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父母最大的心愿,而“赏识教育”无疑是家长培养孩子的最新利器。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讲,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那一年,25岁的他已经拥有一家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此后,将公司业务扩展到六个州,并且建造了上百座高楼大厦。近两年来,他又野心勃勃地进攻保险业,而且大获收益。

    1965年,他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当地冶金公司的普通职员。在他出生之前,父母已经为他生下了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很显然,作为普通职员的父母,后半生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了,但是他们依旧非常骄傲,因为他们的三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还各有特长,周围人都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父亲桑德斯曾经自豪地向邻居夸耀说:“我的孩子一个比一个棒,我想他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儿子居然不像他哥哥姐姐那样聪明,一生下来,就显得呆头呆脑,笨手笨脚的。渐渐地,他们发现小儿子做任何事情都比同龄孩子慢半拍。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他较低的智商进一步被显现出来,不仅没有他哥哥姐姐当年的优异成绩,甚至连父亲平时不屑一顾的笨孩子都不如,这让父母很懊丧。

    看着他与同龄孩子相差越来越大,父亲总是急切地批评他:“你的数学不如比特,你的绘画不如玛莎,你的体育不如约翰,你的语言不如弗朗斯……”总之,在父亲眼中,他与任何一个孩子相比都相差很多。父亲总是对他说:“你需要向他们学习,最终还要超过他们。如果你赶不上他们,你将来的日子一定会变得非常糟糕。”

    他为自己不像哥哥姐姐那样聪颖而苦恼,所以,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努力,也曾尝试“笨鸟先飞”,但是结果都不明显。无论他怎么努力学习,有时甚至付出很大的代价,结果依旧赶不上其他孩子。在他看来,小朋友做什么事情都很轻松,而且做得都很好,这让他很苦恼、很无奈,他的心中蒙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影。

    上学之后,父母带他去纽约找权威医生做诊断,这才知道他除了智商偏低之外,还患有动作障碍症。从此之后,父母对他不再抱有任何过高的希望,只要他能够自食其力,父母就心满意足了。

    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杰西卡老师。她出身高贵,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识渊博的她,还富有一颗仁爱、智慧的心。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粒饱含希望的种子,都有生长的权利和自由。

    杰西卡老师没有像他父母那样,而总是笑容可掬地鼓励他:“别着急,慢慢来,不用和其他人比,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向努力就可以,我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

    在数学考试中,他又得了全班唯一的“C”。放学后,他无比难过地找到最敬佩的杰西卡老师,低着头掩饰自己的不好意思,说:“老师,我太笨啦,我总是比其他同学差。”

    “亲爱的孩子,谁说你笨啦?你这次考试就超过了一个同学,应该说有所进步啊!”杰西卡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并且微笑着注视他的眼睛,“孩子,记住了——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比过了一个同学?”他不解地抬头望着杰西卡老师。

    “是的,你这次得了‘C’,而上次你得的是‘C-’呀,这难道不是超越了自己一次吗?”杰西卡看着他微笑地回答。接着她又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都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只要你不停地超越自己、追赶自己,你就是在不断地进步,你是一个可信、可爱的孩子,没有必要自卑地低着头。”

    从那时起,父母十分惊讶地发现,他不再整日愁眉不展,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都昂着头,挺着胸,嘴里不时吹着快乐的口哨,好像一副胜利在握的样子。他虽然唱歌跑调,却唱得很投入,而且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他练习长跑,虽然速度缓慢,但他天天坚持,比哥哥姐姐们还有毅力……

    有一天,他在家认真地做手工制作课的作业——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木盒。整整忙碌一天的他,终于做出了一个质地粗糙的小木盒,而且还弄得满地都是刨花、碎木料。他的哥哥比特看见他时,嘲笑道:“我想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糟糕的小木盒了。”

    “不,我这儿还有一个更糟糕的小木盒。”然后,他随即从外面拿出一个小木盒,自豪地告诉哥哥:“这是我做的第一个,但是,我认为,连这个都不能算是最糟糕的,因为我之前根本就不会做呢!”

    哥哥哑然了,他在心里承认弟弟说的有道理。此时,父亲桑德斯走过来说:“孩子,你是好样的,请你告诉我,是谁教你这样看问题的?”这是父亲第一次表扬他。

    “是杰西卡老师,她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于是,他高兴地向父亲说了有关杰西卡的故事。

    从此以后,全家再也没有人说他是笨孩子了,他们经常鼓励他,用充满鼓励的眼神和赞许的神态对他说:“你做的的确比以前更好啦!”

    奇迹就这样诞生了,他的功课不再是倒数第一名,而是在缓慢地提升。虽然没有个别同学进步快,但是在一点点地进步,这是毋庸置疑的。高中毕业时,他向几所大学投出了材料,都收到了录取通知的回复。

    如今,他的光环已经完全遮住了他的哥哥姐姐。

    和许多笨孩子相比,他是幸运的,因为在他小时候就遇到了赏识自己的杰西卡老师。他,就是美国身价过亿的著名“房产大亨”——凯恩。

    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对冷言恶语非常排斥。如果家长总是采用消极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么结果往往是,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不喜欢父母。”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亲子教育就是这么简单。

    爱不应是纵容

    现代家庭的结构有很多都是“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也就是孩子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都围绕着一个孩子打转。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很多父母对孩子可以说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结果却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就使孩子越来越任性。面对孩子的任性,很多父母不是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而是视而不见或者认为这是孩子的个性所在,最终使其任性的性格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胡宇是个很任性的小男孩。平时,他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一定要得到,不然就撒泼打滚,哭闹不休。因为胡宇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很宠爱,他任性的时候也就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有一天晚上,胡宇想吃红烧肉,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来得及买肉,就没有给胡宇做红烧肉,结果胡宇就赌气不吃饭了,爸爸骂了他一句,胡宇就干脆躺在地上大哭大闹,一会儿又跳起来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连父母刚端上桌的菜也扫到地上,还哭着说要是吃不到红烧肉自己就不吃饭了。最后,无爸爸妈妈对胡宇的这种任性的性格感到有些担心,但他们想胡宇还小,小孩子任性一些不会有什么大事情的,等他年纪大些了就会好了。没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胡宇越来越任性,而且很爱发脾气,一旦与人发生矛盾,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与人动起手来。但父母仍然觉得胡宇这样可以不受其他人的欺负,因此还感到很高兴。但是后来,父母开始发现事情有些严重。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胡宇要去见一个网友,父母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就坚决反对。一家人僵持了一会儿,生气的胡宇竟然操起一只小凳子就向父母打去,父母躲开以后,胡宇就跑了出去,而且好几天没有回家。胡宇的父母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居然会向自己动起手来,这让他们不免有些难过和后悔。

    父母对孩子的任性的纵容可以说是不明智的做法,它极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任性的孩子一般遇事容易激动,情绪波动大,一切从感情出发,我行我素,难以接受劝告,发展下去易形成蛮横无理、胡作非为的性格,甚至会做出一些让人后悔终身的事情,严重影响孩子以后的人际关系、工作和生活。因此如果父母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任性,对其身心健康是很有害的。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无论是哪方面的任性,也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任其发展,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因此,对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要尽量地给予满足。但对孩子那些不合理的或过分的要求,就千万不要纵容,更不能因为孩子哭闹就放弃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而要表示坚决的拒绝,并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要知道,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得到了满足,以后他就会习以为常,完全由着性子来。因此,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所让步,更不能粗暴对待,打骂羞辱,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巧妙的方式使孩子认识到任性的危害性。

