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答:“像那种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贸然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所要的共事之人,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小心,善于谋略而能成事的人。”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做事准则,一是“临事而惧”,一是“好谋而成”。
惧即恐惧、胆小,常被人诟病。其实,恐惧作为一种心理反应,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能。遇到危险,面对自己尚不了解的情况,不是大大咧咧,贸然行事,而是心存恐惧,小心应对,这是谨慎的表现,是聪明人的做法,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和损失。孔子曾经与弟子一道经过一座城门,这城门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孔子拉着弟子急步通过。弟子笑孔子说:“这城门朽坏已很久了,不见得马上会倒塌。”孔子说道:“正因为它朽坏的久了,才会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所以,不能不防。”孔子在这里表现的“惧”,正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王朔写了一本书,叫《无知者无畏》。且不管王朔的用意是什么,就“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来讲,如果“无畏”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无畏”不过是一种傻大胆,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你做投资、买股票或办公司,你无所畏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一点儿也不恐惧,你就很可能血本无归,一败涂地。
全力以赴时,你才能利用你先前并不知道你拥有的力量。
当然,孔子讲“临事而惧”,并不是一味怕事,而是一事当前,首先考虑可不可行。如果可行,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所谓“从最坏处打算”,采取谨慎的态度。
如果“无畏”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无畏”不过是一种傻大胆,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