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现
有这样一个女孩,生活在一个小县城中,在一所中学当老师,每月工资三千多。人长得还可以,家里条件也不错,父亲是当地地税局的干部,母亲做服装生意。在当地来说,她的条件很好,但唯一不足的是,已到而立之年,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结婚。
事实上,并不是没有男孩喜欢她,她在三年前就开始找男朋友,可这几年过来,总觉得没有一个合适,所以,终身大事就一直被拖到现在。
记得追她的第一个男孩是她大学时的同学,该男孩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单位。她不满意的是男孩的长相,所以她拒绝了。
第二个男孩是同学介绍给她的,男孩长得很帅气,工作也不错,而且还有房,这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人来说确实不错。对于这样的条件,她非常满意,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与男孩见了面。然而让她感到有些小遗憾的是,男孩的个子很矮,甚至比自己还矮。交往了一段时间,考虑再三,最终她还是拒绝了这个男孩。
第三个男孩是父母介绍给她的,家庭条件不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父母觉得这也应该算是门当户对,女儿一定会喜欢。女孩听了父母说的条件后也觉得可以,于是和男孩见了面。如父母所说,一切都还不错,长相、个头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她决定和男孩先交往一段时间。然而,在交往了一个月后,她发现该男孩在有些事情上太过于固执,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考虑再三,最终她拒绝了。
就这样,这几年中她见了很多男孩,却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不知不觉就到了而立之年。和她一样大的同学都已是孩子的妈妈了,而自己依然单身,婚姻大事被一拖再拖。有时静下心来想到这事,她的心里总是会发慌,到底什么样的男孩适合自己呢?
案例剖析
对于这类男孩或女孩,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自己的另一半呢?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原因是他们太过于追求完美,以致于产生了这样的疑惑,婚姻大事被拖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如果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寻找完美上,那么,他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类情况也经常发生,对于自己,因为要求太高,过度追求完美,会让这类人觉得自己怎么这么没用,到了二十几岁的年纪,竟然没有一件事情是能让自己满意的。于是,他们开始自卑了,开始气馁了,开始就得过且过了。其实,他们只是看到别人身上太多的优势,而没有发觉自己的幸福。
人生无常,本就如四季更替。春天固然美好,却没有夏天的热情;夏天不错,但是炙热难当;秋天收获,却徒留一片荒芜;冬天冰雪迷人,却冰冷异常。但是换个角度,你却会发现,春天有百花的芳香,夏天有蝉声的鸣唱,秋天是丰收的战场,冬天是纯净的天堂。每一个季节都有所长,每一次交换都是生命的一次补妆。
如果有完美的人生,那也是各有各的完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精彩,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生活是否美好。
一天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因为追求完美而用了两天或者更长的时间,这便是一种拖延,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拖延症。
对症下药
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完美的想象!完美的人生,在人类的历史教科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人生、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变得完美,然而,很多时候这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在现实中,难免会有一些挫折,在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失败。当然,追求完美的心态没有错,但如果过度追求完美,便会陷入“泥潭”之中而难以自拔。那么,该如何正确对待完美、避免拖延呢?
第一,切断高期望,承认不完美。
完美有不同的标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让完美成为拖延的借口。过度追求完美,我们只能在一件事上打转,无法兼顾其他,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要考虑的是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细枝末节。凡事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要承认不完美的客观存在。
第二,着眼大局,从整体思考问题。
过度追求完美产生的最坏结果就是影响大局,如案例中女孩过度追求完美的另一半,总是在乎一些细枝末节,影响了自己的婚姻大事,继而影响自己的生活。你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每一件事都做不好。所以,凡事要从大局出发,不要因为一些小细节而影响整个大局。
总之,完美的世界,完美的工作,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家庭,完美的人生……这些只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可以去追求,但不要过度,否则,便会造成拖延。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最好”
案例重现
一个营销公司的经理在渠道选择问题上陷入了沉思。其实对于任何一家营销公司,渠道都是最至关紧要的一环,这个环节如果出问题,那公司随时都会面临重大危机。所以他下足了功夫,花了很多时间去做调研。
三个月过去后,同事和他坐在一起吃饭,很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新谈好的某个牌子的产品还没有上市?按理说几个月过去了现在早就应该出来了才对。
他告诉同事,现在他手上有十几个省级代理的渠道商资料,他自己也亲自跑过这些渠道商,和他们做过深入的交流,结果都不是很满意。这些代理商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有的市一级的渠道建设过弱,有的管理较混乱,有的则喜欢胡乱加价,总之每个都有一些问题,这让他觉得难以取舍。
同事问他:“你就因为这个问题整整耽误了三个月的时间吗?”