    何吟亮小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而父母都在德国留学。何吟亮4岁的时候在外婆的陪伴下动身去德国。

    这时候的何吟亮非常调皮,因为4岁之前由外公外婆照顾,她一向很受宠。在德国刚下飞机,在过边境站时他竟然“检举”了父亲解放军的身份。当边防检查员过来检查他们的护照时,小吟亮立即指着爸爸告诉那人说:“他是解放军,他是解放军。”但检查员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小吟亮,因为他根本听不懂中国话。小吟亮感到沮丧极了。

    问及此事时,何吟亮笑着说:“因为当时东西德还没有合并,开车刚好要经过东西德边境,我突然想起奶奶说过:‘到德国千万别说爸爸是解放军。’于是就想试试,心想:如果我说爸爸是解放军,会发生什么呢?”

    来到德国后,饱尝相思之苦的何煦辉夫妇想尽办法与儿子多亲近。白天抽空陪小吟亮玩,晚上睡觉前给小吟亮讲故事。小男孩好玩好动,夫妻俩便从为数不多的奖金中省下钱来给吟亮买了很多玩具。

    小吟亮懂得享受父母的爱,却不懂得珍惜。有一次,妈妈花了10马克给他买了一个玩具汽车,他却将玩具车放在地上,然后使劲一踩。玩具车被踩坏后,小吟亮冲着父母哈哈大笑,一旁的外婆也跟着笑起来。

    何煦辉夫妇感到非常震惊,他们立刻意识到小吟亮被外公外婆宠坏了,不能再让他继续任性下去。因此,他们严肃批评了小吟亮,这让吟亮感到特别委屈,因为在湘潭外婆家的时候,他一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没有被这样批评过。不过正是因为父母及时发现了小吟亮的任性,并批评他,才使他很快改掉了任性的毛病。

    对此,何煦辉认为,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有问题时,一定要立即教育、纠正,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放纵他,也不要因为是小事就不在意。要知道,孩子的毛病多存在一天,父母纠正起来难度就大一点,越是早纠正,效果会越好,孩子也越容易养成好的习惯。

    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任性是一种不好的品质,父母、老师、同学都不会喜欢,而且任性会给亲人、朋友造成感情负担,以便让孩子产生自觉改正这种不良性格的愿望。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还要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上。等孩子情绪稳定后,父母就可以给予耐心的教育,指出他刚才为什么不对、危害是什么,并要求孩子下不为例。

    00此外,当孩子任性时,如果现有条件允许,父母可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这样,孩子会感到没趣,渐渐地就会自己终止任性行为,随后父母就可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那些好胜心强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用激将法克制其任性行为。对于那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用夸奖法给孩子“戴一顶高帽子”,孩子会看重父母的夸奖从而终止他的任性行为。总之,方法很多,父母可根据孩子任性的表现,采取适当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时,在教育孩子改正其任性的性格时,父母都千万不要产生分歧,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出来,以免使孩子有“空子”可钻。

    不要拿物质作为奖励

    物质奖励不仅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手段。所不同的是教学中的奖励一般是以激励为主,而这也正是奖励的基本目的;而家庭教育中的物质奖励一旦掌握不好度,就会使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奖品上,让孩子为了达到目的而做事,结果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爸爸第一次奖励白玉是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他在幼儿园得了5朵小红花,是所有小朋友中最多的。爸爸便特地带白玉去吃了一顿肯德基。事后,爸爸跟白玉约定,今后只要他表现好,爸爸就会奖励他一样东西。等到白玉上中班的时候,他的小红花也越得越多,爸爸也每次都履行诺言,而且奖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后来白玉就要进入小学了,并且在全市歌唱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一次,白玉向爸爸提出要去迪士尼乐园玩作为奖励。这大大超出了爸爸的预期,他不禁开始担心,如果这次答应了,下次又该拿什么奖励白玉呢?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和白玉一样“胃口”越来越大,使得父母越来越感到为难和困惑:孩子表现得好,父母该不该给予物质奖励呢?如果要给,自己究竟如何给孩子以正确的奖励?

    其实,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继续进步。同时这也是父母对孩子取得成绩而高兴的表达,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只是父母表达对孩子的激励之意的手段而已,只能在一段时间里适当运用,如果父母长期以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手段,不仅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让孩子学会攀比,甚至会让孩子逐渐把父母对他的爱理解为功利的、可物化的。这样,物质奖励根本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

    12岁的卢岩是个聪明的“小滑头”,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主意也特别多。班上有个孩子的成绩很差,经常完不成作业,有一天,他对卢岩说:“你帮我做数学题,我给你钱。”卢岩不敢要同学的钱,回家把这事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傻瓜,为什么不要?”于是,卢岩从第二天起就开始帮同学做作业挣钱了,而且“业务”很快就从做数学题扩展到做语文题、写作文等,后来又发展到代做清洁。最后,卢岩的钱从学校又挣到了家里。他每做一件家务事,都会向父母索要“服务费”:扫地1角,洗碗5角,代买东西则收20%的跑路费,而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多做家务事,竟毫不犹豫地同意按儿子的要求付钱。卢岩的父母觉得以这种方式给儿子钱,可以让儿子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有几次,父母因为当时没有零钱,就没有支付给卢岩钱,卢岩就拒绝做家务,父母说他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你又不给我钱,我为什么要给你干活?”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以自己的劳动换回零用钱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在家庭中、在集体里,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责任和义务是不能用金钱来付酬的。比如,做家务事是孩子的本分,孝敬父母是孩子的义务,学习是孩子的必需,对于这些事情,如果父母也用金钱来付酬,就会让金钱腐蚀了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根本不能真正懂得自食其力的含义是什么。

    因此,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即使要给孩子物质奖励,也要把握好度,要从激励的角度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而不能把物质奖励作为让孩子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条件。在这方面,小说《母亲的账单》里的母亲为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彼特常帮妈妈做家务。有一天,彼特带着一脸的得意向妈妈开列了索取奖励的账单,账单上面写着,妈妈欠彼特以下一些款项:

    帮爸爸取回生活用品:10芬尼;

    帮妈妈把信送进邮局:15芬尼;

    帮助妈妈打扫卫生:15芬尼;

    自己一直很听话:15芬尼;

    共计:55芬尼。

    妈妈看了彼特开出的账单后,笑了笑什么也没说,不过她也给彼得开了一张账单,彼特看后发现上面写着:彼特欠父母以下一些款项:

    父母给彼特提供的12年的幸福生活:0芬尼;

    父母给彼特提供的12年的食宿:0芬尼;

    父母在彼特生病时给他的周到的护理:0芬尼;

    爸爸妈妈一直很爱他:0芬尼;

    共计:0芬尼。

    妈妈这张特殊的账单使彼特十分羞愧。他深深地把头埋进妈妈的怀里,并把已经索要的钱悄悄地塞回了妈妈的口袋里。

    彼特妈妈高明的教育方法很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千万不能过分地用物质来奖励孩子,以免孩子成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以下是几点建议:

    (1)尽量不用物质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以免使孩子把索取奖励当做习惯或目标。

    (2)必要的物质奖励可以是不贵重的,但必须是有激励意义的。比如,孩子绘画比赛得奖,父母就可以奖励一盒画笔;孩子歌唱比赛得奖,父母就可以奖励一张CD。

    (3)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孩子只是为了获得奖赏才好好表现的,父母会很失望和伤心的。

    赞美让孩子更优秀

    这是一幅真实的家教图:爸爸在给女儿辅导功课,一共出了10道题,女儿歪着头想了很长时间,结果只做对了1道题。与一般家长不同的是,爸爸拿起卷子,用充满激情的眼神望着女儿说:“孩子,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么难的数学题,你第一次做居然能做对一道,太棒了,女顿时,女儿的眼前一亮,对数学题的研究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这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女孩名叫周婷婷,在她一岁打针时,因为药物反应过敏,致使双耳全聋。女孩的父亲叫周弘,是南京市的一位普通工人。为了培养又聋又哑的女儿,周弘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探索赏识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教育自己的女儿。

    周弘为了激发婷婷的自信心,不仅让她感到自己是个好孩子,而且还帮她找到天才儿童的感觉。为了激发婷婷的满足感,爸爸在书桌玻璃下压着美国天才儿童的行为表,目的在于让她感觉到自己每一条都能做得很好。

    有一次,婷婷看书忘记了吃饭。于是,爸爸就赶紧拉着她过来,并对她说:“婷婷,你看,天才儿童行为表的第一条就是废寝忘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居然做得这么好,你怎么不是天才呢?”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在她6岁时,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但是当她18岁时,就已经会五国语言,并且成为享誉世界的杰出人物。有一天,周弘无意间发现海伦的生日是1880年6月27日,而婷婷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于是,爸爸对婷婷说:“孩子,你真了不起,爸爸刚刚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奥秘,你是海伦百年转世,你们只相差两天,而海伦是顺产,你是难产。和海伦相比,你比她富有多了,因为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从那时起,婷婷就感觉自己是个天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将来一定能够干大事业。

    在教育婷婷上,周弘抓住一切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所有时机,帮助一个残疾的儿童找回了失落的自信,找到了天才儿童的感觉,让她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这种教育方式激发了周婷婷潜在的能力,使得又聋又哑的她仅用了3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全国十佳少年、全国残疾人自强模范、留美硕士生、博士生。

    细细品味周弘的教女事例,从周婷婷的成长足迹中,我们看到了赏识教育的成功典范。

    也许你会问,什么是赏识教育?实际上,赏识教育就是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激发孩子内在潜能的人性化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赏识。”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好像是为了得到赏识才来到人间的。对任何人而言,赏识都是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空气、水分。尤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赏识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赏识却是万万不能的。无数个教子示例告诉我们:赏识教育引向成功,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导致失败,使孩子越来越糟。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是最重要的方法。家长应该不断地学会赏识、鼓励孩子,不断激活孩子的潜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在家长充满赏识的眼神和赞许的言语中茁壮成长。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首先要相信孩子是个天才。每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或是没有其他孩子学习好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就会指责孩子、埋怨孩子,甚至对孩子失去信心,殊不知,这对孩子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每位家长都应该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只是短时期被压抑,等待我们去开发,所以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爱。简而言之,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是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每位家长都应该像对待天才一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次,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问题儿童也不例外,他们身上都有值得赞许的地方,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发现。通常很多家长只会关注孩子某些不足的地方,并且拿着高倍显微镜去无限制地放大,期望在第一时间改造好孩子,结果毫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反之,对于孩子的闪光点,很多家长却熟视无睹,在父母的冷漠下,这些优点将会悄悄地消失殆尽。

    在1975年母亲节的那一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给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说道:“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其他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断地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时光。”

    毫无疑问,是妈妈的赏识造就了一代首富。父母只有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才能发现孩子是多么的可爱和优秀!孩子有许多值得赞许的地方,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家长在发现这些优点之后,才会感到他们魅力四射,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在家长的赞许声中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家长在实施赏识教育中还需注意到,表扬要及时,要实事求是,要本着适度的原则。

    赞许和表扬适用于所有孩子,换言之,它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当孩子的行为值得家长称赞时,我们应该立即给予表扬或是支持,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以此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家长一定不要错过任何一个赏识教育的机会。同时,客观的赏识是必要的,千万不能夸大事实,更不能言过其实、以偏概全。赏识教育需要把握一个“度”,只有适度的、恰如其分的赞许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让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家长要不断地唤起孩子的自信心,以赏识的角度和心态看待孩子,不断寻找他们值得赞许的地方。聪明的家长们:学会赏识、教育孩子吧!让每个孩子都在父母赏识的目光下健康地攀向成功的高峰!

    从“糖果案例”说起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伴随着错误一起成长的。事实上,确实如此,尤其是孩子,更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犯错与否,而在于家长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纠正其错误。

    经过现实生活的一系列验证,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并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其效果远远好于严肃的打骂或是批评。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个值得回味的“糖果案例”。

    有一天,陶行知看见学生王友正用泥块砸同学,于是,他便立即前去制止,并让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一趟。放学之后,王友如约来到校长室等着挨训。当陶行知来到办公室门口时,随意掏出一块糖递给王友,并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奇地接过校长手中的糖果。随即,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中,并解释道:“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叫你停止追打时,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被校长的两块糖果弄得迷惑不解。此时,陶行知又拿出第三块糖果,并且说道:“我经调查得知,你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所以你是位见义勇为的好同学,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说到这时,王友感动得哭了,他忏悔地说:“陶校长,您批评我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此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笑,继而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果,陶行知说,“我的面对学生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严加惩治,而是换另一种方式和角度,用充满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敢于承认错误、为人正直等,并针对这些优点及时给予了称赞。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唤醒了孩子的良知,还让他主动承认错误,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完善自我、纠正错误的愿望。

    这个经典案例告诉我们:赏识加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成年人都喜欢被人赏识,更何况是孩子呢!

    有一次,教语文的朱老师在做课堂延伸时,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此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上次老师夸我们班学习认真时,同学们都很高兴,我听了就非常幸福。”

    由此可见,赞赏会让学生更有学习的信心,也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煊泽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大事三六九,小事天天有”,为此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但是,丝毫不见煊泽有悔过之意。煊泽调皮归调皮,但是人很机灵,在一次校运动会上,作为全能运动员的他,为班级赢得了很多块奖牌。看到煊泽从跑道下来时,老师赞赏他说:“煊泽,你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

    “太出色”三个字,让他一发不可收拾。从那以后,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积极,从未及格的英语,连着几次都考到60分以上,还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

    由此可见,鼓励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当然,赏识孩子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还应通过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样才更具有激励作用。

    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和家长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此外,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当操作。比如:对胆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孩子,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出新要求,帮助其克服不良习惯。

    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在错误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并且用赏识的态度和充满爱心的语言来感动他们,从而将错误化解在赏识和鼓励中。但是,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犯错误,通常会采取某种方式责备孩子,如责骂、体罚、威胁等,这些方法不仅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

