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培养孩子自信的性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当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很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相信自己的人会正确评价自己,并充分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能力,从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反之,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颓废和绝望所困扰,甚至会因此而毁掉自己的一生。所以,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自信心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但他发现乐谱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感觉不对,这时他认为是乐谱出了问题。而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却都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一定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最后,他成了这次大赛的冠军。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的那样:“自信对于事业简直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由此可见,自信已经成为人们成就伟业的先导。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为神奇,化渺小为伟大,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自信对孩子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就会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面前表现出柔弱、害羞、恐惧的心理,不敢面对新的事物,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且,长期缺乏自信会让孩子产生“无能”的感觉,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是所有父母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是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能促使孩子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促使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和相处,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是孩子应该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特征。父母要时时以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迎接成功的喜悦。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随处可见。一次对全国各地1000余名6岁至12岁孩子所作的专题调查表明,40%的人自称对自己“至少一两个方面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有的对自己的外貌、身高、体重等生理条件没有信心,有的则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水平和交友本领感到悲观。而进一步的调查却证实,实际这些孩子往往不论在外貌还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逊色。

    有一句教育名言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个小学生、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因此,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应该重视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当孩子第一次学着自己上街买东西时,父母要放手让他去买,虽然他有可能会把钱丢失,也可能买回不称心的东西,但是比起孩子形成自信心方面的收获来说,这些损失算不了什么。不要不相信、不放心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要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不做错事而过分限制孩子是不可取的,只能造成孩子的无能和过分依赖。要知道,父母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父母还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多说鼓励话。因为父母的每一声赞许犹如一束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每一个孩子,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励、赞许的阳光,特别是那些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这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他们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他们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循序渐进地激发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较脆弱,家长应设法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以引发他们更高的成功欲望。为此家长应把孩子的成功目标定成阶梯式的,使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其中的一个目标,然后再向稍高一点儿的目标努力,这样孩子就容易获取切实的成功体验进而激发信心。

    佳佳12的时候,爸爸和妈妈上云梦山游玩,她看到亲戚的生意摊子太大,顾不过来,就要求帮助亲戚。爸爸有点担心女儿添乱,企图阻止。于是佳佳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母亲刘燕,刘燕不忍心拒绝女儿,就开口说道:“去吧,你一定能干好的。注意两点,一是记住所有商品的价格,二是问清他们的商品最多优惠多少可以卖。如果做不到这两点,你就出来玩儿好了。”佳佳整整费了两个多小时,把二三百种小商品的名称、价格全部记了下来,于是便对来客应付自如。这项工作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后来的3天,佳佳几乎自己负责小卖部的买卖。

    在这个故事中,爸爸担心佳佳不能胜任小卖部的工作是对孩子没有信心的表现。其实,孩子们的潜能是很大的,它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金矿,关键在于你怎么开发,看你怎样激发他们的信心。下面有几则窍门能帮孩子激发自信。

    1。多表扬,少批评

    孩子的自信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正如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个原则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适用的。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孩子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让孩子自己动手

    任何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的第一心理动力。孩子的自信首先来自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产生自信的。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看待,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并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对他的信任。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认为,孩子们需要一定的成长空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习如何去应付危险的局势。他说:“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为孩子做事,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3。告诉孩子“你最棒”

    态度决定成绩,勇于尝试、行动才会有力量。成功学家卡耐基认为,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生活得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信,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是最棒的,他有资格成为最棒的人,只要他不断努力。

    4。教孩子拒绝“我不能”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孩子更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能做到的事情。这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对他说“这是你不能做的”,“你做不好这件事”,孩子会怎么评价自己呢?其实,“能”与“不能”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信念,如果孩子认为自己能行,他就一定能行。父母一定要少用消极的语言,千万不要用“你不能”的语言去暗示孩子能力差。当你不对孩子说“你不能”的时候,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能够做许多事情!

    5。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特长树立信心。比如,有些孩子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却能写一手好字,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习书法,只要孩子有兴趣去学,肯定会做得很好。同时父母要抓住机会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6。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孩子信心的树立需要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逐步自信时,千万不要以为大功告成,而要不断鼓励孩子,孩子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中,方能树立起自信。

    巩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不要讽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第二,不要过分赞扬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

    把自卑扼杀在摇篮里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漂亮出众的,站到人群中犹如繁星中的月亮般引人注目。但现实中,这只是大多数孩子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多数孩子只能做毫不起眼的小星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天孩子都不希望自己有缺点,特别是相貌上的明显缺陷。当孩子对自己面容上的某些特点感到厌恶时,自卑心理就会如影随形地缠着他。

