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拖延症:写给拖延症患者的自救手册-时间是一笔财富,得管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寸光阴不一定是一寸金

    案例重现

    某公司在销售旺季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进行总结,最好的销售员小王7月创造了85万元的业绩,而垫底的销售员小李只创造了不到10万元的业绩。同样一个月时间,如果小王的一个月是金子的话,那么小李的一个月估计连银子也算不上吧。

    为此,人事部门为了培养更好的员工,销售部门为了提升业绩,两个部门联合起来对小李和小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两人的时间管理理念不同,在同样的时间及事件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行为,为此,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比如,在多次遭遇客户拒绝后,小王会想:“既然被客户拒绝了,那么我身上一定还有不足,我要抓紧时间锻炼自己,改进自身的不足,这样就不会被客户拒绝,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订单。”而小李会想:“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总是被客户拒绝呢?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呢?”

    就这样,小王在被拒绝后,仍然信心百倍,而且似乎有一种愈挫愈勇的状态,将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如何改进自身不足、提升自己能力上;而小李在被拒绝后,进入到了一种自怜自哀的状态,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埋怨、怀疑、自我否定中。故而,小王的业绩越来越好,小李的业绩则越来越差。

    案例剖析

    同样是一个小时,有的人用来救人,有的人用来杀人,有的人用来造福人类,有的人用来浪费岁月。所以说,一寸光阴,对于有些人来说是金子,而对于有些人来说什么都不是。小王和小李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小王把时间用在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而小李把时间更多地用在了闹情绪上,这样,小王成功的可能性当然就会更大。

    从小王和小李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时间管理问题与个人情绪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个人情绪决定了我们会把精力放到哪里,而精力决定了我们会把时间用在哪里,是否能够快速达成目标。所以说,很多个人时间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

    在做同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有些人表面看用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最后结果却不同,这是因为仅仅通过行为时间来改变结果是不可能的,行为与时间对结果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比如你和李嘉诚做同一件事情,如果把李嘉诚做这件事情的时间表和你的安排成一样,那么,你是不是就可以成为李嘉诚呢?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仅仅通过行为模仿是不能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我们需要把情绪和时间综合起来一起作用,这样才能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目标,不至于浪费时间。

    很多人视自己的时间如粪土,同样也视其他人的时间如粪土。他们不但工作喜欢拖拉,开会也一样,比如本来定的是十点钟开会,结果你发现到时间之后,会场除了布置会场的人,其他人还真没几个。这个问题在很多单位都会发生,尽管三令五申,有不少人还是我行我素,没有多大起色。原因就是个人情绪没有得到更好的管理,导致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浪费了他人的时间。

    对症下药

    利用好时间,将它的价值最大化,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因为缺少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很多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是不够的,单凭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很难应付工作需要,所以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管理时间先管理情绪。

    时间是资源,善加利用这份资源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回报,如果对它不闻不问,不善于利用,到头来还是空活百岁。在管理时间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使得情绪与我们的行为一致,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第二,将时间用在“刀刃”上。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方方面面的差异,但唯独在时间这个问题上,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每人每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如何用这些时间创造价值,将它赋予更多的东西,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将时间用在刀刃上,比如有两件事情需要同等的时间去做,那么,要把时间花在能够获得更多的事情上,这才值得。

    第三,有效的合作。

    人与人之间,大多时候1+1是大于2的,通常,两个人协作做一件事情要比两个单独的人做一件事情所用的时间还要少。所以,如果有必要,不妨考虑和别人协同合作赢得时间。

    不要小看10分钟

    案例重现

    某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在每年的培训项目中增加了网络培训这一课程,目的是让员工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满足工作需要,同时加强对本行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公司规定,学习这门课程不分级别,80%的员工都被要求学习这门课程。王兵虽为部门经理,但也被要求学习这门课程,而且学习完之后每个季度还要考试。

    第一个季度学习结束考试成绩出来后,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成绩差距很大,这两个人都是自己部门的员工,他自己成绩一般,处于中间位置。他想,作为经理,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第二季度好好学习,一定要弄个第一名。