    反之,如果家长善于从错误中发现孩子隐藏的优点或长处,然后从赏识的角度鼓励他们,这样一来,孩子不仅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还能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此外,孩子犯错误一定有其原因,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一下事情的全过程,在批评中适当地给予表扬或是鼓励;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承认错误,家长也应该适当地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对错误穷追不舍,或是念念不忘,算老账。

    多数家长都把赏识等同于赞扬,以为赏识就是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其实则不然,赏识孩子远远不止说一句“你是最棒的”这么简单。赏识是一种欣赏孩子的心态,而赞扬只是一种赏识的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赏识的力量和效用。

    放下固有的成见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产生共鸣,你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很多家长、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他们划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极端片面、错误的方法。

    嘉铭读高中时成绩一直平平,属于中下等生,在老师眼里根本就没有高考资格。他的作文曾被语文老师当成反面教材,并且在全年级公开示众。班主任也曾暗示过嘉铭的妈妈,让嘉铭放弃今年参加高考的机会,来年再考。

    对于儿子的实力,妈妈一直都没怀疑过。于是,她鼓励嘉铭说:“老师说‘你高考还是有希望的,但是必须努力,否则希望非常渺小’。儿子,妈妈一直没有怀疑过你的实力。”从此之后,嘉铭暗地里铆足了劲,拼命地学习,将高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嘉铭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出乎众人所料,他竟考了全校第一名,被某重点高校录取。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语文老师一见嘉铭的面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学习平常不是不好吗?这次倒是一鸣惊人!”嘉铭笑着回答道:“碰着运气了呗。”老师之所以对嘉铭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依旧拿着从前的成绩作参照物,以此来判断学生的成长趋向。嘉铭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他长期勤奋努力的结果,只不过没被老师注意罢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在我们的头脑中,经常会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以第一印象决定一个人的好坏,第一印象觉得这个人不好,如果没有被特殊的事件冲击,那么,这个印象是很难改变的,这种固定不变的看法被称为“成见”。

    “成见”无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家长、教师来讲都是极为不利的。当家长对孩子感到厌烦,觉得孩子无药可救时,经常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多年之后,再遥想当年的预言往往不准确。

    在教师节前几天,孙老师接到了学生张小海的电话,他是一个看起来普通却很有潜能的小男孩。小海个子不高,相貌一般,在老师、同学的印象中他的模样很滑稽,口中常常出现冷幽默,属于那种古灵精怪的孩子。刚入学时,小海的学习成绩很差,常常拖班级的后腿,而且还有很多坏习惯。起初,孙老师并不喜欢他,甚至有些讨厌这个孩子,因为他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还总是走神,属于那种屡教不改的孩子。

    有一次,小海犯了错误,孙老师要见他的家长,但是一连3天都没见到小海的父母。于是,孙老师决定做一次家访。在得知小海的家庭情况后,孙老师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小海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在他3岁时,妈妈因受不了爸爸的暴打而抛下他远走他乡,爸爸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有时还会把他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只有奶奶对他最好,祖孙两人相依为命。

    小海的身世感动了孙老师,他决定不抛弃这个苦命的孩子,也对最初的大意深感内疚。有一次,孙老师看见小海满脸都是伤,就问起缘由,小海平静地说:“是昨天晚上爸爸打的。”孙老师很惊讶,惊讶于一个10岁的孩子会这么冷静和不动声色。

    小海属于那种好动的学生,上课不能安静地听讲,手里总会拿一点东西摆弄。孙老师认为这样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就以课后辅导的名义将他留下来。小海本以为老师会批评他,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孙老师和他谈起的却是他的妈妈,问他想不想妈妈。那一刻,这个调皮的小男孩突然变得安静、腼腆起来,认真地点点头说想,并且和孙老师说:“我妈妈给我打过电话,她说她会回来看我的。”

    孙老师因势利导,对他说:“你要好好努力学习,做个好孩子,这样妈妈才会更喜欢你。”小海一脸稚气地问:“是真的吗?”老师也学着他的样子,认真地点点头,那一刻,小海笑得特别甜。

    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小海渐渐喜欢上学习,而且上课能认真地听讲,也不再做小动作了。因为小海之前的基础很差,所以学起来非常吃力,以前他很害怕老师给他补课,而现在,他却主动问老师课后有没有时间。看着他的变化,孙老师很欣慰。

    小海的进步很快,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常常能够别出新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向往、期盼,读来让人深思。有一次,他还自编了一首名为《我想》的诗,更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大家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小海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后来他主动向校园广播电视台投稿,而且多次被选中。

    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是的,世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等待家长和老师发现、挖掘,漠视孩子的优点无异于抹杀他们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孩子,他们都是值得雕琢的艺术品。

    家长一定不要以固有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些孩子虽然当时在学习上默默无闻,但是有朝一日则会一鸣惊人,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铭顺的父母都是外地进城的打工者,刚进城时铭顺的普通话讲得很差,只要他一说话,顿时同学们就哄堂大笑,所以他总是羞于和同学打招呼、做游戏。上课时老师提问问题,他也从来不积极主动回答,有时候老师点到他,他也总是低着头说不会,渐渐地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因为铭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在拼音学习上有很大困难,声母、韵母怎么都记不住,更不要说拼读了。每次作业都是最后一个交上去,而且总是擦了又写,本子都有明显的破损。所以,老师就将铭顺的妈妈请到学校,希望铭顺重读一年级。

    对此,铭顺的妈妈极其反对,他很了解自己的儿子,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妈妈就和老师协商,如果铭顺这次考试能进前20名,就让他继续读二年级。

    老师认为以铭顺现在的成绩来看,他肯定没希望进前20名,所以就渐渐地放弃了他。但是,从此之后,妈妈却始终如一日地坚持鼓励他,并且每天下班后会抽出两小时陪铭顺学习,教他练习说普通话,并且专门请了辅导老师。

    一个学期后,铭顺的成绩突飞猛进,不仅会读拼音了,而且字写得也很好,作业几乎没有错误,成绩也跃进前十名。当初那个动不动就脸红、腼腆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自信的男孩。

    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多元智力的、发展的人,更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作为家长,不应该用定势思维去衡量判断孩子,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价值的,是可以获取成功的,是能够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所以,家长应对孩子充满信心,按照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加以引导、激发、培养,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所以家长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包容孩子的缺点,善待他们的不聪明,多看他们的长处,不要吝惜你的鼓励和肯定,要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切忌因孩子的一时落后而放弃教育的信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就会留心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以便教育孩子防微杜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是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眼中就全是可塑性强的孩子,因为他们会因材施教,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家长才会正确处理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如何正确面对“家长会”

    他被称为“中国最牛的班主任”,2003年,他所在的班级有49个学生参加高考,其中37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10名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而且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将没有考上高中的女儿送入了北大。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兼网校校长王金战。那么,他是如何造就英才,当好家长的呢?