    孙乐是个7岁的男孩,学习成绩一直很突出,但这令大多数孩子感到骄傲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减少他的烦恼:因为他的两只耳朵长得过大,甚至比一般的小朋友还要更竖立一些。小时候,他身边的叔叔、阿姨对此笑称:“在大街上,一眼就能认得出你,长着一双大耳朵的可爱孩子。”可是在学校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就不客气多了,电视里经常放《西游记》的动画片,大耳朵的猪八戒一向就是人们嘲笑的对象,于是同学们很自然地就把孙乐与猪八戒联系到一起。不久之后,当同学们观看《大耳朵图图》这部动画片时常常会被图图的行为举止逗乐,在孩子的眼中图图就成了善意的嘲笑对象。

    有一天,当孙乐哭着回家时,妈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学校里的同学经常对孙乐指指点点,并叫他大耳朵图图。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妈妈为此感到非常担忧。她知道如果此事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她更明白,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这一特点有自信的话,那么,到青春期的时候他很可能会为这对耳朵感到自卑。

    于是妈妈心生一计,故作吃惊的样子说道:“儿子,不要哭了。难道你不知道吗?爸爸妈妈一直都为你的大耳朵感到自豪呢!”此时,孙乐擦了擦泪水,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啊?”妈妈郑重地说:“因为凡是长着一对大耳朵的孩子将来都会特别有出息,并且耳朵大还代表着好运气、好福气。你还记得毛主席的故事吗?你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他从小就很与众不同,并且爱动脑筋,就是因为他的大耳朵。名气越大的人耳朵就越大。”孙乐见妈妈说得如此真实,于是就相信了妈妈的话。

    过了几天,孙乐和妈妈一起看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时,一时间母子两人的笑声连连,孙乐非常喜欢这个节目,因为他非常喜欢节目的主持人。当两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孙乐忽然指着那个主持人就说:“妈妈,你看他的耳朵真大!”这无意中的一句话让妈妈眼前一亮,说道:“我不是先前就说过了嘛,大耳朵的人往往是很有出息的,将来能出名。你看,他的节目大家都很喜欢。”

    “妈妈,那我将来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出名啊?”

    “那就要看你现在的努力了,耳朵大只能说明你有很大的成功机会,但要是不努力也只能成为普通人而已。”

    “那为什么耳朵大的人,成功的机会就会大一些呢?”

    “因为在你出生以前,老天爷就特别喜欢你,想赐予你更多的好机会,但是又害怕你将来长大了他认不出来,于是就让你的耳朵长得比别人大些,以便将来好识别。”

    “哦,是这样啊!”孙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说道。此时妈妈的心里也乐开了花:儿子慢慢转变了对大耳朵的看法。

    在之后的日子里,凡是大耳朵的人取得成就时,妈妈总是特意告诉儿子。当孙乐在生活或是学习上取得一点成绩时,妈妈也会不失时机地告诉他,这是你有大耳朵和努力的结果。后来,孙乐不再为自己的大耳朵感到苦恼,反而庆幸自己有这么一对与众不同的大耳朵:小耳朵的人不知道这个秘密,总有一天他们会羡慕我的!

    孙乐妈妈的做法值得每位家长去借鉴,而且这种教育方法简单易学。在此需要提醒广大家长的是,千万不能强化孩子的缺点,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随意褒贬孩子,否则很可能因为你的这些无意之语,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不客观的评价,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灵负担。

    孩子如果个子矮,你就让他知道:浓缩的都是精华,这些矮个子的人往往都是很聪明的。孩子如果长得胖,你就告诉他:只有心宽的人才会体胖。这说明你心地宽广、善良,能交到很多好朋友。如果孩子的眼睛小,你要让他知道:放大镜在阳光之下能让干枯的叶子燃烧,那是因为它能聚光,你的眼睛其实就像放大镜一样……

    父母首先不能忽视孩子的想法,更不能无视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循循善诱,对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进行指引,这样才能逐渐弱化孩子的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从小就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有了父母说的这些优点,孩子就会更加优秀!

    让孩子直面挑战

    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他的骨骼势必会变得弯曲;一个自卑的孩子,在人前人后都不敢抬起头,那么,他的心灵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孩子需要昂起头走路,需要挺起胸膛做人。

    有这样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众所周知,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因为他敢于面对挑战和困难;而自卑的孩子会畏惧一切。

    刘琦总说自己是“一个无用的女孩”。正值花季的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刘琦说:“我本来想在初一第一次考试时一举夺魁,考出一个好成绩。结果我不仅失败了,而且只考了67分,这对于向来是优等生的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小学的任何一次考试中,我从来没考过低于80分。”