    很快第二季度结束了,考试成绩出来后,原先的第一名还是第一名,他虽然成绩比第一季好了一些,但依然和第一名差距很大。这让他有些想不通,明明这一季度自己是好好学习的,为什么还是和自己手下的第一名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于是他问两个季度都得第一名的员工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成绩,那位员工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看到很多员工都是在考试之前集中学习,而我只是每天花10分钟去学习,这样所学的课程到考试前我都能看好几遍。考试内容都能记住,自然考得好了。”

    经理听了之后大悟,心想:“是啊!如果我们每天花10分钟做一件事情,相信再难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好。”

    案例剖析

    10分钟能干什么?10分钟时间,你可以读一篇精美的小短文,体悟人生;你可以把自己的案头重新整理一下,让办公环境更加整齐;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健身操,或者随便活动一下四肢,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你可以记住一个英语单词;你可以跟自己的父母通一次电话;你可以将没看的邮件浏览一遍……

    不要小看这“一小段”时间,利用好点滴的时间,就能创造出让我们自己震惊的成绩来。如果我们能用好每天的零散时间,去做那些零散的事情,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起眼的几分钟也能有大收获。

    当下很多人都看不起10分钟时间,快下班的时候一看表还有10分钟,觉得做不成什么事情了,于是开始等时间,殊不知这10分钟足够可以让你做完一件事情。比如用10分钟对客户进行一次电话拜访;向领导汇报一下工作;向同事请教一个问题;制作一个表格;拟定一个标题;等等。总之,10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而我们很多人却轻视了。

    事实上,类似于这样的10分钟时间之所以没有被利用起来,究其根源还在于浪费之心过盛。无意识的放纵及懈怠,让我们在时间的流失面前无动于衷,最终没有抓住,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年两年……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逝,而我们却丝毫没有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任何有价值的成就。

    对症下药

    不要小看10分钟,积少成多,它何尝不会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那么,对它我们该怎样善加利用呢?

    第一,上班前后10分钟运用。

    上班提前10分钟到岗位,利用这10分钟将今天所要做的工作回顾一遍,理好顺序,这样可促使我们将工作高效完成。

    下班前10分钟是很多人最难熬的时候,他们一到这个时候就没有了继续工作的心思。对此,如果我们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思,那么就用这10分钟做些别的工作,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回顾整理今天的工作还有哪些没有做好的,有哪些是明天继续要做的。再比如给需要回访的客户打一个电话,回一封邮件等。

    第二,生活中10分钟运用。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闲置的10分钟,然而大部分人往往觉得做不了什么事情,所以白白浪费掉了。比如,下班后很多人总喜欢在沙发上躺10分钟,这时,你不妨改变一下自己,问问孩子的学习如何,辅导一下孩子的功课;很多人周末总喜欢在床上多赖10分钟,这时,你不如起来用10分钟把要洗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很多人吃完饭后觉得有些无聊,开始发呆,这时,你不如用10分钟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或者浏览一些有用的新闻;等等。这样都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那些零散时间

    案例重现

    从古至今那些在学问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们,他们都是善于利用零碎时间的好手。比如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董遇。董遇幼年时父母双亡,但他非常好学,孜孜不倦,将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他曾说过自己的成就来源于“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冬天的时候,不用出去劳作,这时候可以拿来学习;晚上不用出去劳作,也可以拿来学习;阴雨天的时候自然也不用出去劳作,同样可以拿来学习。正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这“三余”,董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代学者。

    案例剖析

    古人董遇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就能做很多有用的事情,获得不凡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提升我们做事的效率,避免因为时间不够而造成拖延。

    我们很多人对零散的时间缺乏正确的认知,本能地认为这些时间没有什么用处,以致于在无所事事中或者休闲娱乐中将时间浪费掉。

    不就那么几十分钟、半个小时,或者是几个小时,能干什么呢?