    很多孩子都害怕父母去参加家长会,不少父母开完家长会后主要有两种态度:孩子受表扬,家长往往一脸笑容;孩子受批评,家长往往气不打一处来,回家之后会将火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在王金战看来,开完家长会后父母有必要认真“备课”,特别是在家长会上挨批评孩子的家长,更要好好地准备怎样鼓励孩子。比如,家长会上老师说了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家长最好先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好好谈一下。切忌对孩子大吼大叫,更不要质问孩子:“为什么老师总是批评你?”这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首先要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

    有这样一位妈妈,在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对她说:“你家儿子好像有多动症,坐椅子不超过3分钟,我建议你带他去儿童医院检查一下。”妈妈听后很心酸,但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你是全班进步最快的孩子,原先坐椅子只能坐不到1分钟,现在居然能做3分钟了。”那天吃晚饭,儿子格外高兴,吃了两碗米饭,居然第一次不用妈妈喂。

    等到儿子上小学时,在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这次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0名,我怀疑他智力有些问题,您最好带他到大医院查一查。”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偷偷地留下了泪水,但是当她回到家之后,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并且说你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你能够细心些,终有一天会超过你同桌的,这次你同桌排在第21名。”说完这句话时,妈妈发现儿子暗淡的眼光一下子明亮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起得都早,而且早早背起书包去上学了。

    转眼间,儿子上了初中,又开了一次家长会。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儿子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差生的行列。临走之前,妈妈找老师单独谈了一会儿。老师说:“按照他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些问题。”回去之后,妈妈对儿子充满希望地说:“儿子,班主任告诉我说,他对你非常满意,只要你再努把力,考重点高中是没问题的。”

    最终,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欣赏我……”

    差生是如何来的?在王金战看来,反复遭到失败打击的孩子,最容易成为“差生”。而让一个“差生”转变成优秀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成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积累进步的成果。那么,如何让“差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那就是不断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在王金战看来,“差生”和优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家长和老师教育的成果,它是阶段性的现象。

    有一次,一个山东老乡找到他,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正在读高二的孩子。一开场,王金战问孩子,这次期末考试成绩如何呀?还没等孩子开口,家长就急忙抢答,气呼呼地说:“简直一塌糊涂!”

    此时,王金战支开孩子的家长,与孩子单独聊天。在聊天当中,他发现,孩子虽然经常排在倒数几名,可这次考试却提高了两名,于是,他对孩子说:“孩子,你非常有发展潜质,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用两个月时间提高了两名,照这样努力下去,现在距离高三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我相信,在你的身上有可能会出现奇迹!”在王金战的夸奖下,孩子立即挺起了胸膛。

    紧接着,王金战趁热打铁,引导这名学生寒假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而此时,在孩子的心中早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于是,王金战就和孩子逐条谈论,并论证、调整计划,最终落成条款。最后,孩子自信地拿走了计划。后来,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很快,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金战经常会说:“每个孩子都有完美自己的向上心理,只是缺乏必要的毅力和执行力。”聪明的家长会有两个目标:一个近期的,一个远期的。远期目标要放在心上,而不是嘴上。而短期目标就要抓住孩子每一次的微小进步,一点点往上加任务。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问题越多的孩子,越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寻找他身上的优点,抓住他身上每一点的进步,在他面前有针对性地表扬他。

    王金战认为,通常来讲,被表扬三次的孩子就能够彻底、长足地走向优秀,这就是他所谓的“三步优秀法”。成就优秀的孩子是需要时间和氛围的,家长首先要有平稳的心态,也许是三个月,也许是三年,只要孩子步入这个轨道,他的成功就是可以预期的,也是指日可待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普遍会采用“表扬”的手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家教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非一样,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家长运用表扬的方式不同。那么,究竟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经常会抱怨孩子毛病过多,例如打架、还嘴、学习成绩差……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家长不妨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是否认真观察过?当你的孩子安静地做一件事或是和小朋友嬉戏时,你是否熟视无睹,等到发现孩子吵架时,才来充当调解人,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或是夹带武力的恐吓。

    在孩子们看来,这种父母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每天只知道板着面孔训人,一点也不和蔼可亲。家长应该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对其行为的关注,或是赞许。家长要知道,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他就会采取消极行为进行对抗。假如你没有表扬孩子的习惯,不妨现在来试一下。

    家长要留心孩子在做什么,如果他现在的行为令你满意,你不妨立即表扬他。要知道,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长的赞誉声中,孩子的行为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积极的行为会与日俱增,消极的行为会随之减少。

    其次,家长的表扬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家长要明确地表扬孩子:“你是好样的,是爸爸的骄傲。”而不是说:“你真是好孩子。”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爸爸喜欢你这样做。”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使孩子认识到: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名誉”。为了得到好孩子的称呼,孩子就不会再出错。

    最后,表扬要具体明确。要让孩子知道是哪种行为赢得了表扬,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且会重复这一行为。例如,当孩子早起时,先收拾床铺,然后再去洗漱。这时你说:“做得很好,孩子。”但孩子不知道是哪种行为赢得了你的表扬,此时,不妨换一种方式:“你起床后将床铺收拾得很整齐,这非常好。”

    提高情商才能做好父母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下陷的泥沼。”

    有时候,一个眼神胜过一顿批评,一个动作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这就是鼓励比责罚更有效的原因。要知道:破坏性批评是腐蚀自尊心的毒药。

    他是某市理科的高考状元,在他读初中时有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那年他读初三,是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寒假的一天,妈妈领着他去方阿姨家拜年(方阿姨是妈妈大学的同学)。

    方阿姨的儿子宋青正在读高一,闲聊之中,妈妈问宋青:“你在哪上学呀?”宋青说:“我在××师大附中上学。”妈妈继续问道:“那你成绩如何?”宋青轻松地回答道:“阿姨,我成绩一般,这次期末考试在班级排第二名。”

    这时,妈妈转过头深情地看了儿子一眼,但什么话都没说。中午4个人一起吃饭时,虽然妈妈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和尴尬,但整个席间,妈妈只字未提有关学习的事情。因为妈妈知道,如果在饭桌上提及学习一事,就等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在回家的路上,男孩心里很不舒服,他在想:我也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为何就不能争一口气呢?当妈妈听到宋青哥哥那么优秀时,整个吃饭时间没提过一句学习的事情,是怕我受到伤害,而且妈妈在听到他考第二名时,只是深情地望了我一眼。就算为妈妈看我这一眼,我也要为她争这口气。从此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先调节自己的心态,进入一种发奋学习的状态。在拼搏半年之后,他考入××师大附中。他还坚信,未来××师大附中的第一名,就是他。他之所以这么有信心,就是因为他通过半年的努力,超越了无数个困难,从一名成绩普通的学生,到考上著名的××师大附中。他对自己说:“以后看我的,我还有三年时间,一定能成为××师大附中的第一名,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凭借顽强的自信心,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他脚踏实地,扎实前进,虽然成绩经常会出现浮动,但是他靠自己的信心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困难,最后在高考中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

    美国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一书中也指出:“表扬和鼓励能够使孩子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受,孩子会设法以同样的良好行为再得到表扬和鼓励……”

    张敏在两岁时曾患过脑膜炎,并留下轻微的后遗症:反应慢、记忆力差。在她读小学时,这种劣势就明显地反映出来,她比同龄孩子要差一截,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总是在背后叫她“笨孩子”,为此,张敏常常气得哭鼻子。在她9岁读三年级时,还是全年级的“尾巴”。尽管父母为她请了家教,每天为她补课,但睡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她就忘了。每天晚上做作业时,父母都轮番陪在她身边,有一次,张敏正在做语文作业时,有一道题要求模仿造句:“青蛙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张敏却在作业本上写道:“妈妈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

    当妈妈看到这句话时,气不打一处来,就劈头盖脸地吼道:“你真是笨到家了!”从那以后,张敏在做作业时一看到妈妈坐过来,就心惊胆战地左顾右盼,要不然就埋头写“我笨、我笨、我笨……”

    看着女儿这副样子,妈妈又气又难过。在一个星期天,父母带着张敏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在详细了解完张敏的情况后,决定和她进行一场耐心的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医生不断地夸奖张敏聪明、懂事。事后,医生对张敏的父母说:“你们不用担心,她很正常,用不着看医生。”最后还建议张敏的爸爸带张敏去游乐园玩。

    私下里,医生问妈妈:“您女儿考试最高拿多少分?”