    这次考试使刘琦丧失了认真学习的信心,也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从此之后,她总是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太没用了?”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导致刘琦自卑性格的原因。对于那些特别敏感、心胸狭窄的孩子来讲,他们更容易自卑。有时候,家长、老师、同学的建议或是提醒,都有可能令这些孩子受不了,觉得好像有人在歧视自己,因此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也正因为如此,同学们才会故意疏远他、冷落他,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学习太累了。如此一来,就会加剧这些孩子的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孩子自卑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当他们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或是听了别人的负面评价之后,如果既找不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会渐渐地自卑。

    自卑孩子的心头都佩戴着沉重的十字架。因为自卑的存在,他们会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继而独自品尝自卑的苦涩滋味。

    一个孩子说:“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利,我彻底失望了。路在我的眼前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墙,我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罪恶……”

    孩子一旦产生了自卑心理,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漆黑的,他们对生活的唯一感受就是煎熬。

    当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孩子可能正为其他事情而自卑不已。他们想认真学习,但是改不掉粗心、自制力差等毛病;他们想多结交一些朋友,但是发现很多同学都躲着他;他们想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出色,但是努力过后依然不见起色……加上别人的负面评价和家长的不信任,有些孩子开始痛苦地怀疑自己。

    小菲在日记中写道:这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不太理想,妈妈就黑着脸斥责我说:“你呀,也就是我的孩子,要不然你该上哪去上哪去,我是不愿看见你,烦死了。”爸爸则板着脸说:“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还不如当初不让你读高中呢!我告诉你,我现在看见谁都比看见你高兴。”

    听到这样的话,孩子能不自卑吗?一个连父母都嫌弃的人,能自信起来吗?一个总是听父母说自己不好的人,能自信起来吗?对此,专家呼吁,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帮助自卑的孩子点燃自信的明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了解孩子,多帮助孩子做分析,多开导孩子,切忌打击孩子。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心声:“我平时学习不错,可一到考试就紧张、不自信。”其实,这些孩子并不差,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帮助孩子做分析,且有效地开导他们,那么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自卑、胆怯。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先改变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身上肯定存有需要家长指正的缺点或不足,问题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以及语气指正。

    孩子最讨厌家长使用辱骂、批评、否定的语气指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对其使用了不恰当的管教方式,孩子就会与家长对着干,或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相反,如果家长在孩子的不足中找出闪光点,就会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小豪是个非常贪玩的孩子,一玩起电脑游戏就废寝忘食,妈妈叫他吃饭,他就说不饿;让他睡觉,他说自己不困;但是,父母一让他看书学习,他就无精打采的,还总说自己“注意力差”。爸爸对他说:“儿子,你玩游戏能够废寝忘食,这说明你注意力非常好,关键是你对学习没有产生兴趣,如果你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你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不信你试试。”

    听爸爸这么说,小豪决定试一试,结果小豪真的发现自己能集中精力学习了。

    贪玩原本是很多孩子共有的一个缺点,但经过爸爸的劝说,反而让小豪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

    孩子的个性在重建信心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教育孩子。比如,对那些开朗的孩子,家长说话做事可以粗放一些;对于那些敏感的孩子,家长说话做事则要细腻一些;此外,对那种敏感、心胸狭窄的孩子,家长在讲究方法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改变这种个性。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即使孩子努力了,也不能立即改变现实,如外貌欠佳、家境贫寒等。此时,家长就应该让孩子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变好,但是,“上帝关上了这扇门,总会打开那扇窗户”。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从“补强法则”开始

    “补强法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来的。他这样解释其中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那么,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同样,当孩子受到他人的认可时,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会不断地重复这种令人满意的行为举止,直到成功地摆脱自卑心理,成为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根据这种理论原则,孩子需要在心理上不断地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以便获取前进道路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让孩子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重新树立起自尊与自信,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肯定无疑显得更重要。下面就给家长提供几个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来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方法一:家长适当降低标准,鼓励孩子大胆去做

    其实,有些孩子一开始并不自卑,或是自卑心理并不严重,之所以后来会变得自卑甚至越来越自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家长的要求过高,事事都要求孩子做得周全细致,稍有不如意便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长时间如此,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对自己做出否定:我的脑袋不聪明;这个事情我很可能会做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

    解决之道:要让这类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首先要帮助他们从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获得一定的满足和动力。家长千万不要奢求孩子面面俱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应该先鼓励孩子大胆去做,在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家长要细心地观察,哪怕是发现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家长都要当面给予表扬,从而慢慢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做该做的事情,并要努力把它完成好,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同时也是对自身价值最高的肯定。

    方法二:变更表扬的主语

    家长在夸奖孩子时,往往会这样说:“你今天用彩笔画出了这么漂亮的画,我真为你感到自豪!”

