的骂,也挨了不少的打,但是无论他父亲怎么做,都不能让他安心地学习。一个偶然机会,歌德的父亲见到了着名人类学家福斯贝先生,他是一个热衷于儿童教育的人,他讲了许多名人受教育的故事给歌德父亲听,歌德父亲从他的谈话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回到家中,他对歌德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并改变了态度。他跟小歌德讲了许多历史上的伟人的故事,并告诉他,那些伟人从小都是爱读书的孩子。他的父亲现在也并不要求小歌德什么都听从他的,他只是让小歌德在潜意识里慢慢地把读书、学习和伟人联系在一起,对学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一天,他父亲与一个朋友正在谈一个流浪汉的故事,当他发现歌德在旁边时,歌德的父亲故意提高了声音说道:“听说他小的时候也不爱读书,只知道玩,他认为不读书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可是长大之后,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想找个工作也找不到,只好变成一个要饭的人了。”父亲的话给了小歌德巨大的震撼,他想,我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要饭的人呢?第二天,小歌德做了一个惊人之举,他主动要求学习,并不顾一切地拼命学习起来。他的行为告诉人们,他选择了做一个高尚的人。最后,小歌德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其实任何孩子都可能像小歌德一样做到这样的转变的。

    对卡尔来说,读书完全是一种乐趣。现在的人们也已经普遍接受了这种教育观点:学习是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爱好,是一个使生活更加美好的事物。它不是孩子的工作,也不是孩子的负担,孩子在成长中不应该因为学习而烦恼。

    7.记住:学习不能是强迫的

    兴趣使人主动,积极上进,从而能开发孩子的潜力。父母培养孩子选择感兴趣的事物,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制性的学习只会事倍功半。怎样才能使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家长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父母要作表率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很难想象,在一个父母整天无所追求或麻将牌整天不断的家庭里,孩子会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学习求知欲很强,那么孩子对学习自然而然也会产生浓厚兴趣,他会照着父母的样子,自觉地认真学习,积极完成各门功课。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从自己做起,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

    (2)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从婴幼儿开始,父母就可通过讲故事、教儿歌等方式,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告诉孩子,只有做一个有学问的人,才能受人尊重,为国为民作贡献,也才能为自己将来找到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将逐步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因而在心里形成一种崇尚学习的观念。

    (3)父母要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孩子对周围环境和自然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I浓厚的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能激发出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刻苦钻研,吸收知识的养料。如常常带孩子去参观各种展览会、博物馆,使孩子了解:生命是怎样起源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鸟为什么会飞?火车为什么会跑?可以举办“家庭知识竞赛”、“猜谜语游戏”等。对孩子已有的兴趣,父母应积极支持,多为他们开辟一些培养兴趣的途径,启发他们去思考探索,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4)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父母对孩子提m的学习要求,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下子提得过高过严,更不能逼得太紧,否则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劲头。如果父母提出的目标超过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信心不足,潜意识中产生不满或反抗情绪。久而久之,反而会影响学习。

    (5)父母要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

    如果孩子语文好,数学差,则让他先做语文作业,再做数学作业。父母辅导孩子做课外题,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增加孩子的学习信心。如果孩子真有困难,父母则应采取积极的态度,适当点拨,启发他去思考,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但不能包办代替。孩子一旦有了成功的记录,就意味着得到一种享受,如果他能常常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就会激起更加浓厚的兴趣。

    (6)父母不要动不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

    孩子不喜欢父母拿他与别人比,特别是与比他强的孩子相比。如果父母老拿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孩子就容易产生反抗心理,不自觉地放弃进取。父母应尊重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

    不管做什么,对孩子都不能用强迫手段,哪怕是做游戏。兴趣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小孩子可能会主动去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时为了玩一种游戏,就算要他们花很大的精力去观察、去学习也乐此不疲。

    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朋友看待,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能细心地进行关注,这是父亲和其他成功的教育家的共同点。如果父母有耐心与孩子玩游戏,父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孩子、对待孩子,能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那么对孩子进行教育就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也不会发生教育孩子失败的事件。

    孩子教育的成败,一切都取决于父母的态度,但父母始终要记住:学习不能是强迫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