    “有一次,考了八十多分吧。”

    医生又问:“那您表扬她了吗?”

    妈妈先是一愣,随即说道:“八十多分在班级里是很正常的分数,我们就没有表扬她。”

    医生说:“虽然这个成绩在全班来讲非常普遍,但是对她个人而言,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你们不能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应该为她的进步喝彩,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回家之后,父母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不再用抱怨、责备的声音和监督的目光对待张敏。每次张敏将作业本交给父母检查时,他们都认真地夸奖女儿“字写得有进步”“今天比昨天多得到五分,大有进步”“你真棒,又得了一个小红花”。渐渐地,张敏的笑容多了起来,说话的声音也响亮了许多。

    一段时间过后,家教老师高兴地对张敏的父母说:“张敏的记忆力有所增强,听写50个单词,只错了3个,大有进步!”在期末考试前,张敏第一次向父母保证:“我一定能考进前15名。”尽管这只是一句“保证”,但是,父母都为女儿的自信感到高兴,这可是女儿破天荒的第一次呀!

    等成绩公布时,张敏每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排在全班第八名,班主任还在家长会上特殊表扬了张敏。

    从把“青蛙的眼睛鼓鼓的”改写成“妈妈的眼睛鼓鼓的……”到最终每科都在90分以上,张敏的父母终于走出了家教的误区,将女儿送上健康、自信、乐观的成功之路。

    一次成功的体验,或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这就需要家长们付出特别的爱——不要吝啬你们的赞赏和赏识。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的确,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正如“得到特别呵护的苗长得好”的道理一样,经常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真诚而独特的爱,从而产生一种情感的动力,促使孩子学习成绩进步。

    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有一颗渴求上进的心。他们需要被重视、被关怀、被赏识,尤其对那些后进生而言,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要不断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关注他们点滴的进步。赏识孩子,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摆正自己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甚至为孩子的未来作一定的规划。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纪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理。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目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孩子第一次听父母讲理想的话,可能会斗志勃发,而第十次孩子可能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学业,启发孩子的人生理想,这样的效果要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并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有的家长总说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是自信心不够,以致孩子的成绩总是停留在现在的水平。

    张女士说她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中上游,张女士想让孩子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所以一直很关注孩子的学习。张女士慢慢发现,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信心不够,所以她就尝试着多次表扬孩子,可孩子并没有好转,甚至有的时候还非常反感妈妈的话,全然不把妈妈的良苦用心当一回事,张女士一直很烦恼。

    其实张女士的这种烦恼大多数家长也遇到过,关键在于她的表扬方式不对,孩子有辨别能力,家长的那点儿“伎俩”是很容易被识破的,况且孩子也知道自己所做的哪些事情肯定会得到家长的赞赏,哪些事情家长肯定会反对。

    烦恼的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你的表扬方式。

    1。家长关注孩子真正的进步

    家长要找到表扬的最佳时机,针对孩子学习中真正的进步,家长会不会表扬比表扬多少次更重要。家长1次恰到好处的表扬要比泛泛的表扬10次有更好的效果,家长往往只是看到孩子的分数有所上升才给予其表扬,但是事实上他真正的进步作为家长的你是否看到了呢?孩子最近的两次考试分数一次高,一次低,是该表扬第一次呢还是该批评第二次呢?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如果孩子摸透了家长的脾性,对家长的表扬司空见惯,表扬就起不到丝毫鼓励的作用。针对孩子的这两份试卷,高分固然应该给予表扬,但低分也不一定就非得批评不可,表扬的标准不是固定的,也不是绝对的。孩子的分数尽管降低了,但是通过仔细分析他的试卷,因为粗心马虎而丢失了本应该能轻松得到的分数,家长可针对性地表扬孩子确实是努力了,表扬孩子的做题思路极富创造性,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会知道自己哪儿出了问题,下次如果孩子确实在这方面有了改进,家长可以再继续鼓励孩子。家长不能单纯以成绩来评判孩子,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2。“出乎意外”的表扬

    有时候,“出乎意外”的表扬会让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9岁的李宏在班里成绩很差,平时自然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然而新学期开学后情况就开始变了。开学没多久,新来的班主任突然点了李宏的名字,不过这次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了他。原来李宏每天早上都提前来到学校,在擦自己桌子的时候总是连同桌的桌子和椅子也给擦得干干净净,有时值日生忘了擦黑板或黑板擦得不够干净,李宏都会主动去擦干净黑板。班主任很细心地注意到了李宏的这些细节,在同学面前表扬了他积极关心同学,热爱班集体,总是默默无闻地为班集体做贡献,李宏当时很不好意思,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由此李宏的信心多了一些,在班上成绩好的同学的帮助下,李宏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3。表扬的目的要明确

    为了激励孩子进步,表扬的目的要明确。不能将表扬的原因归因于孩子这次考试成绩比某某同学好或让老师在家长会上点名表扬了等,这样会给孩子误导,将孩子引向与他人竞争或讨同学、老师喜欢等方面。对孩子的表扬应该严格限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以此来将孩子的意识引向重视能力、态度、品行和创新等方面。值得老师和家长注意的是不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评判孩子及孩子的表现,否则就很可能让孩子变成“看家长、老师脸色行事的小滑头”。

    4。切忌陈词滥调

    日复一日地用一套表扬的措辞,孩子都可以背出来了,用同样的词语来表扬孩子,孩子从内心肯定不会接受甚至会有失落的感觉,久而久之,也就不会再在乎家长的看法,失去了跟父母沟通的信心。表扬不只是说称赞的词语,它应该是让孩子能够亲切地体会到家长真的对他们的进步给予了关注和全面的考虑。同时家长也应该注意内心的满意与口头上的表示应该是一致的,不要给孩子家长只是假意表扬来鼓励自己的印象,否则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孩子希望得到的是一种真实的表扬。

    家长不必过分注意辞藻或过分渲染,简练而直白、自然而坦率的表扬要比那些夸张、戏剧性表演的表扬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除了口头表扬之外,若家长能够辅以适当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那么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表扬的效果会更强一些。例如,家长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孩子和拥抱或亲吻孩子会加深两代人之间的默契程度,让孩子感到更加欣慰。

    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与众不同,靠孩子自己的力量生活,不放弃、不气馁,就能获得快乐。