    其实这种表扬方式的力度并不大,且不能够充分有力地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值得肯定的。

    解决之道: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变更表扬的主语,学会将“我”改成“你”,把家长对孩子的赞扬改变成孩子对自己的赞扬。例如:“你今天用画笔画了这么漂亮的画,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吧!”虽然这是一种简单的变化,但是能让孩子充分地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就会重新树立起自信心,敢于大胆地去实践自己心中的想法及理想。

    方法三:鼓励孩子正确对待批评

    作为家长,往往很清楚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存有极强的自卑感时,家长就要在他的身边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让他听到更多表扬的声音。但是,当孩子离开家长的身边,走进幼儿园或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小伙伴、同学就不一定会了解他的想法,更不可能总是鼓励他。

    刘群是个开朗乐观的孩子,但两年前的他却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在人群前出现,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在教室的一角,静静地低着头看书,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对他的一次评价引起的。刘群有先天性口吃,所以他的表达不是很流畅,但并不影响日常交流。但是,在刘群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发现他讲故事不如其他同学流利,所以就说:“你需要加强口语锻炼,否则就与其他同学相差更远了。”从此之后,刘群就不愿意开口说话,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而且同学也经常笑话他说话慢。

    孩子在离开父母以后,老师或伙伴们对他的缺点很可能就会“实话实说”,甚至有些调皮的同学还会故意拿孩子的缺点批评他。这时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不能惧怕这些批评,更不能选择逃避,因为逃避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解决之道:当孩子因为做错事情或因某些缺点而受到批评的时候,家长不妨直接告诉孩子,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就是去面对它,从中找出错误的所在,并及时改正。明智的家长会告诉孩子,错误和失败是前进的阶梯,因为改正错误之后,你才会取得新的进步,而且在以后的道路上,每当再遇上同样的困难时,你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了。

    让孩子正确看待批评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看清自己,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认识,之后更有助于孩子在内心深处产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方法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其实往往是很偏激、不正确、不稳定的,很可能刚刚才建立起来的自信心,由于受到外界某件事情的刺激,顷刻间自信就又会瓦解。针对这种情况,孩子很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且持久的自我肯定。

    解决之道: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一本精致的日记本取名为“功劳簿”,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在这个特殊的本子上记下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即使孩子取得的成绩不是很好,进步也不是很多,但也要让孩子全部记录下来。告诉他,你付出的努力已经很多了,所以只有你有资格记下自己小小的“功劳”;还可以采用激励法,给孩子准备一些特别但实用的小礼物,如画册、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是做了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情时,他就有资格获得礼物;第三种办法就是教孩子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不断地对自己做出赞扬或是肯定,特别是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更要鼓励他对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害怕困难的孩子,来吧,让我再试一次。”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自我肯定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家长千万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使用自我肯定,一定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使用自我肯定是需要把握一个度的,也就是说在使用自我肯定的时候,要学会分清时间、场合以及具体的事件,针对具体情况的不同,需要使用不一样的处事原则、标准和尺度。

    家长要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上即使有再好的良药,但如果服用的剂量过多、过猛的话,就会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所以要防止孩子过多地使用自我肯定。假如孩子没有分清其中的界限,那么,就很可能变成一个没有自知之明、不分是非、甚至唯我独尊的小霸王。这样的话,自我肯定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结果也会适得其反了。

    给他心灵正能量

    所谓自卑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而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这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

    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妒忌、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拒绝交朋友、自暴自弃、回避竞争、焦虑等。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发挥。

    田艳是一个上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卷曲。性格内向、腼腆的她,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很小,而且脸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之外,她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只会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遇到节假日,父母想带她一起出去玩或是到朋友家做客,她都不去,她甚至连外婆家也很少去。

    这个故事中所提到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可能都有所体现,究其原因往往是自卑的“产物”。但是,孩子的这种现象却常常被家长所忽视,即使有的父母看到了也会觉得这是孩子的性格使然,而不加以重视。如果孩子的自卑心理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纠正,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过,自卑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能力很强,对孩子期望过高

    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能力特别强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追求十全十美,而孩子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于是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指责,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变得自卑。

    2。家庭不完整,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孩子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他就会感到很自卑。

    3。父母的教育方式粗暴、专横

    如果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进而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4。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

    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如果父母遇事总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这种处世态度,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因此,父母的这种错误倾向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父母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倾向,一旦发现,必须尽早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那么,父母如何纠正孩子的自卑心理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就要对孩子的要求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家长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家长应该用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

    (2)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爱默生也认为:“在我们的心灵和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孩子感到信心不足时,家长应该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3)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当很多孩子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津津有味、绘声绘色,有的孩子却只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识面窄的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丰富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4)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自身压力的减缓和排解,而且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开朗起来,与人交往中也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家长要鼓励自卑的孩子多与别人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5)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会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孩子会“破罐破摔”,表现得越来越差。所以,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学会因势利导