    事实上,这些时间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但他们却选择性地忘记了一点:一天有这么点“微不足道”的时间,那么两天,五天,十天,两年,五年,十年呢?这些时间如果叠加到一起,能让我们做很多事情,而不是浪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

    不要小看那些零碎的时间,比如坐公交、地铁的时间。这些时间你同样可以拿来干很多事,比如听听行业的语音文件。现在网络发达,人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你不用刻意去买之前的那种播放音频文件的设备,一个手机就能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车里看看报纸等。

    工作时,头昏脑涨的时候,你不妨抽出10分钟来,看看风景,摇摇四肢,活动下筋骨,锻炼下身体,每天如此,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体魄,这样工作起来会更有干劲,也更有创造性。

    失去了时间,那就是输掉了一切,历来伟大的人物在这个问题上都有清醒的认识。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著名军事家苏沃格夫也曾说:“一分钟决定战局。我不是用小时来行动,而是用分钟来行动的。”另一个著名的海军上将纳尔逊,曾发表过一项令全世界懒汉瞠目结舌的声明:“我的成就归功于一点:我一生中从未浪费过一分钟。”

    时间是一分一秒悄无声息地消逝的。如果我们要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掌握自己的命运,书写人生的辉煌,就必定离不开对时间的把握、对时间的掌控。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时间才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丢掉了它,就会造成很多事情的拖延,甚至等于丢掉了自己的生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对症下药

    零散时间的特点是不成块、不集中,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做一些同样零碎的事情。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利用零散的时间修补工作。

    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去整理已经完成的或者即将完成的工作,比如哪些东西还需要些小的修补,或者是需要做检查,这些事情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就能够做成,所以,利用零散的时间去做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利用零散的时间规划工作。

    每天的工作是既定的,其实零散时间也相对既定。比如上班时在车里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规划整理一下今天的工作;中午一个人吃饭的时间,没有他人的打扰,可以规划一下即将要做的工作;坐公交车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外语、读书看报等。

    第三,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

    晚上的时间相对集中,而且是大块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任由我们自己支配,我们可以拿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是去做第二职业,增加收入,或者是拿来学习进修,为以后做更好的铺垫,等等。

    总之,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零散的时间较多,利用的方式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就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拖延的概率。

    抓住那些黄金时间

    案例重现

    王海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小伙子,现在供职于一家贸易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事实上,他来这家公司上班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还是一个新员工。尽管刚来公司不久,但他工作积极认真,几乎是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走,始终想着如何将业绩提上去,赢得上司的认可。

    然而,他虽然抱着这样的心态和做法工作了将近3个月,但业绩却没有一点起色,在所有的销售员当中业绩依然很落后。

    对此,他的领导张虎很是纳闷,于是找他谈话,问他原因。王海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平时我工作很努力,丝毫没有懈怠,可业绩就是提不上去。”

    张虎说:“好吧,那你把每天的工作给我讲一下,我帮你找找原因。”

    王海说:“早上我基本上是第一个来,7点半就到公司,开始打扫卫生,整理客户档案。8点上班后我便开始给客户打电话,10点的时候出门拜访客户,一直到下班回公司。可是,在打电话和拜访客户的过程中,都很难找到客户。”

    张虎若有所悟地说:“你的业绩之所以提不上去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你没有把握好拜访客户的黄金时间。你早上8点打电话的时候,大多数客户基本都在开会,一些高管级别的客户可能还在路上,这样你当然找不到客户了。早上10点大多数客户是都在公司,但这个时候你去拜访客户,却没有提前进行电话拜访,即使你找到客户,大多数客户自然也不会见你。”

    王海听了领导的话后恍然大悟,是啊,虽然自己很努力,但却没有抓住拜访客户的黄金时间,业绩肯定是提不上去的啊!

    案例剖析

    显然,王海业绩提不上去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抓住黄金时间。在销售行业,对于一个销售员来说,上午9点半到11点半是他们的黄金时间,因为这个时候客户一般都来到了公司,早上该开的会也开完了,电话拜访的成功率较高,销售员需要抓住每分每秒电话拜访客户。下午2点到4点半和早上9点半到11点半一样,是销售员的黄金时间,拜访客户的成功率较高,工作的效率自然也会更高。而王海电话拜访客户的时间正好错过了黄金时间,为此,他的业绩是很难提上去的。

    当然,不同行业的黄金时间是不同的。比如学习的黄金时间是早上,一日之计在于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医生救人的黄金时间要依病人的情况而定;等等。总之,抓住黄金时间可以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

    一个人的成就和黄金时间的利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能在未来的事业道路上走多远,关键是我们付出努力的同时,黄金时间的利用如何。想想看,为什么很多人看起来比我们成功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难道他们比我们聪明成百上千倍?难道他们比我们多出成百上千个机会?都不是。之所以差别如此之大,是因为他们对于时间的把握和利用比较有效,是因为他们抓住并利用好了黄金时间而已。