    去掉“差生”的称谓

    差生是人们给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蛋学生的特定称谓。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旦提及“差生”就会头痛不已。殊不知,很多“差生”其实并不差,只不过他们没有遇到真正的伯乐,而往往是家长和老师错误教育出来的结果。

    家长或老师将孩子定义为“差生”,往往都认为孩子不容易改变,甚至无药可救,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差生”的定义会将孩子“一棍子打死”。“差生”的称谓不仅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他的心灵带去沉重的负担,将他们的心灵笼罩在阴影之中,严重者会给家庭带来精神伤害。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导致错误的做法,老师和家长应该彻底改变自己对孩子的定性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全面地了解孩子,特别是后进生,只要他们有少许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及时表扬他们,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自身的问题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从而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融洽父子母女的关系,以此培养出好孩子。

    夸奖一个孩子就等于塑造一个好学生,厌弃一个孩子无异于毁坏一个好学生。由此可见,家长、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万华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老师,对批改作业这项工作深有感触,她每次批改作业都会因人而异,特别对于那些“差生”,她会做出特别的批语,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幸福,使其在激励中前进。

    一次,上课铃声刚响,万华抱着一摞作业本站在讲台上,她习惯性地扫视教室一圈,然后举起手中的作业本微笑地说:“昨天听写课,许多同学都全对了,我非常高兴,其中有一个同学进步非常快,他是谁呢?”学生们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脸猜疑的样子,于是,万华亲切地说:“他是季语。”

    此时,孩子们都面露惊色,于是,万华打开他的作业本,只见一页清晰、端正的字体映入同学们的眼中,下面是万华用红笔批示的一个“好”字,而且还加盖了一张笑脸。此时,万华率先鼓起了掌,顿时,热烈的掌声响彻全教室。

    此时,被表扬的季语看着万华,眼睛眯成了一条小缝,他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听写是他以前最头疼的课,每次50个单词总要错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这次他全能写对,不知在课后用了多少功,难道这样的孩子不应该得到表扬吗?

    季语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万华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以前,这个孩子写作业总是邋邋遢遢,而且错误连篇,听写更是一塌糊涂,写对的单词犹如凤毛麟角。有一次,万华要求学生们当堂背诵单词,然后再要求他们默写。季语居然对了一大半,此时,万华觉得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自此,每次课后,万华都将他带到办公室给他讲题,于是,他进步很快。

    在一次家长会上,万华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他每天除了要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会要求父母听写单词……由此可见,他的进步非同一般,是他用心取得的结果。

    面对这份高质量的试卷,万华非常珍惜,于是她在他的本上工工整整写上一个“好”,还印上一张可爱的笑脸,这次的鼓励对季语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鞭策作用。

    其实,季语的进步过程就是一部将“差生”转变成“潜能生”的成功案例。

    在教育那些“差生”时,家长、老师首先要改变“这个孩子不可救药”的观念,对任何一个孩子而言,家长、老师都应为其树立自信心。孩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困难,需要长辈们的关注和帮助。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切记不要对他们失望。反之,放弃了这些孩子,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在教育那些“差生”时,首先要让他知道,他不是“差生”,更不是坏孩子,而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潜能生”。

    家长树立“潜能生”的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找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往往找不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真是令人悲哀至极!在这些家长眼中,通常都过分执著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或是其自身的不足,往往将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使家长们失去了判断的理性而流于表面。

    孙女士总是指责孩子不够优秀,就是因为她的儿子小培学习成绩不好,总是排在班级后几名,所以她就认为孩子做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小培非常聪明,而且理解能力也很强。有一次,小培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拿给他的妈妈看,问道:“妈妈,你在纸上能看到什么?”妈妈说:“看到一个黑点。”“为什么那么大一张洁净的白纸,妈妈只看到一个小小的黑点呢?”此时,被儿子“点拨”的孙女士恍然大悟。从此之后,她转变了关注的角度,开始挖掘孩子的优点,不仅儿子的学习成绩蒸蒸日上,而且他们母子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为何要强求孩子都成为人中“龙凤”呢?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因为在他们诞生之前就通过成千上亿次的竞争,然后他们才能够脱颖而出。每个人的人生并非一定绚烂夺目、五彩缤纷,所以,家长不应强人所难,对孩子吹毛求疵,只要孩子过得开心、快乐、健康,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足矣。

    “潜能”一词是对后进生的肯定和鼓励。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家长的鼓励会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对生活充满动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应该立即行动起来,抛弃旧有观念,发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展现优势,为孩子的幸福生活插上理想的翅膀。

    要挖掘孩子的潜能,家长就要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

    以前,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请求校长让他上学。校长先是问:“你数学学得好吗?”学生诚恳地摇摇头。然后校长又问道:“那你经济学如何?”学生继续摇摇头。校长又问道:“那你理、化呢?”学生干脆低下了头。

    最后,校长说道:“那你把名字留下来吧。”学生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羞愧地准备离开。此时,却被校长叫住了:“你的字迹非常漂亮,这是很大的优点,简直太好了。”得到表扬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也有优点了。受到鼓励的孩子,在心中将自己的优点慢慢放大,最终写出名振世界的经典著作,他就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赞赏和鼓励,让孩子的心灵感受到爱的阳光,孩子才会进步,才会感到温暖。家长只有会爱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肯定

    任何一个人都有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周围人给他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并且树立起自信心来。反之,如果周围的人总是传递一些消极的评价给他,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自卑感、无能感,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一次小小的赞扬、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是终生的。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她总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也只能连连点头附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

    儿子受到了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于是,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最令他们记忆深刻的不是长辈的批评,而是那些难得的赞扬。如何让孩子在被人承认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呢?首先,总是看到孩子好的方面。比如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并且记下来。其次,要及时夸奖,具体告诉孩子他做对了什么事情,告诉他父母对他所做的事情是多么高兴,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另外,平时也要多使用一些无声的肯定,如使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肯定的表示等。

    责骂,在父母看来是平常的小事,但对孩子来说,父母责骂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许多父母认为严格要求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和b两个成绩相当的组,分别让他们考同样的试题。过了3天,试验者告诉a组同学:“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考吧!”再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这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个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受到责怪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

    有的父母虽然明白“责骂孩子不好,肯定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不骂他反而夸他,无论如何也很难做到,但此刻最重要的是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不要以感情代替理智。

    一名心理学家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调研,一位老师问他:“先生,你能不能挑出班上智力超常的学生?”“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点到的孩子从此受到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赞,孩子也找到了天才的感觉,成绩不断提高,从普通的学生成为佼佼者。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老师回答:“好极了!”接着她又问道:“先生,我感到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你一指点,他们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老师们露出了一脸的惊讶。

    这个小小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当人们坚信一个人是天才的时候,他就真的成为天才了。这位专家对点出的几个孩子的肯定收到了这么大的效果,这一切都源于孩子有了信心,他们相信自己是天才,正是这种自信激发了孩子们前进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就如同能力的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一个人的成长若沿着积极上升的形式进行,可以想象其积累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在许多伟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有人曾问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可以说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自信不是天生就有的,培养孩子的自信需要家长和老师多肯定、多鼓励。对孩子来说,大人的肯定与鼓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功能,还能激起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经常肯定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满足孩子对赞赏的渴求