他说:“是啊,如果不选择好,不敢轻易放产品下去。”
同事说:“等你想好了,估计别人的东西早就流进来了。”
果不其然,就在他们吃饭后的半个月,其他地区的货已经开始出现了,出现了串货问题。
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但已经太迟了。案例剖析
不要留恋所谓的“最好”,这个字眼拿来说教一番是可以的,但也只能姑且听之,真到做事的时候,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从眼前的客观现实出发,不能因为你所谓的“最好”,而耽误了事情本身的进展。此外,有些人一面说着“不好意思,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要求就是这么高”,另一面却并没有发现他所谓的完美有多牛,更和所谓的“最好”差之千里。这种对“最好”的理解,太过个人化,太过感性,和高标准本身没有关系。
世界上有最好的人、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事情、最好的风景、最好的汽车、房子吗?
从科学角度客观分析,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任何人、任何物品等都有不足之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要求自己或者他人把事情做到最好,然而,最好的标准是什么?显然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
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物,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所以,这世上原本没有最好的东西,只有最合适的东西。
对症下药
做事要讲究效率,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完成一件事,而不是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正确看待所谓的“最好”呢?
第一,端正观念。
“最好”可以用来追求,但不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所谓“最好”,就是要保质保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样才是合理的,钻牛角尖只会让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第二,最合适即“最好”。
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一点体现在苹果的各种产品上,比如苹果手机。众所周知,每一款新上市的苹果手机都备受人们的青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苹果手机就是最好的手机吗?当然不是。如果它是最好的,又为什么要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升级?每一款苹果手机的推出,不过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更方便、更舒适的感受,它的每一次推新,不过是希望离完美更近一步。
尽力即可,无须完美
案例重现
有一个人,他从火车站回家,回到家后,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钱包里有125元钱,其他什么也没有。
发现钱包丢了之后他很着急,而且很纠结,到底是去找还是不找呢?因为他住的地方距离火车站较远,而且已经很晚了,没有公交车只能打车,打车的话来回要110元。
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根本不去管它,就当作没有发生过,和女朋友去吃烧烤;另一条路是赶紧打车去火车站,看看钱包是不是还能找到,因为他觉得是放在了火车站的饭店,应该能找到。
怎么办呢?找,还是不找?他异常纠结。两小时过去了,他还是没能拿定主意,直到女朋友来,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女朋友听说后,就问他:“你的钱包是不是上大学时在地摊儿上10元买的那个?”
“是啊。”
女朋友又说:“现在这么晚了,就算你去火车站将钱包找回来了,一来一回的车费是110元,而且要浪费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钱包和钱加起来总共不过135元,里面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你觉得值吗?况且,能不能找回来还不好说。”
男孩听后一想:是啊,如果去找的话浪费时间金钱不说,还不一定能找得到啊!想到这里,他高高兴兴地和女朋友出门去吃烧烤了。
案例剖析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和我们要讲的问题关系不大,其实往深里想想还是一回事,那就是利益的计算问题。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按照一个虚无的标准花费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浪费很多的资源去完成所谓的“完美”。
或许,有些人对完美有情结,认为做出完美的效果才是他想要的。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从利益角度去衡量是否值得!