    对症下药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抓住黄金时间,就成功了一半。但如果我们总是说:“我很忙,我没有时间。”那么,我们可能会永远没有时间,很多事情也会因此被拖延。对于黄金时间,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把握:

    第一,一天中学习的黄金时间。

    人的大脑在一天中一般有四个最佳时间,也就是黄金时间:一是早上睁眼后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大脑印象最深刻的时间,适合学习和记忆;二是早上8点到10点,这个时候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较为旺盛,人体精力充沛,思维严谨周密,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是处理重要事情的最好时间;三是下午6点到8点,这是一天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回顾一天的工作和学习过的知识;四是睡觉之前,此时的记忆能力较好,只要合理安排,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工作的黄金时间。

    工作的黄金时间除了要参考上一条之外,还要依工作的性质而定,比如案例中销售员的黄金时间和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是不同的。因此,黄金时间要视事情的性质和情况而定,然后合理分配,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时间管理不是放弃休闲

    案例重现

    有一个刚入行不久的编剧接了一个剧组的任务,对方要求其在三个月内创作一部电影剧本。对这位编剧来说,三个月写一部电影剧本,时间上绰绰有余,但由于这个剧组在国内很有名气,所以,他决定把这三个月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创作剧本上。

    接下来,他没日没夜地趴在电脑前,除了睡觉,几乎没有离开过那张电脑桌,认真地创作剧本。刚开始的一个月还算顺利,一个星期的时候剧本大纲就搭建完成,一个月的时候剧本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可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进度明显有些缓慢,该编剧的思维似乎被禁锢了一般,他不知道该如何往下写了,写写停停,然后改改,有时一停就是一个小时,而且越是着急越是无处下手。这让他很是郁闷,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的时间肯定是完不成的。

    后来,他打电话给一个资深的编剧朋友,向对方讲述了自己的情况。那位编剧朋友问他:“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你一直都没有出门吗?”

    他说:“是的,饭都是妈妈做,从来没出过门。”

    编剧朋友说:“我建议你给自己放一天假,出去转一转,这样可能对你写剧本有好处。”

    他有些不解地说:“我现在时间很紧张啊,如果到时写不完,稿费先不说,最重要的是会影响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呀!”

    编剧朋友说:“这点我清楚,相信我,给自己放一天假去玩玩吧,你一定能够按时写完的。”

    该编剧想了想,最后还是听了朋友的话,去郊区玩了一天。回来之后再着手写剧本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文思如泉涌,进度快了很多。就这样,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提前写好了剧本。

    案例剖析

    故事中该编剧最后创作剧本速度减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过于劳累,二是思维禁锢。当然,是因为前者才有了后者。这一点很多人在工作中应该都有所体会,所谓过犹不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当我们的精力逐渐减少的时候,做事的效率就会越来越低,这时如果我们利用很少的时间去休闲一下,精力就会恢复,做事的效率就又会有所提升。

    当下,有很多白领都是在方格子的办公室工作,整天对着一台电脑,时间长了,疲惫感很快就会袭上心头。尤其脑力劳动时间一长,人就容易犯困、头痛、眼睛发涩、精神不振等。这些都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对我们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离开电脑,离开那个小桌子、那个小天地,到外面去透透风,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风景,不管是马路上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还是城市的现代科技氛围,哪怕是路边的一抹绿意,都可以起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放缓心情、缓解疲劳的作用,能使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劳逸结合才是时间管理的真谛。我们不是机器人,不能一天24小时处于不间断的劳动之中。我们需要休息,需要缓解,需要放松,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是人类的需求,当然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并不是压榨我们的休闲时间,这是误解。时间管理的真谛在于将价值最大化,凡是契合这个要求的,都是合理的。那么休闲就也在时间管理的范围之内了。

    试想一下,你是愿意每天花20个小时做一件事,还是愿意花10个小时做同样的两件事?如果不出意外,我想所有人都会选择第二种,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一直处于不断的劳作中,就很可能出现工作时间虽长但效率极低的情况。

    不休闲,不放松,我们将得不到恰当的缓解,以致于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效率低下,创造力也会大打折扣。本来一天可以完成的事情,两天三天,甚至十天八天都有可能完不成。