    一所学校在一堂家庭教育课上进行了一场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能够一口气说上十几条,可说到优点却支支吾吾,只能说出一两条。专家指出,这个测试结果不是个别现象,六七成的家长都对孩子不满,除了对学习成绩不满,对其个人习惯、说话方式,甚至对交朋友都不满意。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的最爱,也是最宝贵的,可即便如此掏心挖肺地爱孩子,如此把孩子当做宝贝呵护着,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孩子浑身上下还是一身缺点。这是望子成龙所导致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于挑剔和苛求。

    这种父母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并无限放大,却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把爱淹没在唠唠叨叨的指责中,让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爱,也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著名作家叶兆言曾深有感触地讲述了他与女儿之间的故事。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自以为是地用“理论”管教女儿,觉得对孩子应该多批评,少赞扬,不怎么关心女儿的内心感受;

    另一方面,女儿内心对此不满,却无力反抗,就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女儿出国留学前把自己的日记本交给了父亲。叶兆言在认真阅读后后悔不已,开始认真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满怀愧疚地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

    另外一个作家的经历却幸运得多。这个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高兴地摸着我的头,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这像不像一个小作家写的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像!’放学回家后,父母也夸奖我说将来一定能成为作家。那一段时间我真觉得自己是一个小作家了。后来,我就为了这个成为作家的目标而努力,最后就真的成了作家。”

    鼓励是一种帮助,更是一种奖赏。“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要善于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当孩子失败或是处于困境时,家长要给予必要的鼓励。这种扬长避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最好的褒奖,所以在合适的时机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褒奖,减少对孩子不满和抱怨的声音。

    如果父母总是采取命令或通知的方式管教孩子,一定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此时,家长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多看孩子的优点,少看他们的缺点,当孩子犯错误时,切忌一味地指责、批评,应该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和面子问题,否则受到批评的孩子就会自暴自弃,从而自毁前程。

    相反,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对待,多给他们一些赞美和鼓励,从正面加以引导,孩子就会收获一颗自信心,还会主动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打骂与批评孩子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因为这忽视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位年轻的妈妈总是用质问的口气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你学学人家陶迎,回回考试都是第一名,在学校还遵守纪律,你倒好,成绩不如人家,表现也不如人家,你说我要你有什么用?”

    这样的话,这样的比较,孩子已经听过N遍了,势必会有些厌烦,于是,有一次,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反驳道:“他是他,我是我,您既然不喜欢我,干脆让他给您当儿子算了!”

    “你……好!居然学会和我顶嘴了,看我怎么收拾你!”只见这位妈妈朝孩子奔过去,打孩子的手就要落到孩子的脸上了,眼疾手快的爸爸一下子拦住了妈妈,劝慰道:“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干吗非要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呢?”

    妈妈一生气,瞪了爷儿俩一眼,转身甩门而去,留给父子两人疾走的背影。爸爸抚摸着儿子的头,过了好久才意味深长地说:“你妈妈性格急躁,这样批评你是希望你将来有个好发展,虽然方式不值得赞同,但妈妈爱你的心却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爸爸相信懂事的你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再者,爸爸相信你是一个有出息的人,将来能够成就一番大业,不会让爸爸妈妈失望的,你说对吗?”

    儿子望着爸爸期盼的眼神,深深地点点头,然后说道:“爸爸,我知道怎么做了,我现在就去找妈妈向她道歉。”此事过后,孩子突然间长大了,不再在妈妈的监管下学习,而是主动完成作业,而且还会主动预习、复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认可。

    有句话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的确有道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如果多总结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的缺点,将事情往好的方面引导,就会心想事成。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也说过:“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实际上,当批评减少而加大鼓励和夸奖的力度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不好的事会减少,对处于生长期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此外,聪明的家长会反思、会等待,就是不会急于求成。俗话说:“只有包容才有宽容和笑容。”笑容会温暖孩子的心田,宽容会容忍孩子的过错,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智慧家长的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反思,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家长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第二是等待,因为欲速则不达。

    家长要学会发掘、分享、赏识孩子的才能,要用热情的心态、快乐的心情激烈孩子的潜能。在孩子刚学写字时,可能一整页纸都没有一个标准的字迹。但是,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就要告诉他:以后就按这个字写。教育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哪怕孩子身上有99%的缺点,也要用放大镜找到那仅存的1%的优点,然后再用高倍放大镜变成99%的优点。要知道:赏识会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只会令孩子越来越差。

    测试:你和孩子之间存在哪些代沟

    做下面这个测试,看看自己和孩子存在哪种代沟。

    1.孩子到现在还在花父母的钱吗?

    YES→2

    NO→3

    2.孩子完全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吗?

    YES→4

    NO→5

    3.孩子是一个行为比较幼稚的人吗?

    YES→4

    NO→5

    4.讲冷笑话是孩子擅长的事情吗?

    YES→7

    NO→6

    5.孩子认为吵架不如打架能解决事情吗?

    YES→7

    NO→6

    6.孩子交朋友要顾及对方的家庭状况吗?

    YES→7

    NO→8

    7.相比之下,孩子不愿意与没有自己能力强的人做朋友吗?

    YES→9

    NO→10

    8.孩子经常自己躲起来哭吗?

    YES→10

    NO→9

    9.孩子很讨厌别人对自己的装扮发表意见吗?

    YES→11

    NO→13

    10.孩子时常给父母以“无法理解”的感觉吗?

    YES→13

    NO→14

    11.孩子不允许别人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偷看他的日记吗?

    YES→12

    NO→13

    12.孩子是一个对隐私话题比较忌讳的人吗?

    YES→17

    NO→14

    13.孩子认为比自己年龄小的人就应该接受他的批评吗?

    YES→16

    NO→15

    14.孩子认为自己应该无条件听从父母的意见吗?

    YES→15

    NO→18

    15.孩子认为有洞的牛仔裤根本就不时尚吗?

    YES→17

    NO→20

    16.孩子不会接受比自己小的人的意见吗?

    YES→D型

    NO→17

    17.孩子可以理解比自己年长5~10岁的人的思想或者心理吗?

    YES→E型

    NO→B型

    18.孩子经常对长辈说谎吗?

    YES→19

    NO→20

    19.如果有些事情孩子不希望家长知道,是因为什么?

    会被他们严厉的批评→A型

    和他们有关→C型

    20.如果可以选择年龄,孩子大概希望自己可以比现在:

    年长→19    年轻→E型

    A型:叛逆的代沟。孩子不能和父母很“圆滑”地沟通,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他们讨厌别人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自己的选择,不需要其他人对自己指手画脚。

    B型:彼此不理解的代沟。孩子很敏感,因为怕受伤害,所以不喜欢去理解别人,也不想让别人理解自己。

    C型:长辈架势的代沟。他们希望像成年人一样和家长平等地沟通。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就不应该被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他们希望可以与父母一样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自己的看法。

    D型:不够尊重的代沟。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尊重别人同时也被其他人尊重的人。一旦自己的父母做出什么让他们觉得不被尊重的事情,他们就会对父母失去信心。

    E型:几乎没有代沟。性格开朗、随和是这种孩子的特点,这样好性格的他们很善于与不是自己同辈的人交往。

    家长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摆正这一位置,才能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空间,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自己判断、自己承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