生活也好,工作也罢,我们无法预测结果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我尽力了,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无法推测的时候,就随它去吧。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遗憾,工作当然也不例外。
其实,我们可以将上述想法简单地理解为“精神胜利法”。当然了,此处的“精神胜利法”可不是那让人恨得牙痒痒的阿Q所创造的“精神胜利法”,它类似自我安慰,但并不推卸责任,而是面对现实的一种理智反应,它是一种智慧的折射。
一个人的一生,终归要碰到一些不平的事、一些让人伤神的人以及一些吃力的工作,也会失去一些不想失去的,或者是抱负没有实现,或者是理想没有着落,或者是人生很坎坷。你可能有一段时间很不幸,但逃避是不可能的,总归还是要面对。所以,想开些,不平的事谁没有碰到过呢?伤心,那总是难免的嘛!至于抱负,还有时间,即使你自己干不了,不是还有下一代等着你来“摧残”吗?而且和许多人比起来,你或许还活得不赖,小日子甚至算得上是津津有味呢!这样,不痛快的事说不定就在一念之间,转瞬即逝,无影无踪了。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将每件事都做到很高的高度,更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完美”,你当然也不可能将一辈子都妥善地安排好,因为后面会有什么变数,只有天知道。
对症下药
当陷入“完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你需要的不再是一味地工作,不再是这样耗下去,而是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抬头看看天空,想想自己的初衷。你需要反思,需要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标准,还是实实在在的成绩?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走出“困境”,告别拖延。
第一,百分之百地付出。
做任何事情都要百分之百地付出,这是一个优秀人士做事的基本标准。百分之百地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百分之百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收获。所以,只有百分之百地付出,你才可以达到“尽力”的标准,提高做事的效率。
第二,重过程轻结果。
好的结果总是在好的过程中形成的,“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在尽力的过程中,自然会得到好的结果,而如果我们一味地看重结果,便容易忽视过程,导致结果不完美,造成拖延。
承认不完美是一种智慧
案例重现
曾经有一档电视节目,邀请很多商界风云人物接受现场采访。有一次,两个叱咤商界的企业老总同时来到了电视台,两个人的表现截然不同。
一个侃侃而谈,举止得体,落落大方,言谈话语间挑不出一丝毛病,大谈特谈自己的成功经验;但另一个就显得有几分紧张,谈成功的同时还说了一些自己的不足,给人的感觉是他和商界的成功搭不上边。如果单看这次节目上的表现,你很难相信他会是一家知名企业的老总。
事后,电视台就这次的节目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两个同样成功的商人,就他们在节目上的表现,谁更让人喜欢?谁的个人魅力更大?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那个表现紧张的老总更有个人魅力,更让人觉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采。
这个结果是电视台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那个“紧张老总”到底是因为什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那便是承认不完美。这个事情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更偏爱那些有些小“毛病”的人,而不是真的偏爱“十全十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破绽”,反而是一种人格魅力!缺陷,有时也是一种美!
案例剖析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也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人格魅力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果断,雷厉风行;有的人寡断,却心思细腻;有的人坚韧,百折不挠;有的人爆发力强,一鸣惊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魅力;不同的人,对人格魅力有不同的标准。你不能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否则最终将落得个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这就好比《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唐僧是个典型的“胆小鬼”,只要出现妖怪,他就会大喊“悟空,救我”,但你能说唐僧是没有人格魅力的人吗?不能。你不能否认他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他一心向西天,百折不回,虽然他很怕死,但我们从来没有听唐僧说过“我们散伙吧”这样的话。他是个有缺点的人,同时也是个顽强的人,就是因为他的这个胆小怕死的缺点,更让他的人格魅力大放光彩:就这么个怕死的人,却从来不说放弃!