    李路家里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儿——王楠。李路在说起宝贝女儿时,脸上时常浮现出幸福的快乐。但是李路的这种幸福感并没有持续多久,从去年暑假开始,她就发现女儿有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孩子胆子越来越小,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交谈。于是李路开始带着女儿四处求医看病。可是,医生的话令李路更加不安,医生说:“以孩子目前的情况来看,病情不容乐观,她很可能患上了自闭症。”此外,医生还对李路说:“家长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孩子从自闭的阴影中走出来,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此后,李路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一心想帮助女儿摆脱自闭症的困扰。虽然办法用了不少,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一天晚上,王楠与妈妈一起在客厅里看电视连续剧,李路见王楠看得聚精会神,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于是便借故走出去,然后在外面转悠了约10分钟,又回到了客厅,而此时正好演完一集电视剧。李路见时机成熟便做起了文章:“哎呀,怎么就播完了呢,妈妈还没看完呢。这段演的什么啊,王楠,你能给妈妈讲讲吗?”李路见王楠不吭声,而且两眼直直地盯着电视屏幕。于是就心生一计,想到了“攻心为上”的策略,随即,李路又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继续央求着:“王楠,难道你不喜欢妈妈吗?妈妈最爱看这部电视剧了,现在居然落下了一小段,我心里可着急了。你难道就不想帮妈妈弥补一下吗?”

    从女儿的表情中,李路能看出王楠已经开始心软了。虽然王楠有些不情愿,但是碍于母亲的情面,还是断断续续地给妈妈讲起了刚才的那一段电视内容。李路听了之后,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虽然王楠讲得不多,条理也不是很清楚,但即使是这样,她还是觉得很满足,而后情不自禁地将女儿抱入怀里,说道:“谢谢你,王楠,你真是妈妈的好女儿。”

    就这样,李路开始经常借故走开,王楠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入妈妈设计好的“温柔陷阱”中,每次都会给妈妈讲述没有看到的那部分内容。讲的次数多了以后,王楠的语言组织能力越来越好了,而且条理也越发的清晰起来。李路认为女儿还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就未满足于现状,因为她知道女儿虽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离走出自闭还有一段距离。

    于是,她开始不断地给女儿增加难度,有时候就装作没听明白,让王楠再给她讲一遍,如此反复的训练,王楠就找到了最好的表达方式,而且讲得既详细又具体。为了增强孩子的表述能力,李路有时候还故意“找茬”:“王楠,你刚才是不是讲错了?女主人公不是已经死了吗?”这下,李路的提问又挑起了王楠的好胜心,于是她开始据理力争:“没死,如果死了,故事就没戏可演了。”于是,李路让她再清楚地讲一遍,于是王楠又开始新一番的“旁征博引”。

    在帮王楠逐渐摆脱自闭的过程中,李路一次次地给女儿增加难度,她开始让女儿预测电视剧下一集的剧情,当电视剧的剧情果真按照王楠预测的那样发展的话,李路就会不失时机地竖起拇指:“我们家的王楠就是聪明,这剧本好像就是你写的一样。”自然王楠也很“买账”,得意地说道:“这并不是我有先见之明,而是我按照逻辑推理得来的,如果电视不按照我说的那样发展,那它就会演不下去了。”

    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楠的性格正在一天天地变化着。她开始自信起来,也逐渐开朗起来,渐渐地融入人群当中,随意地和大家交谈起来。有一天,王楠突然脱口而出说:“将来我要做一名主持人。”聪明的妈妈马上因势利导地说:“做主持人好啊,可是你必须学识渊博,要各个方面都很优秀才行。并且胆子一定要大,还要善于言谈。王楠,要不这样你看好不好,妈妈去跟你的老师说说,让你当个班干部,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刚说到这儿,王楠就拦住了妈妈:“妈妈,不用你去说,我要自己去跟老师说。这也是一种锻炼,我要学会自己推销自己。”

    如今,王楠已经是班上的文艺委员了,但她还是不满于现状,她下一个目标就是竞选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现在的她已经很自信,并且总是宣称要靠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现如今,有些家长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关心非常少,导致很多孩子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严重者将患上自闭症。针对这种状况,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就像上面故事中那位妈妈一样,只有运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正确地帮助孩子。

    著名的儿童专家曾经提出治疗自卑心理的七种方法,家长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言,从而选择适合且易于操作的方法,这样才会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下面就提供这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1。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畏畏缩缩不敢接受挑战的时候,家长就应建议孩子在头脑中自己想象一下即将胜利的一些情景。这种所谓“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会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的心理,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困难与挑战,这一方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改变形象法

    心理专家通过对自卑孩子的观察后,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穿着比较保守,说话也总是吞吞吐吐,精神萎靡不振,走路不敢抬头看人,畏惧陌生人等。针对这些情况,专家建议家长先从孩子的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这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