    对症下药

    劳逸结合是工作、生活的永恒话题。做好时间管理不是让你压榨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否则,生活会彻底失去意义,工作也会变得枯燥无味。所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完全将自己逼成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休闲、放松的机器人,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还会将我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消磨殆尽。对此,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制定必要的休闲时间。

    不管工作忙碌还是休闲,都为自己制定必要的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可以以天为单位,也可以以周为单位,这须依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惯而定。比如每天抽出20分钟锻炼身体,每周抽出一天打球等。这样类似的活动都可以有效调整我们的精神状态。

    第二,工作期间小休闲。

    工作累了,可以站起来扭一扭身子,晃动下四肢,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中午的休息时间不要再去盯着电脑打游戏,或者看电影、看动漫,关上电脑,好好休息一下,有助于下午保持良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

    第三,休闲时间的控制。

    我们需要注意,休闲时间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就会变成懒散,就会成为打着休闲的旗号去偷懒,继而影响工作的效率。休闲时间及周期的制定要按照自己的劳累程度和生活习惯而定,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每天“多用”半小时

    案例重现

    小张是一个重点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工作一个月之后,他总是觉得自己的主管还不如他呢,论聪明、学历,自己都比他强。心想,就这样一个人,竟然对自己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他觉得有些憋屈。

    一位老员工看出了小张的心思,对小张说:“你每天几点下班?”

    小张说:“6点啊!”

    老员工说:“你试着每天晚走半小时看看会发现什么。”

    小张觉得挺好奇,按照老员工的说法开始每天晚走半小时。然后,他发现和他一起新来的员工基本上都是6点走人,而一些主管领导却都会在6点半下班。于是他问这位老员工:“是领导的工作没做完在加班吗?”

    老员工笑着说:“当然不是,他们的工作其实早就做完了,他们大多时候是在学习,或者安排明天的事情,筹划公司的未来。”

    看小张有些不相信的样子,老员工继续说:“他们之所以会成为领导,是因为他们付出的多,比如每天多用半小时学习或者做明天的工作,成年累月,积少成多,他们便有了做领导的资质。”

    小张这时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他们的学历、技术不强,却能够坐在领导的位置上。

    案例剖析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大多数人的机会、能力都差不多,时间也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有些人要比其他人的贡献大、工作效率高、能力增长迅速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比别人付出得多,比别人肯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学习上,比如上述案例中的领导每天多花的半小时。

    在智力、知识储备、阅历等各方面前提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如果你想走在别人的前面,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他们多做一点,没有捷径。每天多挤出半小时的时间用来工作,一天不见成效,两天、十天、一年、两年过去,这时你再回头看看,你已经将之前的那些人远远地甩在后面,独领风骚。

    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多少总会有的。每天多挤半小时,用这半小时就足以改变我们的一生。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天多用半小时,时间长了,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年两年它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十年八年它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每天多挤出来的半小时,就是一个个的阶梯,它会将我们的人生推向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高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聪明人从来不缺,高学历的人到处都是,但为什么成功者仍旧极少?就是因为肯下功夫、肯比别人努力的人始终只是少数。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指望什么脱颖而出,靠什么比别人赢得更多的关注?靠的就是努力,自己不懈的努力,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只要我们洒下的汗水比别人多,就会浇灌出更加娇艳的花朵。

    对症下药

    看见别人的成功后,不要抱怨,不要气馁,也不要自卑。从现在开始,从珍惜时间开始,从每天多出的半小时开始,你的人生终究也会迎来辉煌的一刻。对于每天的半小时,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挤出半小时。

    很多人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时间,而是挤不出时间,或者是不能够坚持每天的半小时。首先,如前面所讲,时间如海绵,挤挤总会有的。所以,只要我们肯挤,每天就一定能够挤出半小时。

    第二,用好半小时。

    对于半小时如何运用,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打算,比如做当天未完成的工作、提前做明天的工作、充电学习、帮助同事做事等。

    总之,无论如何使用,我们一定要遵守避轻就重的原则,也就是说先做重要的事情,然后做次要的事情。比如先做当天未完成的工作,如果当天的工作已经完成,就可以用来学习或者筹划第二天的工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