相比之下,孙悟空就显得胆大得多,他的口头禅是“妖怪,休走,吃俺老孙一棒”。这样一只猴子,他也是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面对险恶的环境无所畏惧;面对无上的权威无所畏惧;上,敢打玉帝;下,敢闹地府。但他太嗜杀,不得已,观音给他上了一道紧箍咒。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事事都表现得过于精明、过于完美,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真实的假象,这种假象很容易让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而不是给你加上一个所谓“完美”的标签。
比如人的性格有外向和内向之分。表现在行为上,外向的人往往喜欢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和谁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拿自己不当外人,在容易和人亲近的同时,也给对方造成一种轻浮、不值得信任、难当大任的感觉;而内向的人往往沉默寡言,不动如山,在给人深藏不露的感觉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猜疑,怀疑他是否“包藏祸心”。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就会表现出一种骄傲的姿态,在这种状态下,做事的时候便容易出错,而一旦出错,就会造成拖延,事情的进度就会被推迟。
对症下药
承认不完美是一种智慧,承认不完美,才能避免造成拖延。然而,有些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为此,我们需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承认不完美,让自己的思维更全面。
不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乏阅历、缺少历练的态度,说明的恰恰是我们内心的不成熟、人格的不健全。当我们承认“不完美”存在时,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思考得更加全面,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与防护,确保事情顺利进行,提高效率,避免因为突发事件而拖延。
第二,承认不完美,让自己客观看待问题。
有智慧的人,会聪明地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对此有客观而合理的看法,只有这样,才有操作的空间,才有达成目标的可能;相反,那些拒绝不完美的人,在思考问题及做事时容易走上极端,反而容易出现拖延。
第三,承认不完美,让自己更接地气。
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当我们最开始进入社会的时候,会看不惯种种现象,看不到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认为这个不合理,那个也不合理,只有自己脑子里的念头才是合理的,只因为当我们年轻气盛的时候,我们的想象中,社会是一个完美的大家庭。
如果你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总觉得自己是最完美的,那么没有人会愿意成为你的朋友,因为这会给对方一种不现实、不能信任的感觉。所以,适当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会让你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放下固执,快速转弯
案例重现
章鱼对于很多鱼类来说都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生物,很多鱼类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成了它们的口中食、腹中餐。
这种鱼个头虽大,但由于没有脊椎骨,所以它们能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塞进绝大多数的物体里。如果我说它能从很小的缝隙中穿过,即便是一个只有硬币大小的孔,它们也能钻过去,你绝对难以置信。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狡猾的生物,渔人想要捉到它却非常容易。他们只要把一个个瓶子拴在绳子上放进海里,之后只要安然悠闲地坐等章鱼“上钩”就好了。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方法却能捕来狡猾的章鱼呢?
这是因为那些章鱼看见空瓶子之后就争先恐后地往里钻,结果这些狡猾的家伙就成了渔人捕获的对象。
案例剖析
人在很多时候也会犯章鱼的错误,一个劲儿地往自己思维的“瓶子”里钻,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瓶子可能就是自己的牢笼,进去了要怎么出来,如同我们固执地去追求完美,有时候既得不到好的效果,又拖延了时间。
固执的人非常多,具体表现也是各式各样,不一而足。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挖个坑,把自己给埋了。
固执是一场痛苦的旅行。本来自信满满的人可能会因为一次类似的经历而被打回原形,甚至因而变得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这种行为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表现,这样的人只看到了生活中消极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还有更多的希望等待他们去挖掘。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转过弯来,没有看到其他方面,于是便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被生活抛弃,被人们抛弃,陷入死循环。
对于太过固执的人,人们通常会用这样的词汇去定义,如钻牛角尖、冥顽不灵、一意孤行等,他们不听别人的劝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浪费再多的时间、资源也不愿意回头。他们的本意不是在拖延,但却造成了拖延的事实。
谁都不想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没有退路。不过事实可不是这样,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钻牛角尖的思维误区中,非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见黄河不死心,就算是见了黄河也不见得就死了心。比如:
一,对一些毫无意义的所谓“完美”深挖到底。其实事情本身可能非常无聊,没有一点价值,但他们却乐此不疲,非要弄明白个子丑寅卯来不可。
二,顽固不化,冥顽不灵,认死理。坚持自己的完美标准不放手,这类人也是固执己见的高危人群,经常出现一条道走到黑的情况。
四,思想狭隘,过于自我。
五,性格过于执着。认准了的事情,打死也不愿意回头,即便是错的,也不愿意回头。
六,总喜欢和别人对着干,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南,他非说北。
……
对症下药
如何才能走出固执的误区?