    据国外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地叫喊,就会比平时多使出15%的力气,这样就会举起更重的杠铃。此项试验同时还证实,简洁大方的服装以及昂首阔步的走路姿势,都将大大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因此,建议,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家长应该特别注意一个细节,即改变他们的形象,替孩子选一些简洁、时尚的衣服,锻炼他们适当地放大说话声音,走路要抬头挺胸等。

    3。语言暗示法

    语言是人们思想的表露,积极向上的语言能使人产生乐观自信的情绪,从而改变消极的心态。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恰当地表扬孩子、赞美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多为孩子加油打气,例如“你真的很棒!”“你一定能行的!”“我相信你!”之类的话。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简单易做的,即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让孩子自己来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语,从而让他每天在上学之前都大声地读几遍,这些积极的鼓励暗示语言会让孩子满怀信心地去上课。

    4。发挥长处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点,聪明的家长知道如何让孩子扬长避短,他们会不断地强化孩子的长处。这样一来,即使是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也会是自信和乐观的,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要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让孩子进一步发挥这些优点和长处,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创造性的机会与环境,这也是帮助孩子消除自卑心理的一条可行捷径。

    5。储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而一些成功的经验却是自信的重要源泉。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每一次成功之后,大脑中便会有一种印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每当人们重新记忆起成功的模式时,人们便又可以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心理,重新充满了自信。因而,从这一点出发,家长在消除孩子自卑的心理时,可以获取一定的成功启示: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创建个人成功档案,然后将每一次,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将成功的案例积少成多,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与孩子一起翻阅,经常重温成功时的喜悦,这样就能使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时刻充满勇气去战胜困难。

    6。洗刷阴影法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失败的阴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会比一般孩子多,要消除这种自卑心理,家长就要及时帮助孩子洗刷掉这些失败的阴影,重树信心。心理专家提出了两种较为有效的洗刷阴影的方法:一是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失败看做一次学习的机遇,从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这些原因中去学习、吸取些教训,学会总结经验;第二种是彻底遗忘,家长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孩子忘掉那些不愉快的或痛苦的事情,可以运用心理转移法,用孩子曾经的成功经历去抵消那些失败的案例。

    7。降低追求法

    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那些后进的孩子来说,与其同他们空谈将来要当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还不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孩子适当地降低追求,将空泛的大目标分解为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从而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每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而且这些目标还要容易实践。目标制订得越小、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实现,时间长了,孩子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进步自然就会很快。

    跨越自卑这座桥    一位知名的女主播曾经公开讲述关于自己的真实故事:“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非常优秀且帅气的男同桌,但由于我自己既没有美丽的面庞,又没有曼妙的身姿,所以面对他时我非常自卑,我从来不与男同桌讲话,就这样,虽然我们同窗了四年,但是讲话的次数却屈指可数。直到后来我们各自走上工作岗位,再次相遇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那个男生因为自己来自大西北,担心自己处处都透露出乡巴佬的气息,所以也常常感到自惭形秽,而且也将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从来不肯多说一句话。

    “后来我们都克服了自卑,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著名的主持人。”

    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半边天》的女主持人张越和《焦点访谈》的男主持人水均益。

    由此可见,有自卑心理是很正常的,只不过存在着轻重的差别。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它是由于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人总是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这种想法如果不加以改进,就会影响生活,甚至危害生命。

    16岁的黄鹂(化名)身世凄惨,她从小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而后又被精神失常的养父再次抛弃,最终她在堂姐家度过了4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好像上天不喜欢这个苦命的孩子,因为孤儿、贫穷的悲惨事件都一一降临到她的身上,使这个苦命的女孩子最终选择在豆蔻年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据相关媒体报道,黄鹂在出事的当天滴水未进,虽然明知道偷东西是错误的做法,但是,饥饿万分的她还是没有禁住香酥可口的面包的诱惑,在便民店内她将面包放到了自己的口袋中。在被发现后,黄鹂苦苦哀求便利店老板不要将此事告诉她的家长和老师,但是店主依然屡次宣称会将此事告发至学校。当黄鹂受到老板的威胁之后,16岁的她觉得自己没脸面对他人,最终留下千字遗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说16岁是花季的年龄,但是黄鹂却没有阳光般的笑容,她从不邀请同学来家里做客,班上几乎所有同学都说不清楚她家确切的位置。据她的同学说,下课之后黄鹂很少与大家一起玩,放学后也是独自一人往家走。黄鹂的邻居也说:“她连走路都是贴着墙根的,好像很害怕的模样,整日无精打采的,好像吃不饱饭似的。”