第一,把自己固执己见的问题记录下来。
一一列出这些固执可能产生的影响,看看这些影响哪些是自己能接受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接受的。把不能接受的那些影响再单独列出来,然后尝试着去找解决的办法。
第二,面对问题,让自己尽可能地放松。
一旦感觉到自己出现了太过固执、不听劝告、钻牛角尖的现象,就让自己的神经松弛下来。这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最好的,也是最冷静的,只要能冷静下来,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不难了。
第三,换个角度去面对。
人们固执己见的时候总是想着自己是对的,而不会去考虑放一放、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者过一段时间再来解决。一旦考虑到放一放,或者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某个固执的关口也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过去了,问题也许就会被快速地解决。
第四,选择合适的时机去旅游。
旅游不单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开阔心胸,增广见闻。固执纠结的时候,不妨来一次旅行,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纠缠不清,老是憋在心里放不下。
第五,注意重要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分轻重缓急,你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不要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费神费力。这样,问题才能又快又好地被解决,你自己也不容易在固执的情况下造成拖延。
有时半途而废不是一种错
案例重现
有一天,有一个小伙子对他的主管说要跳槽,原因是对现在的收入很不满意。主管听了之后,觉得有必要和他讲讲其中的道理,毕竟自己经验丰富一些,更何况主管和这个小伙子关系不错。然而,主管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半天根本就不管用,无奈之下,只能随他而去。
辞职后,这个小伙子仍然和主管保持着联系。
接下来,一年不到的时间,他跳了三家单位,却没有一家能让他满意。有一天,他又跟原来的主管说自己准备创业,开始单干,于是在父母朋友那里筹了20万元。但因为他对这个行业不怎么熟悉,事情也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20万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白白扔了出去,没有一点收获。随后,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陷入了迷茫之中,无法自拔。案例剖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半途而废的例子。
首先,在工作中他因为薪资低选择了辞职,随后连跳三家单位。如果这个小伙子有能力有经验,拿更多的薪资待遇也不亏,那么这种“半途而废”的做法也许是对的。但如果能力和经验他都没有,那么他这种做法无疑是错的。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个小伙子的半途而废是错误的,因为不管是跳槽还是创业,他都是因为没有能力而失败了。这种情况在职场中比较普遍。但是,如果你的确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那么,在工作中选择“半途而废”开始创业,最终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便是正确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自己不擅长,还过度纠结,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对此,与其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个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不如“半途而废”,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此,一方面可以避免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拖延,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
坚持不懈是对的,但有时候却是一种错。因为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它会让我们离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这就是所说的南辕北辙,造成拖延也就是板上钉钉了。这个时候,果断地“半途而废”,才是提高效率的最好做法。
如果错了,立刻收手,并勇于为自己的过错埋单!这样做,正是节省时间、延长生命的做法,而不是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症下药
怎样才能避免半途而废?怎样才能避免因此而造成拖延?
第一,树立正确的方向。
方向错了,不管我们如何去努力,得到的结果都可能会是错的,做事的效率会降低,事情会被拖延。所以,不想半途而废,就要在开始之前树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保证事情的高效性及成功性。
第二,知“错”就改。
这里的“错”指的是方向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已经做了一半却发现方向不对,这时我们就应该明智地半途而废。比如,有些人在某一行业做了一年多,没有什么发展,他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喜欢这份工作,如果继续做下去,前途暗淡不说,还会耗费自己大量的时间;但如果放弃本行业,去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情,那么,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这时的半途而废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