    其实,黄鹂的这种表现就是一种自卑心理的真实写照。如果家庭、社会能多给她一点关爱,也许花季的她就不会去偷面包,更不会在事发之后无人求助,最终也不会绝望地选择自杀。相关问题专家称:“黄鹂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她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此外,她的抗压能力也较弱,从而走向了这条不归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很脆弱的,他们需要来自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如果父母在发现孩子有自卑倾向时好好鼓励孩子,孩子就会重新获得自信;反之,如果家长粗暴地对待自卑的孩子,那么孩子从内心深处就会认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认可自己,那么自己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因而自卑心理就会更加严重。

    由于年幼的孩子缺乏社会经验,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而且这种不足往往会成为家长批评孩子的借口,如果家长屡次拿这种“不足”说事,孩子就会将这种“不足”当成一种心病,而且他们敏感的神经也非常害怕别人注意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如果孩子在无意中听到别人因为某事而嘲笑自己,就会刻意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如果他们在私下里听到别人评价自己哪点做得不好,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或者焦虑的情绪;如果孩子在大家面前因为某件事受到批评,他们通常会装作不在乎,但是在内心深处就会对此事充满抵触情绪,进而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能够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能让孩子摆脱自卑。

    孙颖是中年得子,虽然与老公结婚已经有8年之久,但因为工作原因,孙颖直到35岁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夫妻二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无以言表。

    时光飞逝,孩子已经8岁了,但孙颖发现孩子特别害羞,而且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讲话,即使家里来了客人也不愿意打招呼,而且总是跑到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为此孙颖感到很烦恼。

    有一天,孙颖带孩子去晨练,刚到广场,孙颖就让孩子一边大声地和自己喊口号,一边做健康操,母子的行为举止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行人。刚开始的时候,孙颖感觉孩子还不是很紧张,但随着注视目光的增多,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干脆不出声了。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孙颖天天坚持带孩子去晨练,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放得开,现在已经变成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小男子汉了。每每提到孩子的进步,孙颖都会笑得合不拢嘴。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因为自卑不爱表现自己的话,那么常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去听,去说,去看,去感受,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针对孩子的自卑心理,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提升自信心的寓言小故事。总之,不能让自卑压弯孩子的“脊梁”。父母要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对孩子的短处要善加利用。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要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就要像野外生存的小草一样,即使生活在无人知道的山谷中,也要昂首挺胸、不屈不挠地向上生长,即使迎接狂风暴雨的洗礼,也要绽放出自己最美的花朵。

    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成就感中,父母应该学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1。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事务,给他们一些做决定的权利。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中是有地位的,是家庭成员之一,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能参与到成人的世界中,从而激发孩子的成就感。

    2。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对于新鲜事物都有尝试的想法,所以,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孩子一旦在尝试的过程中遭遇失败,父母就应该引导和鼓励孩子,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意味着无能,从而鼓励孩子重塑信心,家长一定不要嘲笑孩子的失败。此外,父母不要再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让孩子的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

    3。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孩子愿意达成父母的期望,但前提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如果孩子在努力过后看到了成果,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就会使孩子产生自信。如果孩子经过努力之后无法实现家长的要求,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

    4。积极评价孩子的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积极评价,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起着重大的作用。父母的正面评价是孩子自信的来源,即使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也要有耐心地听他们解释其中的原因,从正面教育孩子,告诉他们要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而不是牢记自己的错误。

    此外,诱发自卑的因素有很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卑的情愫,关键在于怎样调整。善于利用自卑的人,会把它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跨越自卑的障碍,达到人生的巅峰。而有些人不愿意去战胜自卑,他们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结果越比越自卑。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卑之中而无法逾越的话,他将走上一条痛苦的人生之路。所以,当孩子有自卑的表现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重新树立起自信。

    抓住机会让孩子自立

    例一:沈女士带着刚上完小学的女儿从美国回来探亲。餐桌上,女孩摊开她写的作业大声地教在座的人读英语,接着女孩拿出她画的画,一页一页地翻给大家看,丝毫不像其他同事带来的孩子那样既羞涩又文静。其实,女孩的画画得并不是很好,如果她不讲解,大家就很难懂得她画的究竟是什么,更不要说理解她想表达的意思了。可女孩却不厌其烦地给在座的每个人都看一遍。

    大家都很佩服这个小孩,小小年纪一点儿都不怯场。沈女士告诉大家说是美国的教育使然。美国的小学教育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就要极力地展示给其他人看。

    例二:张先生的儿子在上一、二年级的时候一直担任班长,可是到了三年级的时候情况却不同了,新来的班主任采取自愿竞选班干部的形式,张先生的儿子比较腼腆,虽说也报了名,还写了一份演讲稿,可就是不敢上台演讲,害怕万一讲砸了会被同学们笑话,因为他曾经是班长,竞选失败了,觉得很丢人。当然,最后他连个小组长也没竞选上,成了“平民百姓”。孩子受不了这个结果,回家后跟爸爸又哭又闹,不吃也不喝。

    前后迥然的差异只缘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所谓的“展示”可以理解为自信。有人曾经问居里夫人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她回答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美国的爱默生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养,是发挥个体潜能的前提。

    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就要给孩子以鼓励、信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养成展示自己的良好习惯。孩子积极地展示自己也可以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孩子在展示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和独立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爸爸,他把女儿培养成网络作家,把儿子培养成动漫评论作家。顾教授说他教育孩子的理念就是“放养”,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里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质,展示自己的优点。“尽管孩子们从来不是优等生,更不擅长考试,但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责怪他们。”顾教授就是以这种“放养”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个年轻而有才华的作家。

    另一位成功爸爸朱良俊说:“大树底下是永远长不出大树的。要让它长成大树的最好办法就是挪开小树,给它一片自己的天空。”朱良俊是这样给孩子创造条件的,他先把住大青浦的女儿送到市区的中学住读,而他从来就没有陪读过。女儿读到高中的时候,他又把她送到德国。女儿高考预选时选了物理而非自己更擅长的化学,朱良俊也没有横加阻拦,相反还特意请物理老师,让他告诉女儿选物理是对的。朱良俊支持女儿,相信她有这方面的才能。对此朱良俊解释说,既然女儿的选择不可更改,那么父母就应该更多地支持孩子,要做“加法”,让孩子展示她新的一面。他的女儿后来被德国知名大学杜塞尔多夫大学录取。

    孩子们学的知识多了,懂得的艺术多了,可是他们的自信心并没有随之增强。常常会听见家长这样抱怨:我们孩子在家时话特别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到幼儿园就不那么爱说话了;孩子很胆小,不怎么敢在人多的公众场合表演;我们的孩子不爱和其他的小朋友玩,总喜欢一个人待在那里玩。家长们的这些困惑或许会给大家很多的思考空间,如何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展现自己,如何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已成为家长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1)建立起家庭与幼儿园沟通的桥梁。孩子的集体生活是从幼儿园里开始的,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和孩子互动起来,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心,让孩子大胆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面前展示自己,多表演节目。幼儿园也经常会有亲子间的互动节目,家长应给孩子做好示范工作,积极表现自己。

    (2)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家长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让孩子投入到集体的竞争活动中,增强孩子的集体意识。

    (3)给孩子创造一个舞台。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有形舞台,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创作和想法,孩子的每一次上台和下台,家长都应鼓掌并表示鼓励。孩子因此也就有了再次走上舞台的信心,这样他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就会积极地表现自己。

    (4)让孩子分享展示自己的快乐。家长把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用相机记录下来,并不时地给孩子看,让孩子不断地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展示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进而增添信心,并逐渐走向自立。

    测试:孩子有没有自卑倾向

    自卑是心理问题最主要的症结之一,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认定,所有的心理障碍的原因都能归结到自卑上来。所以,家长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孩子有产生自卑心理的倾向,就应及时予以指导。如果你无法确定孩子是否自卑,不妨通过下面的测试来观察一下。

    1。遇到难事时,他本想寻求帮助,但又不愿开口求人,因为怕被别人取笑或轻视。

    2。当别人遇到麻烦时,他常常会有幸灾乐祸的表情。

    3。他特别喜欢向人夸耀自己的能力和“光荣历史”。

    4。总是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

    5。他觉得入乡随俗是件很困难的事。

    6。他总认为人的面子最重要,轻易认错是很丢面子的行为。

    7。害怕生人或陌生的地方。

    8。他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9。他常觉得自己是不利处境下的牺牲品。

    10。从平时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是个爱慕虚荣的人。

    答“是”得1分,“否”得0分。

    测试分析

    0~2分:说明他很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

    3~6分:他很可能缺乏自信心,行事可能保守而缺少魄力,但这也许能使他安于现状,生活在一种平静无事的环境中。家长可以引导他把他自己认为能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列成表格,这样一来,他就会发现,事实上,他能做的事要比自己想做的事多一些,从而有利于帮助他恢复自信。

    7~10分: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即使在表面上他自信、自负或自傲,但很可能是在自负和自卑的两极来回徘徊。有时这种性格上的矛盾会令他感到痛苦或害怕。家长应想办法消除他的自卑感。

    父亲一样是孩子的榜样,父亲可以教孩子磨砺自我,可以让男孩学到责任和努力,让女孩学到坚强和自信。所以,父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能抱着不负责任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妻子一个人的事情,在妻子教育孩子的时候,丈夫也要义不容辞地加入进来。只有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